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肩章,是一种固定于衣服肩膊部位的装饰物,常见于军队、警察、消防、海巡、保安人员、机师、海员乃至救世军、童子军等军事、准军事或类军事组织的制服上。肩章一般配以不同的装饰物或标记符号,用于辨识佩戴者所属的职务和职阶。除了军事化组织之外,在时尚服装的设计方面也往往采用肩章作为皮衣、风衣等冬季时装的肩部装饰物。
肩章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许多受雇于封建领主,为他们作战的骑士为了加强对冷兵器砍杀的防护,通常会在盔甲上方加装两块铁质或钢制护肩。另外,为了在短兵相接的混战中更加方便地辨认敌我身份,骑士们除了在盾牌画上己方纹章外,也会把简化版的纹章画在护肩上,这便是肩章最早的实用形式[1]。
近代以软物料制作的肩章最早出现于1763年的法国军队,用以识别军官和士兵,作为佩带者的身份标志,并在19世纪初拿破仑时代发展出华丽的吊穗肩章(Epaulette)[2]。在同一时期,俄国士兵也开始在左肩佩戴单边肩章,用于辨识佩戴者所属的部队,同时可以拌住子弹袋的背绳。到了1854年,俄国军官的制服上出现了用金丝线编织而成的平板肩章,除了显示佩戴者的军衔和官阶,也用作昭显军官的个人荣誉[1]。受俄国影响,普鲁士、法国、奥匈帝国、英国甚至大西洋彼岸新成立不超过半个世纪的美国也纷纷效仿实行了军衔制,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肩章,并赋予肩章各种不同的新功能。从此肩章便在世界各国军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辨识军人的军衔、职务或兵种的符号标志。除了军事组织外,一些准军事组织或类军事组织如警察、消防、海事、保安、救世军、童子军等也效仿著使用肩章用于人员身份辨认。
中国军队自清末创建新式陆军起,便开始逐渐引进和实行军衔制度。清亡之后继续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1965年至1988年废除军衔制期间除外)的军队、治安部队沿用至今[1]。
最常见的肩章一般呈长条形,横向固定,即长条的一端缝纫在衣物肩线的末端,靠近衣袖顶部的位置,而另一端则用钮扣或其他可拆卸方式(如别针、魔术贴等)固定在肩线顶端,靠近衣领领口的位置。
横向肩章一般分为:软式(常见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及其影响地区,如南美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83式人民警察制服)、扭纹式(源于19世纪中欧地区,现在大多已不再用于日常穿戴,转为出现在晚礼服或酒店服务生的服饰上)和平板式(常见在前苏联、东欧及其影响地区,如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
除了主流的横向固定方式外,在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如法国、美国、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也流行竖式肩章。竖式肩章一般固定在肩部末端,与肩线垂直。此外,日本、中国、俄国、澳大利亚在历史上也曾经使用竖式肩章作为军衔识别章。在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军警使用竖式肩章;但现今的自卫队和警方则改采美制的横式肩章。
不论是横向还是竖式,肩章通常是可以局部拆卸的,这不但便于清洗,而且可以轻松地更换加插在上面的职务识别章,这对于必须及时更新职务等级识别章的军人、警察、保安等制服行业来说,尤其重要。
除了职务等级识别符号外,肩章一般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不过,一种被称为Epaulet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吊穗肩章却在末端附带一个金色的环状套箍,套箍下系着紧密排列的吊穗。这种华丽的肩章起源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陆军[2],现时一般只出现在部分国家(如法国、瑞典、泰王国、智利)的仪仗兵或举行阅兵仪式时军人所穿着的大礼服上。
吊穗肩章常见在君主国的君王、皇储等男性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军规礼服上,如泰国、英国、荷兰、瑞典、普鲁士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一部分的军政府独裁国家,其军政府领袖或考迪罗的礼服也采用吊穗肩章,如苏丹、缅甸等。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仪仗队制服也使用了吊穗肩章。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