薛延陀是由铁勒部落联合而形成的古代部落国家[1],其骨干部落,以薛与延陀组成。是东部高车一部落。曾经于487年(齐永明五年),随阿伏至罗到准噶尔盆地建高车国。其中族源来自匈奴旧有统属部落。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车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东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后蒙古帝国时期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义 | |||
名称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其中“薪犁”即7世纪所说的“薛”部。[3][4]Golden (2011)认为“薛”音译的古突厥语词*sir派生自梵语Śrī“幸运、吉祥”。[5] 鄂尔浑碑铭中,多处记录了“türk sri bodun”,“薛”(sri)作为一部常与“突厥”(türk)一同出现[6]。
“延陀”的词源有争议。欧洲的东方学家(如Vilhelm Thomsen)认为,延陀包含Tarduš、Töliš两部落。这样,“薛延陀”对应Syr-Tardush。[7]中国学者中,岑仲勉认为Töliš-Tarduš分别位于东部和西部,王静如引《新唐书》认为分别位于北部和南部。[8]
Sergey Klyastorny (2003:305)、apud Golden (2018)提出,薛延陀对译的是*Sir-Yamtar;[9]其中[Ïšβara] Yamtar是阙特勤的一个同伴,见于铭文。[10]
《通典·卷199》记载:“前燕慕容儁时,匈奴单于贺剌头率部三万五千来降,延陁盖其后。与薛部杂居,因号薛延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根据《元和郡县志》和《通典》所记贺兰有“驳马”之意为着眼点,利用考古出土的碑铭以及语言学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中古时期“延陀”二字的读音为 j·End·,贺兰部的全称为ala-yundluγ,即“有驳色马的国”。“贺兰”译自ala-yundluγ的ala,而“延陀”应该音译自ala-yundluγ的yund。中古时期, j·End·与 yund 完全一致。经过以上分析,包文胜认为,杜佑把贺兰部和延陀部说成相同部落是可信的,“薛延陀”音译的词当为Sir-Yundluɣ[11]。
历史
薛与延陀本为两部[12]。薛部本自称薛/偰,兼并了延陀部后改称薛延陀。[13][14] 南北朝时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额尔齐斯河一带,少数留在于都斤山。他们的军力很大。曾经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
605年,薛延陀遭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的袭击,敕勒契苾部首领契苾哥楞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反叛西突厥。薛延陀首领乙失钵响应,自称也咥可汗,臣服于契苾部,保留了对丝绸之路吐鲁番段的控制。之后,被封为“小汗*Yetir”(ia-d'iet < *yetir < *yeti er“七部”)。610年,西突厥射匮可汗(610–约618在位)即位,易勿真莫贺可汗和也咥可汗放弃了汗号,重新臣服于西突厥。继任的统叶护可汗(约618–628在位)征服了铁勒的所有7部。
627年,西突厥汗国大乱。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进入东突厥境内,击败了乙毗咄陆可汗率领的军队。胜利后,敕勒的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作乱。回纥首领药罗葛菩萨自称“活颉利发”*kat-elteber[15]或*war-hilitber[16],独立出来。薛延陀亦于629年在漠北立国,推乙失夷男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630年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成为唐朝抵抗东突厥的重要力量[17]。“将夷男扶上可汗之位是迫于唐朝的压力,唐廷有意分解突厥可汗在这片地区的最高权力,同时也是为了最终肢解突厥,因为突厥是其北部边境许多冲突的根源。”[18]后来一些室韦、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蒙古高原之地。
630年的阴山之战中,薛延陀与唐朝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败逃,后被俘获。[19][20]这之后,薛延陀实际控制了原东突厥的领土,时而臣服于唐朝,时而与作为唐朝附庸的东突厥汗国交战。
632年,薛延陀击败了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军,然后征服了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一带的葛逻禄与叶尼塞河的黠戛斯。634年,薛延陀突袭了一度统治西突厥东部的阿史那社尔,迫其入唐。[21] 此后,薛延陀与唐朝维持了较友好的关系。639年,结社率与贺逻鹘阴谋暗杀唐太宗,败露后唐太宗封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居于漠南作为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结社率被杀,贺逻鹘被流放到岭南。[22][23] 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𪟝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
唐灭薛延陀之战
645年,夷男死后,其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李道宗率军击溃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反叛,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24]唐太宗于薛延陀故地设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七州:
一部分薛延陀余部归附后突厥,迁往新疆的成为沙陀部和部分钦察人的族源。 “薛”(即sir)部后来称作[Al]tï Sir“六sir部”,是后突厥毗伽可汗的臣民。[25][26]Klyashtorny曾提出sir部是钦察的前身,这观点争议很大。[27]
薛延陀同后世沙陀的关系存在争议。沙陀首领李克用墓志称,沙陀的祖先是“益度、薛延陀国君、无敌将军”。而一些中国史家认为,沙陀来自铁勒首领拔也*Bayar[28] ~ 拔也古*Bayïrku [29]或西突厥的处月部。[30][31][32]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车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东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后蒙古帝国时期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义 | |||
可汗列表
薛延陀君主世系图
汗的姓
薛延陀汗的姓不详。中国现代史学家柏杨在《资治通鉴》白话本中将其姓氏列入“乙失”,但没有注明出处。[35]《通典》所载的薛延陀汗之姓为“壹利吐”,《册府元龟》记作“一利咄”,《新唐书》记作“壹利咥”。李克用墓志也将薛延陀祖先的名字记作“益度”。
据岑仲勉,上述名字都是elteris的变体。[36]段连勤断言,“乙失钵”之名也可互读为“也咥”。[37]《资治通鉴》原文提到叫做“咄摩”的薛延陀将领,可能是伊特勿失可汗,是薛姓[38],而《唐会要》指出伊特勿失可汗死于唐太宗时,因此这不是同一人。[13]
薛延陀人的姓
另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