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道教在早期以从中国大陆移居过来,信奉道教的道士和百姓为基础,属(火居道)的传统,又可再分为南、北二大派别:台北桃园宜兰地区有自称“道法二门”,其道士只做喜庆吉事、不做丧事,北部丧仪是找释教(瑜伽教)的香花僧;新竹为正一嗣坛派下自称为“正一威盟”南部自称为天师门下“灵宝派”,新竹及南部皆喜、丧事都做,俗称“乌红搭”。[1][2][3]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馆展示的道教神像与法器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传入台湾

传入台湾的道教,传承自福建、广东的正一道传统。正一道的道士家设“坛靖”,居于民间聚落,设斋醮行法事,世称为“火居道”,这相对于出家修行,居住在宫观清修的全真道,世称为“出家道”。闽、粤两省以正一道为主,随明末清初的移民来到台湾,泉州、漳州及粤东之客家人,均有正一道的道坛道士跟随迁移,设坛于各移民的聚落内,已有一、二百年左右的历史[4]

泉州籍优势区的正一道坛,主要分布区域为云林、嘉义以南的县市,还有其他多泉籍移民的北部区域,其中,新竹林家的林汝梅,清代时曾至龙虎山受箓学法,回台后成立“正一嗣坛”。此派道士以斋法拔度为主,亦行吉庆醮典、作三献,既度亡又度生。漳州南部与相邻粤东客籍,其移民较多的分布区,主要在北部。这派为“道法二门”,平常以三奶派(闾山法)小法事为主,如祭解的补运、改运法事、禳星及安太岁、安神位;遇到寺庙庆成祈安或神明庆生,则以正一派道法举行醮仪、作三献,以度生为主而不度亡[4][2]。据研究,“道法二门” 在台湾是“道场”醮仪及“法场”驱邪仪式的合称,指“天师道”和“闾山法”。在福建诏安的客家发源地,则为醮仪范畴中的道、法传统,指“天师道”(师/张天师/龙虎山)和“混元法”(圣/北帝/武当山)[5][1][6]

龙虎山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在1949年12月来台[7],并先后成立“台湾省道教会”与“中华民国道教会”,想要将道坛道士纳入“奏职授箓制”。其后,第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也以嗣汉天师府名义继续授箓;“道教会”则为三清弟子和道士举行传度之仪,并和斗堂合作,推广二战之后传入台湾的“福州禅和派”。除在福州籍中传布,这一派也逐渐通行于部分道庙[4][2],其科仪以诵经和唱赞为主[8]。一般认为福州禅和派的形成,源自北京任官的福州人,吸取北京白云观及华北全真科仪,又揉合福州当地的正一道及佛教经诵。禅和派以正一天师门下自居,传来台湾以崇奉斗姥为主,为人拜斗祝寿,也作度亡斋事[9][10]。其道坛称斗堂,多以“堂”为名,有别于道法二门和灵宝派道坛是以“坛”来命名[11]

全真道本起自内丹北派,后和南派交融,两者合流。创教之初强调内功、外行并重,后基于传教需要,又引进斋醮科仪之法事[12]全真道在二战前传布有限[13][14][15]。二战后,少数的全真道出家道士及在家居士因国共战争抵台,传扬全真教法,以龙门宗丹法和伍柳丹法为主。其他非全真道的台湾丹道团体还有内丹西派丹法、隐仙派丹法、天帝教、昆仑仙宗等。两岸交流后,也有人远赴中国大陆,拜全真道士为师,然后回台传播全真道[16][17]

台湾道教的道法传承,沿袭自祖先的原居地,而在本地发展。除依“家传制”由父子相传,而少传外姓;亦有“师受制”,拜师奏职,师徒相授。两任张天师有意推行龙虎山的“受箓制”,但并不完全,仍多有按旧制而受箓奏职者。近年两岸往来后,渐有组团亲赴龙虎山受其法职者。除师受奏职或天师奏职外,道坛亦多登记于“道教会”名下,成为其个人会员[4]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4 sources

台湾道教分类

  • 正一道(天师道)[2][4]
  • 道法二门(天师道和闾山法),只做喜事
  • 灵宝派(天师道),做喜事、丧事
  • 正一嗣坛派下(天师道),喜丧皆做
  • 福州禅和派(天师道),二战后传入,做喜事、丧事
  • 全真道和其他丹道团体

根据刘枝万的研究,台湾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具有三种类型的神职人员:1)道士;2)法师;3)灵媒,三者具有复杂而密切的关系[18][19]道士即全真道或天师门下的各类道派,在台湾主要为道法二门和灵宝派等。台湾道士大多为在自家开设道坛的火居道士,配合地方宫庙之仪期程与应民众之法事需求,提供其宗教服务[18][20][21]

法师则来自地方的驱邪仪式传统[18][22]。在巫觋、道教、佛教三者的交互影响之下,中国民间信仰有“法派”的法术流传。这类法派法术,除了道教的道法系统,还混杂佛教(密教系)的“瑜伽教”(即释教香花僧)术法传统。巫觋采纳道教及佛教之神祇名讳、科仪经典,而施行术法,形成各种法派的法术,如闾山派(陈靖姑)、瑜伽教(释教,秽迹金刚、龙树医王)、普庵派(普庵禅师)、梅山教(张五郎)、法主公派(张圣君)。这些法派法术通行于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又以闽、台受影响最深[5][23][3]

灵媒乩童尪姨、鸾生等,是藉神明附体而替神明传达神谕的人[24]。乩童经常作为道士的伴随,为信众解惑或驱魔镇煞[25]。在清末,又出现了以“扶鸾降笔”来传达神意的宗教组织,其宗教建筑称为“鸾堂”,扶鸾者称为“鸾生”、“鸾手”(跟乩童有别,是请神明降临鸾驾,在沙盘上写字降旨;乩童的降乩是神明直接附体而陷入附身状态)[26][27][28],以儒家义理教化百姓作为宗旨,自称“儒宗神教”或“圣教”。崇奉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等“恩主公”的鸾堂[29][30],如台北行天宫[31],此类为恩主公信仰,另一类则为母娘信仰,如一贯道、慈惠堂等。

台湾历史文献中,另有“斋教”这个以“在家”持斋修行为特色,融合儒、释、道的民间教派,主要指龙华教金幢教先天道这三个中国秘密宗教,其宗教建筑称为“斋堂”。其中,金幢教、先天道最重内丹修持,而龙华教与佛教关系密切。二战后,受到佛教及一贯道的夹合竞争,斋教已没落[32][33]。其斋堂除了转型为佛寺,也有变成其他宗教,比如鸾堂一贯道道场或是慈惠堂的情况[34]

风水师、择日师、算命师、卜卦师等钻研术数者,则自成一类,称为术士[19]。有些道士也会兼营风水、择日、算命、看相、卜卦等一两种或数种术数,为信众服务[18]

顾庙的俗人为“庙祝”,为看顾寺庙的人,俗称庙公、庙婆。采“管理人制”的寺庙,通常由管理人兼任,采“管理委员制”的寺庙,由管理委员会聘总干事担任,主要工作为总管庙务,负责庙宇的环境清洁、神明祭拜[35][36][37][38]。有些庙祝可能还会解签、卜卦、算命,或作驱邪收惊开光等简单法事[39][40],不过这些宗教仪式服务也可能是由庙方聘请道士、法师常驻庙宇来提供[18]。若是道士或僧人受聘作为寺庙的管理人,则称为“住持[41]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22 sources

道教和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

Thumb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馆展示的道教坛场

在传统民家显要位置的大帧神明图像,称为“神明彩”,通常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搭配妈祖关圣帝君灶神土地公,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教授李文环表示:“这几尊神明是台湾民间信仰里面最受大家供奉的神。”[42]

各庙宇则供奉不同的“主神”,如行天宫的主神是关圣帝君,龙山寺主奉观世音菩萨,大龙峒保安宫的主神是保生大帝[42]。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在1981年(民国70年)的统计资料,台湾寺庙所供奉的主祀神前二十名,依序为:王爷观音妈祖释迦牟尼玄天上帝土地公关圣帝君保生大帝三山国王中坛元帅神农大帝清水祖师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开台圣王开漳圣王城隍爷孚佑帝君王母娘娘广泽尊王[43]。根据内政部2019年(108年度)的“全国宗教资讯系统资料-寺庙”,庙宇主祀神前十名,依序为:王爷、土地公、释迦牟尼、观音、妈祖、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中坛元帅、阴神厉鬼[44]。(阴神厉鬼为有应公、大众爷之类,其名称众多,民国70年的通志统计资料有可能未并作同一类)另外,虎爷在台湾也很常见,但大多是作为配祀神出现[45][46][47]

台湾亦有一些庙宇供奉其他重要的道教神祇、仙人,如三清道祖地母娘娘紫微大帝太乙天尊斗姥元君雷声普化天尊张天师等等。一些庙宇供奉的无极天尊、无极老祖、玄玄上人、无极老母、无生老母等等,则有鸾堂和中国秘密宗教(如先天道)的渊源[48][49][30]

至于道士作所用的坛场画、挂轴,主要用在内坛,为道士作法事和迎请神灵的空间,外坛则设纸糊神像让信众参拜。主要的神像挂轴有三清、玉皇、紫微、三官、天师、北帝、四府(天京、地府、水国、阳间众神)等。大致来说,内坛的仪式空间,正面为三清坛,供奉三清道祖,其左为玉皇上帝,或增挂太乙救苦天尊,右为紫微大帝,或增挂雷声普化天尊。对面为三界坛,供奉三官大帝,其左为师坛(龙虎山),悬挂张天师,右为圣坛(武当山),悬挂玄天上帝。其间设有四大护法元帅护卫坛域,接连四府。内坛左右两侧为天京、地府、水国、阳间众神,浮空而行,朝谒三清。具体布置又会因所用斋醮仪式、派别传承、特定场合需求等原因,有所增减调整[50][51][52][53][54][55][56][57][58][59]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9 sources

台湾道教从60年初至今

日治时期末期,采皇民化政策而压抑道教。但台湾道教仍蓬勃发展。台湾道教从传入以来就承袭闽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到现代仍保有此特色。除了正一道外,全真道亦于近几年大陆改革开放才传入台湾。

虽然道教仍然流行于台湾,但是它已经开始势衰,现时在台湾,道教宫观虽多,也能在里面找到庙公,但很难找到道士,可见其衰落的趋势,由于道教既难以走出中华而成为世界性宗教,又无法去除其所带有的浓厚的迷信色彩,因此在踏入现代之后,道教已经逐渐没落[60]

favicon
1 sources

台湾道教现有正规宗派组织

Thumb
台中市城隍庙道士街

台湾道教总庙

台湾道教小法派别组织

台湾道教诵经组织

清微派、禅和派、全真派 ,灵宝派

台湾早期道教会组织

依申请年份长久排列

  • 中华民国道教会
  • 中华道教青年总会:1970年成立中华民国道教青年会,民国九十五年(2007年)经中华民国内政部准许升格为中华民国道教青年总会,民国一百零三年(2015年)10月加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世界道教总会成为道教会员国代表,108年第八届正式更名[中华道教青年总会}。
  • 台湾省道教会
  • 中国嗣汉道教协会

台湾道教道坛

北台湾正一道门

基隆道坛
  • 基隆雷成道坛,在北部地区道坛颇负盛名的基隆“雷成坛”,道法传承上已有150年历史,从清朝时期祖先一脉传承下来,至今已是第五代了,25年前曾获市府邀请进行祈雨法会,另外,基隆重要节庆中元祭老大公庙开、关龛门仪式,20年来也一直由雷成坛主持,第一代高祖清朝时代在基隆地区庙宇,专司信众祈福补运、消灾解厄等等,基隆早期最盛的中元祭典为码头工会主导举办,每年都聘他们家担任主坛道长,雷成坛都是作吉事方面的法事,如建醮、驱煞及祭改等等。父亲是第四代李腾龙道长,同样继承衣钵承袭道法二门科仪与米卦占卜,1993年因为没有台风,基隆罕见出现严重缺水荒,当时市长林水木特聘李腾龙道长主持祈雨仪式后, 随即普降甘霖,纾解水荒。早年,基隆中元祭农历七月开、关龛门重要仪式,都是由出家比丘主持,1998年地方人士建议改由道士主持,李戊己从那年起就担任开龛门土主法道长至今。早年基隆地区只有李家道士一脉,李腾龙因是长子对道士工作又有趣,便传承了祖先道士家业,李腾龙名声远播,10多年前,曾有日本、荷兰及美国教授陆续来台,向他的父亲拜师学艺, 雷成坛也曾受邀到中国大陆、新加坡主持寺庙法会,国内地区主持的法会更是不计其数。
  • 基隆广远道坛 丹心宗坛简介

壹、缘起 本宗坛由 李游坤 先生(道号玄正)于民国八十六年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 创立。玄正道长乃基隆广远坛李松溪道长嗣男,自幼秉质纯正,熏习祖传道法精髓,长大除受现代医学院高等教育,更拜师深造精研性命双修之学,充实正统道教相关专业学能。由于本着发心弘道的使命,不断努力精进的研究,并长期接受其父严格教导,与实际传道济世的体验中,深感中国传统道教大道不兴,正法不彰,人心陷溺,有待济度;尤其师道荡然,道纪废弛,部分道徒不知反省自厉,邪法乱行,以致社会对道士形象认识偏颇,颇令有志之士痛心。故秉承父志,成立宗坛,揭橥教化根本,实际落实道教教育,宣扬道德正信,以期兴隆道化,济死度生。

开宗立坛以道教教育为本务,首重道徒内修,人格品德,自我教育;以戒为师,确立师道,以道教化,传道为教;立道德之教,弘扬正信信仰,振兴道教为宗旨。 祖传道法法派派诗(正一道教):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全科, 冲汉通玄蕴,高洪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

台北道坛

台北林家“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摘要劳格文从刘枝万关于醮典研究的论文中,引起了探讨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的研究动机,从其所掌握的三个部分的资料:一是刘枝万的几篇论文;一是道士在法场及醮典中所召请的祖师;另外是劳格文的老师朱堃灿道士所知道的流传于道士间的掌故。展开田野调查并将调查延伸到大陆,透过分析求证,期使整个道脉之演变传承能够明晰呈现。刘枝万博士在关于松山醮典的论文中,介绍了北部道士两大派系:刘厝派与林厝派。其两派谱系由法学者劳格文(John Lagerwey)在本文中探讨。刘的谕文中指出:刘厝派来台祖先为刘师法(1644年由福建漳州来台),林厝派开台祖林章贵(号演达,1820年左右由诏安来台),在枋寮村(今之中和)创立威远坛,传给金迎,再传科选,而选传清江(翀庭),江传心妇。而后心妇另在台北也设一道坛。而刘厝派的传说,林厝派初来台时并非道士,而是在刘厝派担任香办的职务,因而渐渐熟悉其程,自习科仪才学会了而自行开设道坛。但这传说是否为实?劳格文在此论文中逐一揭示。

刘林两派派诗: 刘厝派 兴、良、明、应、德、金、真、合、太、和 林厝派 忠、正、演、金、科、翀、汉、通、玄、蕴

林厝派的探讨,查访林昌桐.劳格文从饶平黄岗沿海一带开始田野调查 大陆夏校(昔称寨后)坪溪(彭溪)一带的访查.刘厝并不是客家人,是潮州人。 20代 林荣练 21代 林欲东(锦真) 22代 林汝 夯,

江道士的资料:祖师 刘古泉、刘守心、刘典清、刘玉玄、张百二、张茂贤、张雅哲、江法耀 天师教传承地区:官陂、霞葛、秀篆 混元教传承地区:太平、浮山

台湾北部道士和福建某些地区-如龙岩、山格、金山及广东饶平等地,都称其传承与三奶信仰有关。而客家平和的两名道士及诏安客家的江姓道士都认为三奶派的仪式并非正派的仪式。结论:现今台湾北部所见的道教科仪很可能是1820年由林厝祖先从南陂(诏安)传进台湾的。香办的传说可是说是林/刘二派合作之初的一个变形的回忆。

  • 台北刘家
新竹道坛

新竹有两种正一道派,一为道法二门的正一派红头道士,二为正一威盟紫光派下系统的正一派黑头道士

  • 新竹林家
  • 新竹庄家


竹堑正一黑头道士,为吉事、拔亡事皆办,与专办吉事的北部正一红头道士不同,正一黑头道士为泉州当地流传,其道脉结合了 泉州一带特殊的正一灵宝拔亡科仪、大上清宫紫光派法等。

泉籍道士在清朝中叶时期来到竹堑落地生根,到了十九世纪末,竹堑内公馆林家的林汝梅,怀有求道之心,但看到了竹堑道士很多除了谋生外,缺乏修养,深感遗憾,因此积极培植邻居 陈捷三,并与堂弟林修梅前往大陆龙虎山,拜六十一代张天师为师,学习道法,学成后归回家乡,奉天师之令,创立 万法宗坛分司正一嗣坛,掌管台地教务,为第二个天师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正一嗣坛担任著台地的天师府职务,给与道士授职、授箓。

林汝梅当时邀请了众多道士们集聚在一起,详细讲解经典中教义,讲述南北道派的差异,附近从事道士(红黑头皆有)职业的人们,也会来向林汝梅请教,林汝梅也会详细的向道士们解说,甚至当时附近有些红头道坛的服饰,也受其影响,与黑头道士服饰相似。

竹堑正弌嗣坛派下之道坛

通灵坛庄家

林汝梅收邻居陈捷三为徒,陈捷三育有一女,招道士庄紫为赘婿,生 庄陈登云,庄陈登云生 庄肇欣、庄肇嘉 二位,此二人为鼎字辈高功道长,庄肇欣道长已登真。


通妙坛陈家

陈家为内公馆林家之亲戚,早期有一位道长于新竹都城隍庙周围,名为陈张石泉,人称“石泉仙”,生六子,如今通妙坛的 陈张植福(家中排名第五,道士界称为 老五)与陈永福 二位道长皆为 鼎字辈高功道长。


万真坛郭家

郭家为百年历史的道坛,因位于竹堑城南门,亦称南门万真坛,现今的鼎字辈高功道长 郭金灶 老道长已无做法事,在家中修身养性,现已高龄近百。


灵真坛何家

何家为百年历史的道坛,因位于竹堑城北门,亦称北门灵真坛。第三代坛主为何金钟老道长(已仙逝),第四代坛主为何子庆老道长(已仙逝),何子庆道长生前嘱咐,将坛中部分法器、经典捐赠给新竹长和宫文物馆,供世人了解竹堑道教文化。

正一道法二门派下之道坛 新竹地区有 振应坛、通应坛、金应坛、显应坛 等道坛,与北部正一道派相同,皆为专办吉庆红事之道坛。

南寮通应坛 南寮地区的百年道坛,创立于清朝光绪卅二年,现任坛主为 陈赐海道长。

南门显应坛 南门地区的百年道坛,现任坛主为 张烱熹 道长。

中台湾正一道门

中部地区的灵宝派以鹿港为核心,逐渐向彰化、台中靠海地区、及云林等地拓展。历史较为悠久的灵宝道坛集中在鹿港,庄意是最早在设坛传法的道士,但未留有后代嗣法;其次为清嘉庆年间来台,祖籍安溪杨家的“显应坛”,是鹿港的老牌坛号,其法传授邻近的和美、秀水与云林褒忠、台中梧栖等地。现今鹿港较著名为清乾隆末叶来台发展的施家道坛,迄今已传至第七代,家族中分别立有“混元坛”、“达真坛、“守真坛”与“保真坛”等。南投竹山与彰化靠山地区,有厦门系的灵宝道派,以拔度斋法为主,科仪形式与鹿港灵宝道派相似。

南投道坛

南投竹山与彰化靠山地区,有厦门系的灵宝道派,以拔度斋法为主,科仪形式与鹿港灵宝道派相似。

  • 竹山守真道房
台中道坛

台中正一派以曾厝派为主,与北部正一道法二门相同,皆为专办吉事。广应坛为曾厝派祖坛,由灵安坛、广安坛等道坛为代表,其都以台中城隍庙为中心 曾厝派道号字辈为 太和至诚宣玉典

彰化道坛

彰化正一道坛由埤脚镇兴坛为主,与北部正一(林厝派.刘厝派)所用经典相同,其始祖为法致蔡先生于镇兴坛所传承之太上正一启请玄科中祖师和北部正一派所传承祖师亦有雷同,其在北部、中部亦有传承北部代表为基隆正一朝天府、中部代表为指微道坛

云林道坛

南台湾正一道门

嘉义道坛
台南道坛
  • 颖川道坛 - 陈家
陈荣盛(道号鼎陞)、陈槐中(大腾)七代道士世家,上一辈的陈聬 灵宝派道长。
  • 延陵道坛 - 吴家
坛主:吴政宪(法名罗锭)。府城的另一个重要的道教世家,从清朝的吴辉山至今至少传承了四代道坛。
  • 湾里西河道坛 - 林家
林和发(运声)。府城的另一个重要的道教世家。
  • 喜树道坛 - 赖家
赖龙飞、赖廷彰(罗相)
  • 沤汪道坛
林青云,师承已故的金登富道长,主要服务范围在嘉南海线一带
  • 善化锺家道坛
高雄道坛
  • 苓雅孙家
 明玄道院
 孫番賓 高雄市苓雅區 自強三路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番賓 第四代:孫懷玉
中國道教會名譽理事,監察員,高雄道德院符 籙部住持 道教會高雄分會理事,天師府大法師等職。
 報應壇
孫文章 高雄市新興區 泰明里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文章
 清源道士壇
 陳明監高雄市苓雅區 海邊路。第一代: 孫番賓、陳明監
 
 應化壇
 孫讚成高雄市三民區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讚成
  • 洪家曾家潘家
  • 左营合玄道坛 - 柯家
  • 左营守真道坛
  • 大人宫翁家
  • 茄萣白砂仑道坛 - 郭家
  • 冈山玄真通妙道坛
  • 旗山应妙道坛
  • 仁武通元道坛
屏东道坛
  • 南州招应道坛
  • 潮州玄妙雷坛
  • 里港通妙道坛

道士

台湾道教的本土道士主要教务一则度生,一则度死。所谓度死,乃是俗称做功德的丧葬拔度斋事科仪。度生法事又可分为祈福与驱邪,前者有建醮、谢平安、做三献等社群法事,而驱邪则指安胎、起土押煞、补运制解等常民法事。道士又因派别或是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称呼,通常台湾话通称道士为师公,若再依教派或是地域细分,红头师公(红头道士)只专门度生,乌头师公(黑头道士)专门度生与度死。然而,红黑头的区分仅在部分地区有此度生、度死之区分,并非绝对。不论红黑头,台湾道士多可追溯其源头自福建与广东一带,多属正一派传衍。 虽然台湾本地道派丰富,各道派各有所长,但其所本之科仪内容皆可源自唐宋甚至魏晋时期的传统。以往,因祖籍与习俗不同而每个道派有其区域优势,但是近年因为交通发达以及网络传播迅速,各教派发展已经不再受地域限制。

台湾道教近年以教团组织工会,称为道士职业工会,是从事道教教务的法师与道士所成立,为保障神职人员社劳工福利,并办理一些职业训练课程,因职业化也是属于劳方的一种。

建醮吉事科仪: 发表(或玉坛发表)、启请祝圣、献供、演拜经忏、分灯、宿启、朝科、进表、入醮降帝、施放水灯、普施孤幽、谢坛圆满等等。基本上台湾流行醮事科仪从一朝始,至一朝宿启、二朝、二朝宿启、三朝、五朝或以上,最多曾做至四十九朝之罗天大醮。建醮还会依目的不同而增列不同科仪,如庆祝庙宇落成之庆成醮、祈求平安之清醮、禳灾之水火醮、普度孤魂的普度醮、禳瘟灾而有王醮、也有依拜斗法会而成的礼斗醮甚至是庆祝神明圣诞之生日醮,十分多元。 拔度斋事科仪:发表,启请,引魂,度人经(上中下),普施,赦罪水忏(上中下),药忏,开城,放赦,沐浴,解愿,路关,担经,过桥,入厝,化库,谢坛圆满。此为最基本之拔度斋事,另可增加其他科仪,最多可做至三朝黄箓大斋。

信仰人口

中华民国内政部提供资料显示,台澎金马地区现有包含玉帝庙、妈祖庙、玄帝庙、太子元帅庙、王爷庙等等种类的宫庙共8000间以上,利用民房设立之中型道坛约在10000间左右无数,传教人员28,000余人,信众在8,000,000以上(占全台湾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但此数字部分与佛教有重叠情况,台湾民众许多同时信奉佛道二教。[61]

favicon
1 source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