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螺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螺溪,依照每个时期与地区的不同称呼,分别称旧浊水溪[3]、北斗溪或麦屿厝溪[4],是台湾西部的一条河川,流域全境位于彰化县,长约30余公里[2],是浊水溪冲积扇分流之一,曾经两度成为古浊水溪下游主流,后因西螺溪变为主流,故西螺溪改称“浊水溪”,东螺溪则改称“旧浊水溪”。
历史
浊水溪含沙量高易发生水灾,于二水、林内附近后出了山区后,河道不固定,南北摆荡,经常泛滥,造成沿岸居民迁移[5][2]。
古浊水溪有三条分流。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记载浊水溪变迁的过程。大约明末清初时期,浊水溪有三大分流[6],由北往南分别为:
- 东螺溪:当时由北斗经二林,于现今福兴乡与芳苑乡的界溪“汉宝溪”出海,就是今天的“旧浊水溪”[6]。
- 西螺溪:流经现今西螺镇,由大城乡台西村海涌厝庄、崁头厝出海,即今天的“浊水溪”下游河道[6]。
- 虎尾溪:经斗六市,于海口厝庄台西村出海,即现今位于云林县境内的“旧虎尾溪”[6]。
“ | 至东螺溪,与西螺溪广正等,而水深湍急过之。辕中牛惧溺卧而浮,番儿十余,扶轮以济,不溺者几矣。 | ” |
清代蓝鼎元在所著《東征集》中说:
“ | 于辛丑秋初,巡斗六门而北,将之半线,至溪岸,稍坐,令人马皆少休。已而扬鞭疾驰,水半马腹,车牛皆腾跃而过。亦奇景也!溪源出水沙连,合猫丹蛮蛮之浊流,为浊水溪。从牛相触二山间流下,北分为东螺溪。又南汇阿拔泉之流,为西螺溪。阿拔泉溪发源阿里山。过竹脚寮山为阿拔泉渡。西入于虎尾四溪。牵合杂错,而清浊分明。虎尾纯浊,阿拔泉纯清;惟东螺清浊不定,且沙土壅决,盈涸无常。吾友阮子章云:‘去年虎尾宽,今年虎尾隘。去年东螺干,今年东螺浍。’又云:‘余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犹相沿。’ | ” |
“ | 虎尾溪,牛相触,东西螺,分委曲。 | ” |
上述文献描写出往昔东螺溪的水流急促、流路不稳定,清浊不定,变化无常的特性,以及东西螺溪分流的情形
清乾隆年间,以“旧浊水溪”为最大的分流,也就是当年的“主流”[6]。嘉庆年间,主流往北移动,“西螺溪”(今浊水溪)成为最大分流[6]。日治初期的1898年发生“戊戌大水灾”,浊水溪支流与清水溪上游草岭潭崩溃,原有河流改道,洪水汇流于旧浊水溪[2],浊水溪主流再度往北移动,东螺溪(旧浊水溪)变成主流。1904年出版的台湾堡图即把现今的东螺溪称为浊水溪,由二水流向西北,于鹿港和芳苑汉宝之间出海,与西螺溪同为当时浊水溪下游的主流,埤头以上的网流非常发达;石埤以下发生分流,北支流由鹿港西侧粘厝村北方入海,称为“台湾沟”,南支分流至王功北面汉宝入海,南北二河口相距8公里,而南支流为主,北支流为次[7]。
1911年浊水溪平原发生大洪水后,日人成立“浊水溪治水工事事务所”,分三期进行浊水溪整治工作[5]。从1911年开始,日本政府在二水铁路桥上下游两岸兴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内等堤防,将原来巨幅摆荡的河道截堵成现在的浊水溪样貌[8]。1912年(大正元年)12月,台湾总督府开始进行铁路桥两侧的浊水溪护岸堤防工程,隔年3月完工。同年7月,铁桥北岸堤防便因洪水而溃决。1918年(大正七年),再度进行浊水溪护岸堤防工程,上起浊水(今名间乡治),下至下海墘(今大城乡台西村),2年后完工,堤防总长度达76公里。自此,旧浊水溪成为今溪州乡、北斗镇、埤头乡、溪湖镇、二林镇、芳苑乡、福兴乡的排水渠道,于福兴乡麦屿厝出海,故又称“麦屿厝溪”[9]。到了1926年,浊水溪下游主流明显地几乎都集中到今天的浊水溪(西螺溪)流路,其他分流明显萎缩[6]。战后至今,受到河川整治影响,浊水溪下游主流已完全集中于西螺溪流路,其他分流包括东螺溪皆明显萎缩,变成一般沟渠的“排水”水路。
水文
目前东螺溪(旧浊水溪)发源于溪州乡下水埔[1],水源为浊水溪北岸的八堡圳与莿仔埤圳之圳水[2]。主流域从溪州乡经北斗镇沿田尾乡、埤头乡、二林镇、溪湖镇、埔盐乡等乡镇边界流入福兴乡,最后与员林大排会合,注入台湾海峡[2]。上游称为“北斗浊水溪”[1],由东南向西北行,至北斗镇西边中寮附近,与另一支流北斗清水溪合流,于中游汇入田尾、溪湖、旧眉、泉成、挖子与石埤脚等排水支线[1],至下游石埤脚附近分为南北两股,北股分流为麦屿厝溪,其自分流点转向北行,汇入埔盐与阿力排水支线后出海;南股分流俗称汉宝溪,向西北行,汇合西庄子排水支线经汉宝合作农场北端出海。全线自下水埔至麦屿厝溪出海口,全长约33.7公里,集水面积18,608公顷[1]。
人文
“溪州”地名的由来,系由于该地为东螺溪与西螺溪之间的泛滥平原,所以称之为“溪州”,即“溪上的沙洲”之意[10]。
异溪同名
清代文献中所指的东螺溪,与今日河道并不相同。例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干所撰的《台湾府志》描述:“东螺溪自斗六门与吼尾溪(虎尾溪)同流,西至东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过西螺社,又西过麻芝干社,为北社溪。西入于海。”[11]以及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陈梦林所修的《诸罗县志》提到:“东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触,北折而西,过打马辰、树仔脚、猫儿干,汇于海丰港,入于海。”[12]皆与今日地图所绘不同。就此问题,当代学者指出:在清代文献中所指之东螺溪,即今日之西螺溪。[13]
相关条目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