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是南欧一个国家。本条目叙述罗马尼亚历史

史前

2002年罗马尼亚发掘出34950年前的具有尼安德特人特征的现代人类。

新石器时代文化有温查文化:遗址靠近蒂米什河,最古老的文化层可追溯至公元前五千年,已出土房屋遗址

盖塔人是罗马尼亚最早书面记载的居民,出现在希罗多德的伟大史学著作:《历史》

达契亚

罗马尼亚的渊源最早可以回溯到公元106年时,罗马尼亚的祖先为达契亚人,是色雷斯人的一支。

前5世纪希罗多德记述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的阿格瑟西。前4世纪,出现在雅典的奴隶市场,后与希腊人通商,使用希腊货币,操色雷斯方言,文字受相邻的西徐亚人前4世纪入侵的凯尔特人的影响。前2世纪,该地区曾存在过一个由国王奥洛雷斯(Oroles)统治的达契亚王国。

达契亚王国(前168-106年)

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逐渐将达契亚人盖塔人的部落联合起来,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王国达契亚。逐渐壮大的达契亚对罗马的边境构成威胁,以至于凯撒也制定征服达契亚的计划。在布雷比斯塔(Burebista)的统治下,达契亚王国扩张到其顶峰。现在组成特兰西瓦尼亚的地区曾经是达基亚王国的政治中心。前44年,布雷比斯塔遇刺身亡,达契亚王国陷入分裂,征服达契亚的计划被推迟,双方的相对和平持续100多年。

奥古斯都任内,达契亚人经常被提及,他们自称被迫承认罗马人的统治。然而他们从未屈服,抓住每一次机会在冬天穿过封冻的多瑙河,劫掠新近占领的罗马行省摩西亚中的罗马城市。达契亚人在今日的胡内多阿拉附近建立一些重要的堡垒城市,其中包括萨米泽盖图萨(Sarmizegetusa)。

罗马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达契亚人和罗马之间的冲突。在德凯巴鲁斯统治时期,达契亚人卷入与罗马人的数次战争。

达契亚战争

85年,达契亚威胁到默西亚行省的边境安全。86年图密善进攻达契亚,在两次重大的反击之后,罗马人占上风,却由于被马科曼尼击败及受到德凯巴鲁斯顽强抵抗而失败。最终签署和平协议,达契亚人获得独立,却必须每年向罗马皇帝进贡。

图拉真上台后,再次发动对达契亚征服的战争,包围达契亚首都萨米泽盖图萨,并占领达契亚的部分领土。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无法完全征服,最后签订和平条约。德塞巴鲁斯被保留作罗马摄政之下的傀儡国王。三年之后,达契亚人叛乱并摧毁部署在达契亚的罗马军队。105年,图拉真发动战争。106年图拉真打败达契亚,德塞巴鲁斯自杀,将此地纳入帝国,转化成达契亚-图拉真纳(Dacia Trajana),分为上达契亚和下达契亚,相当于今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达契亚战争的历史由卡西乌斯·狄奥记录,但最好的传记是在罗马城著名图拉真柱上。

罗马开采在西喀尔巴阡山脉中大量发现丰富的黄金和白银矿床,带回165,500公斤黄金和331,000公斤白银。罗马由此战直接取获极为丰厚的战利品。图拉真为纪念征服达契亚,还立图拉真柱以示纪念。

达契亚行省(106年-275年)

罗马在该省殖民,开始罗马化时期,并诞生原始罗马尼亚语

159年安东尼·庇护将此地重新划分为三个省,统归一个执政官管辖。168年,马可·奥里略将三省合为一个军区。

240年-256年哥特人入侵。271年,因三世纪危机,罗马开始被迫撤离。275年,罗马完全放弃此地。

中世纪早期

哥特人与当地人统治达契亚直到4世纪。4世纪时,君士坦丁在达契亚重建统治,但很快便再度放弃。

5世纪6世纪东罗马帝国对瓦拉几亚施加影响。斯拉夫人占据瓦拉几亚的多瑙河沿岸。6世纪末到7世纪,斯拉夫人定居在此,占据多瑙河南岸。681年保加利亚帝国成立,并控制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在保加利亚统治下的罗马尼亚人逐渐信仰东正教,之后成为这一地区的传统宗教。

斯拉夫人统治特兰西瓦尼亚直到8世纪

中世纪后期

10世纪,在东罗马对保加利亚开战后,保加利亚帝国迅速衰落,瓦拉几亚先后落入佩切涅格人突厥人的手中。

8世纪12世纪,一支来自中亚草原的突厥部落佩切涅格人在占据黑海以北的草原。10世纪,开始控制顿河和多瑙河下游地区。11世纪12世纪钦察人控制现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南部、乌克兰至摩尔达维亚南部和瓦拉几亚西部的广袤土地。

10世纪末,匈牙利人征服特兰西瓦尼亚。11世纪,今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成为匈牙利王国内部的一个大的自治区。匈牙利国王邀请萨克森人在此定居以填充这个稀疏人口地区。1081年,南鲁塞尼亚库曼人瓦拉几亚的其他势力驱逐,成为统治者。

13世纪晚期,罗马尼亚贵族在瓦拉几亚权势的增长。1290年-1292年,根据历史记录推测,瓦拉几亚的建国者内格鲁大公在这之间完成建国。

罗马尼亚语原文使用“descălecat”(字面意思是“下马”)形容这一事件。关于内格鲁大公的“下马”,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有说法认为内格鲁大公将瓦拉几亚各地的罗马尼亚贵族整合,统一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内格鲁大公建立瓦拉几亚不过是一个后世编造的传说。

1241年,鲁塞尼亚的库曼人瓦拉几亚的统治终结,蒙古人拔都汗领兵西侵将库曼人击败,并且可能曾在瓦拉几亚建立起统治。1242年,因内部事务而撤军。1247年,在完成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征服后,匈牙利国王继续向东扩张,并许诺将沃尔沃达立托维与塞奈斯落等地留给罗马尼亚人。此后几十年里,瓦拉几亚可能曾由匈牙利与保加利亚统治过。而相对软弱的匈牙利王国使瓦拉几亚的贵族势力逐渐坐大,为瓦拉几亚的独立建国埋下种子。

在中古时代此地区包括有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与特兰西瓦尼亚三个独立的公国。

1330年,瓦拉几亚在波萨达之战中取得关键性军事胜利,击退匈牙利王国的入侵,成为独立的大公国,标志着瓦拉几亚的正式独立。

瓦拉几亚独立后,曾就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纠纷与匈牙利王国产生摩擦甚至爆发战争,但最后瓦拉几亚未能在特兰西瓦尼亚建立统治。在瓦拉几亚获得独立后,发源于小亚细亚、信仰伊斯兰教突厥人国家奥斯曼帝国逐渐成为瓦拉几亚的威胁。

14世纪,独立的瓦拉几亚和奥斯曼帝国接壤。14世纪末期,瓦拉几亚曾多次与奥斯曼帝国爆发军事冲突。1394年米尔恰一世在位时期,瓦拉几亚曾一度与匈牙利一起击退入侵的奥斯曼人

1417年,经过数次战争,奥斯曼帝国最终击溃瓦拉几亚,迫使瓦拉几亚承认奥斯曼的宗主权,成为奥斯曼的附庸国并向其纳贡。不过瓦拉几亚并未就此彻底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其后数百年瓦拉几亚曾多次反抗宗主奥斯曼帝国。1421年摩尔达维亚公国趁米尔恰一世逝世夺取瓦拉几亚的基里亚要塞。

1448年弗拉德三世曾趁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忙于对土战争时通过政变夺取瓦拉几亚大公之位,但很快便被班师回国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赶下台。1456年,弗拉德三世再次抓住机会夺取瓦拉几亚大公之位。

15世纪中叶,统治瓦拉几亚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因其残酷对待奥斯曼侵略者的手段而知名。弗拉德三世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既被视为瓦拉几亚的英雄和国土保卫者,但也因残忍的手段而遭受诟病。曾一次将数千名奥斯曼帝国的俘虏以穿刺的手法残忍处死。因这一事迹,弗拉德三世被人称为“穿刺公”。弗拉德三世不仅以残忍的手段对待战俘,对内也采取高压政策、常使用酷刑镇压反对者。正因如此,弗拉德三世成为后世吸血鬼传说的素材。1461年,弗拉德三世因为拒绝向奥斯曼帝国缴纳年贡而招致帝国的入侵。

1462年,败给入侵的奥斯曼军并被再次赶下台,逃到匈牙利治下的特兰西瓦尼亚的弗拉德三世很快被匈牙利方面扣押。1476年,匈牙利支持他成为瓦拉几亚大公,并帮助他重返瓦拉几亚,但弗拉德三世很快就再次输给奥斯曼帝国、遭受兵败身亡的命运。

弗拉德三世死后,奥斯曼帝国对瓦拉几亚的控制逐步加强,瓦拉几亚大公不再由当地贵族选择,而是由奥斯曼苏丹钦定,苏丹常常利用这一点防止统治者在当地建立威信。

此外,为给奥斯曼帝国缴纳足够的年贡,对农民的课税也增长很多,部分农民因为无法缴纳沉重赋税而不得不卖掉土地耕牛,沦为农奴

虽然奥斯曼帝国成功在穿刺公弗拉德三世死后逐步加强对瓦拉几亚的控制,但随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帝国对瓦拉几亚的控制又逐步衰弱。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甚至曾一度军事占领瓦拉几亚,并计划将其改为直属地区,瓦拉几亚最后与帝国和解,但自此以后需要向奥斯曼帝国支付更加高昂的年贡。

近代

1514年,整个巴尔干半岛和大部分匈牙利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省份。摩尔多瓦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受到奥斯曼帝国控制,但保留完整的内部自治权。 17世纪,被奥斯曼逐步的控制。

1526年,匈牙利国王雅盖洛王朝拉约什二世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被奥斯曼帝国击败阵亡。

特兰西瓦尼亚总督约翰·扎波利亚乘机利用其军事力量,成为匈牙利民族主义者的首领,反对由奥地利大公费迪南德(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继承匈牙利王位。约翰一世被推举为匈牙利国王,而其它人却认可费迪南德的统治。在追求认可的斗争中,扎波利亚得到苏莱曼一世苏丹的支持。1540年,扎波利亚死后,苏丹假托保护扎波利亚之子约翰二世的名义控制匈牙利中部。

特兰西瓦尼亚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控制,允许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教会在境内发展。

1563年,乔吉奥·布兰德拉塔被任命为宫廷医师,狂热的宗教思想极大地影响年轻的国王约翰二世和加尔文主教弗朗西斯·大卫,使他们皈依一神论派。在一场正式的公开辩论中,弗朗西斯·大卫驳倒加尔文派的彼得·墨利乌斯。1568年,土达法令诞生,正式阐述个人宗教信仰表达的自由(这也是基督教统治下欧洲的第一个宗教自由的合法保证)。

1571年,约翰二世去世后,百瑟利家族掌权。并作为土耳其帝国的亲王统治特兰西瓦尼亚至1602年,其间也曾简短地受哈布斯堡的控制。

年轻的匈牙利天主教徒斯特凡·巴托里许诺捍卫土达法令,保障宗教自由,但却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职责。后来成为波兰的史蒂芬国王(1576-1586年在位)。百瑟利统治的后期特兰西瓦尼亚出现四方名的冲突,包括特兰斯瓦尼亚人,奥地利人,土耳其人和瓦拉奇亚公国大公勇敢者米哈伊

1594年1598年,米哈伊多次赢得对奥斯曼帝国战役的胜利,1595年,在卡鲁格莱尼(Călugăreni)对奥斯曼帝国的大胜更是为他赢得“勇敢的米哈伊”的称号。1598年,最终,帝国不得不作出让步,承认瓦拉几亚的独立。

特兰西瓦尼亚国王在同年宣布退位并将权力移交给勇敢的米哈伊,但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威胁下,勇敢的米哈伊不得不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的宗主地位。

16世纪末,米哈伊即位时,哈布斯堡王朝正计划组织一次对土战争,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邀请下,米哈伊决定加入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联合。

1599年,安德鲁·百瑟利在塞里巴战役中被米哈伊的军队击败,米哈伊控制特兰西瓦尼亚。安德鲁·百瑟利则被那些希望借助米哈伊帮助重新获得昔日特权的贵族杀害。1600年5月,米哈伊控制摩尔多瓦,从而统一瓦拉奇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这三个构成当今罗马尼亚主要部分的公国,然而统一并未持续下去。不过统一并未维持太久。在贵族的压力下,米哈伊仍维持对农民的高压政策,作为一个“外来”的统治者,也不受摩尔达维亚等地的贵族的欢迎。

1601年8月,奥地利的将军乔吉奥·巴斯塔命令瓦龙雇佣兵暗杀米哈依。米哈伊去世,瓦拉几亚本土很快就在摩尔达维亚大贵族战争中被波兰与摩尔达维亚联军占领。最后,短暂的联合分崩离析,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重新成为奥斯曼的附庸国。

1604年乔吉奥·巴斯塔征服特兰西瓦尼亚,开始恐怖统治。把土地分给贵族,试图将人口日耳曼化,并通过反宗教改革重新确立天主教教义的权威。1604年1606年,比哈尔郡的要人加尔文教徒史蒂芬·伯茨凯成功地领导一场对奥地利人统治的叛乱。1603年4月5日,伯茨凯被选为特兰西瓦尼亚大公,两个月后成为匈牙利大公。6月23日,通过《维也纳和约》,伯茨凯获得宗教和政治自治,得到对所有被没受财产的赔偿,废除所有“不公正的”判决,并完全特赦所有匈牙利皇室成员。11月,在奥地利皇帝和土耳其帝国苏丹之间的谈判导致《茨特瓦特洛克休战协定》。12月29日,伯茨凯逝世。

在伯茨凯继承者的统治下,特兰西瓦尼亚迎来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加布里埃尔·百瑟伦和乔治一世莱考茨治下。加布里埃尔·百瑟伦(1613-1629年在位)终身反对奥地利皇帝压迫或迫害他的臣民,并由于支持新教事业而在海外享有盛名。发动三次对皇帝的战争,其中两次自称匈牙利国王

1621年12月31日,通过《尼科尔斯堡和约》,为新教徒赢得《维也纳条约》的确认,获取匈牙利北部的七个郡。1645年9月16日,乔治一世莱考茨通过《林茨和约》,奥地利皇帝被迫再次确认《维也纳和约》的条款。这是匈牙利新教在政治上的最后一次胜利。加布里埃尔·百瑟伦和乔治一世莱考茨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成绩显着。

他们耗费巨资修建首都居拉菲埃瓦(阿尔巴尤利亚),这座城市成为东欧新教的主要堡垒。在这段期间,特兰西瓦尼亚也是欧洲少数罗马天主教徒、加尔文教徒、路德教徒和一神论徒能够和谐相处的国家之一,然而罗马尼亚东正教徒却被剥夺平等的权利。尽管罗马尼亚希腊天主教主教因诺琴提·米库-柯兰的一再努力,政府仍然不同意给与同皈依天主教的罗马尼亚人同等的国家地位。

1657年,黄金时代结束。1月,乔治二世莱考茨(1648-1660年在位,或称乔治二世·拉科齐,乔治一世的儿子),率领军队二万五千人,出兵波兰。与瑞典哥萨克酋长国结盟,趁着邻国波兰面临大洪水时代,和盟友一同瓜分波兰,占领华沙并在波兰实行恐怖抢掠。7月,被波兰的大将斯特凡·恰尔涅茨基彻底击败,在回国的途中又遇到波兰盟友克里米亚汗国的阻挡和袭击。

虽然乔治二世先一步回国,但一万多人的军队却被克里米亚军全部俘虏并作为人质,导致国内的巨大混乱。年底,乔治二世名义上的领主奥斯曼土耳其,联合其附庸克里米亚汗国进军特兰西瓦尼亚并横扫其国土,历经半世纪的安宁与富强被彻底打破。土耳其苏丹的入侵理由,是乔治二世份属附庸,不该未经其同意就任意对波兰发动战争,所以应当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土耳其的巨大压力之下,乔治二世一度被贵族议会所废黜,但不久即复位。1660年,被中兴土耳其的科普律宰相家族给击败,战死沙场。特兰西瓦尼亚被土耳其施予领土丧失和提高附庸金(从之前每年一万五千金币提高到五万)的惩罚。

1661年,继任统治者约翰·凯梅尼(1661-1662年在位)向奥地利求得援助并宣布断绝与土耳其的附庸关系,但十二万以上的土耳其军很快在隔年挥兵特兰西瓦尼亚,杀死约翰·凯梅尼,并进攻奥地利所属的西部匈牙利

奥地利主帅——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因为获得德意志诸国与法国派来的援军,挡住土耳其的大军并获得胜利。1664年,奥地利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耳其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宗主权。自此特兰西瓦尼亚彻底屈从土耳其,议会选出对土耳其唯命是从的统治者迈克尔一世·阿帕费(1662-1690年),并在往后的二十多年中内,承担着巨额附庸金(每年二十万金币)与战败赔款。

1672年,匈牙利人开始长达三十多年反抗奥地利的库科兹起事。

1683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战中失败后,哈布斯堡逐渐在自治的特兰西凡尼亚实行管治。1687年,奥地利迫使马札尔贵族放弃过去自由选举匈牙利国王的权利,让奥地利哈布斯堡世袭统治。除加强中央管治外,哈布斯堡亦推崇罗马天主教,作为统一特兰西瓦尼亚的力量,并借此以减低新教的影响力,甚至希望透过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制造冲突来削弱贵族。

1703年,拉科齐起事。在路易十四的支援下,许多马札尔贵族联合平民与农奴,对奥地利发起全面反抗,要求恢复外西凡尼亚公国的独立与信仰自由。当时奥地利正在西面与法国进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情势一度对特兰西瓦尼亚颇为有利。

1704年,法军在布伦海姆战役大败给英、奥联军之后,奥地利开始有余力把军队东调去镇压特兰西瓦尼亚的叛乱,法国对特兰西瓦尼亚的支援也逐渐停止。1707年,起事军宣布废除约瑟夫一世的匈牙利王位。1711年,拉科齐起事被平定,贵族向奥地利投降妥协,外西凡尼亚公国被奥地利取消,改由哈布斯堡派去的总督统治。

1740年,随着玛丽亚·特蕾莎的上台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开打,匈牙利贵族趁机讨价还价地获得大量的特权与保障,并发挥骑士精神去效忠并捍卫女王的权利。

特兰西瓦尼亚作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从此与奥地利哈布斯堡更加紧密的相连,地方贵族受到女王绝对主义王权的魅惑与影响,开始移居维也纳。1867年,由于奥匈妥协,特兰西瓦尼亚与匈牙利重新统一。

在奥土十五年战争结束后的一百多年中,奥斯曼帝国对瓦拉几亚的控制进一步增强。

18世纪,奥斯曼苏丹甚至将来自希腊的“法纳尔”(“法纳尔”最初在瓦拉几亚担任总督一类的职务)册封为瓦拉几亚大公而不是原本统治家族的成员。这一时期的瓦拉几亚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十分普遍,国土饱受战争之苦。瓦拉几亚国内的较低阶级波雅尔贵族也愈发衰落,甚至曾发起叛乱。而瓦拉几亚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已度过最辉煌的时代。1683年,在维也纳败给奥地利后开始显现颓势,逐步失去在欧洲的领土。

到18世纪时,哈布斯堡已确立统治在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在文化上开始发生转变,罗马尼亚语开始逐渐取代原本古教会斯拉夫语希腊语的地位。并迁都到离奥斯曼帝国边境更近的贸易中心布加勒斯特。1716-1718年,奥尔特尼亚(小瓦拉几亚)曾因奥斯曼帝国对奥地利战争的失败而一度割让给哈布斯堡。1739年,又归还给瓦拉几亚。

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东方新崛起的强权俄罗斯开始与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爆发矛盾。在俄土之间反复爆发的冲突中,瓦拉几亚曾多次被俄罗斯占领。

俄罗斯在俄土战争之中的不断胜利,奥斯曼帝国不断丢失领土,并被迫承认俄罗斯的特权。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衰落,列强纷纷在瓦拉几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设立领事馆。1792年,通过第六次俄土战争争,俄罗斯在《雅西和约》中获得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两个大臣职务的提名权,加强在瓦拉几亚的影响力。

1821年,瓦拉几亚爆发反法纳尔政权起义。虽然起义最后被镇压,但因奥斯曼帝国正苦于与希腊的战争,本身已不再支持法纳尔的统治。最后,奥斯曼在1822年决定册封瓦拉几亚的本地贵族格里戈雷·吉卡四世为瓦拉几亚大公,瓦拉几亚的“法纳尔”时代宣告落幕。

1826年,奥斯曼与俄罗斯达成协议,瓦拉几亚的贵族可以选出大公,但选举结果需要得到奥斯曼与俄罗斯的批准。1827年与1828年,支持希腊独立的俄罗斯两次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俄罗斯击败奥斯曼帝国。1828年,俄军先后占领瓦拉几亚公国与摩尔达维亚公国。1829年,根据《阿德里安堡条约》,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的自治权,并终止在这两国的经济垄断,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转而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1829年,俄罗斯为维持瓦拉几亚的秩序,草拟称为“组织条例”(罗马尼亚语:Regulamentul Organic)的宪法性文件。根据这份文件,瓦拉几亚的君主都由贵族、教士,以及资产阶级组成的大会选出并终身任职。摩尔达维亚也实行类似的制度。改革使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的政治制度开始趋同,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在俄罗斯的影响下,瓦拉几亚也进行一些其他的改革,包括重建军队、改革税制,以及改善布加勒斯特等城市的基础设施。

革命

1848年,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爆发革命。革命者要求修订组织条例并提出一系列诉求。革命者一度成功建立起一个跨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的联合临时政府,但这场革命最后在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的武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战火再起,是为克里米亚战争。英法等西欧列强选择站在奥斯曼帝国一边。1854年,在奥地利的要求下,俄军从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撤出。俄军撤退后,奥地利军队立即占领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此后,战争重心转移到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战争以俄罗斯失败告终。克里米亚战争后,法国鼓吹两个君主制公国瓦拉几亚公国摩尔达维亚公国合并,阻止俄罗斯帝国南下。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根据《巴黎条约》,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不再是俄罗斯的保护国,而是接受胜利方列强的“联合保护”。奥斯曼帝国虽然仍然名义上拥有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但需要给予高度自治的权利。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虽然名义上仍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但实际上已拥有高度自治权。《巴黎条约》后,在西欧列强的压力下,奥斯曼帝国被迫同意让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进行有关两国联合的公投。两国都以高票数同意联合的动议。

1859年1月24日,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当选为瓦拉几亚亲王摩尔多瓦亲王,将瓦拉几亚公国与摩尔达维亚公国合并,改称为联合公国,附属于奥斯曼帝国

1861年,正式宣布罗马尼亚统一,称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库扎发起农民解放和全国乡村改革,是罗马尼亚社会现代化和国家机构的设计师。没收修道院的大片地产,实施土地改革,一方面给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一方面豁免徭役和什一税。推行普遍义务教育,修建学校,创立贫苦学生奖学金制度。实行选举和司法制度的改革,采用基于拿破仑法典的刑法和民法,并改组国家机构。创立雅西大学(1860年)和布加勒斯特大学(1864年),并帮助发展现代化罗马尼亚军队,也是罗马尼亚海军的创始人。政策引起地主和中产阶级的不满,反对土地改革法案,随着金融危机,以及情妇塔尔久-奥布雷诺维茨的丑闻,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政变。1866年2月22日,被保守派和自由派逼迫退位,流亡国外。

独立罗马尼亚王国

1866年4月,霍亨索伦王朝卡罗尔被推选为罗马尼亚亲王(Domnitor)。1866年5月22日(旧历5月10日),卡罗尔一世即位新宪法生效,改称为罗马尼亚。

战争为罗马尼亚提供完全独立的机会,尽管罗马尼亚从未像其它巴尔干国家被奥斯曼帝国直接统治,罗马尼亚仍将此战视为独立战争。

1877年5月9日,议会宣布正式从奥斯曼帝国获得独立。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隶属俄罗斯帝国。1881年3月26日(旧历3月14日),卡罗尔一世与议会宣布成立罗马尼亚王国。

罗马尼亚王国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持中立态度。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对保加利亚宣战,获得南多布罗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10月14日,斐迪南一世即位,尽管斐迪南一世是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罗马尼亚仍宣布中立,拒绝加入同盟国

1916年8月,在协约国的压力下(尤其是法国希望开辟新的战线),罗马尼亚与协约国签署军事协定,加入承认罗马尼亚对特兰西瓦尼亚的主权的协约国。8月27日,罗马尼亚向同盟国宣战,军队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军特兰西瓦尼亚,迫使同盟国在另一条前线作战。9月,一支德国-保加利亚反击部队在杜布鲁亚(Dobruja)和喀尔巴阡山内活动,将罗马尼亚军队在10月中旬赶回国内,并最终攻陷布加勒斯特

1918年2月6日(旧历1月24日),南比萨拉比亚宣布独立,称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3月3日,俄罗斯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退出战争,罗马尼亚在东欧孤军奋战。4月9日(旧历3月27日),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与罗马尼亚合并。5月,罗马尼亚开始与德国商谈和平条约。罗马尼亚不承认布加勒斯特和约,10月,政府公开抨击,并重新加入战争,军队推进到特兰西瓦尼亚的穆列什河。年中,同盟国败退,奥匈帝国开始分裂。特兰西瓦尼亚的国家党聚会并起草一份协议,调用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的自决权,宣布特兰西瓦尼亚和罗马尼亚合并。11月,罗马尼亚民族中央委员会代表所有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通告布达佩斯政府,它们已经接管特兰西瓦尼亚的23个郡的全境和3个其它郡的部分。12月1日,在阿尔巴尤利亚举行的大规模集会通过决议,号召所有罗马尼亚人统一。特兰西瓦尼亚的德国人民族委员会和巴纳特的多瑙斯瓦比亚人委员会通过这项公告。22日,克鲁日的匈牙利大会重新确认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人对于匈牙利的忠心作为回应。12月,罗马尼亚军队驻扎在穆列什河,在征求凡尔赛集团意见之后,以保护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为由,越过边境区域直达克鲁日,进驻西格海特。

布尔什维克试图散播十月革命,令该区域的暴力日益升温,1919年2月,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建立中立区。3月,宣布独立的匈牙利共和国首相辞职,拒绝承认将特兰西瓦尼亚置于罗马尼亚统治下的《凡尔赛条约》。库恩·贝拉领导的匈牙利共产党掌权,宣布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在承诺匈牙利将重新获得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领土之后,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向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宣战。4月,匈牙利军队沿索梅什河穆列什河开始进攻特兰西瓦尼亚。5月,罗马尼亚反击部队推进至提萨河后突然停止。7月,匈牙利武装长驱直入罗马尼亚边境60公里。8月,罗马尼亚军队反攻占领布达佩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灭亡。

1919年10月至1920年3月,罗马尼亚军队陆续撤出。

大罗马尼亚(1918-1940)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领土进一步扩张到瓦拉几亚、布科维纳比萨拉比亚。1919年6月正式签署的《凡尔赛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对于特兰西瓦尼亚的主权。

1920年6月4日,根据特里亚农条约 ,获得特兰西瓦尼亚,实现大罗马尼亚的构想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进一步描述特兰西瓦尼亚的地位,确定匈牙利罗马尼亚两国的边界。1922年,斐迪南一世和王后玛丽亚在阿尔巴尤利亚加冕。

1927年7月20日,斐迪南一世因癌症逝世,米哈伊一世即位。这导致政治不稳定,次年,农业经济的困难开始恶化,国家自由党因此败给国家农民党,但是国家农民党的应对不利而很快失去民心;1930年6月8日,曾经宣布废弃王位的卡罗尔二世食言,发动一场不流血政变逼迫米哈伊一世退位,自行即位;接下来几年该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导致激烈反犹的暴力法西斯运动兴起。[1]

favicon
1 sources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6月28日,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该地区成为今日的摩尔多瓦(拉丁语中的摩尔达维亚)与乌克兰加利西亚一小部分。1940年8月30日,在纳粹德国通过《第二次维也纳仲裁裁决》的压力下,被迫割让北特兰西瓦尼亚划给匈牙利王国。1940年9月6日,卡罗尔二世对领土丧失的不作为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被迫退位,米哈伊一世再次即位。9月7日,根据克拉约瓦条约,割让南多布罗加给保加利亚。1940年11月23日,扬·安东内斯库政权加入轴心国。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罗马尼亚加入战争,军队跟随德国南方集团军。10月,收复1940年被苏联拿走的领土,获得摩尔多瓦、乌克兰西部,并于敖德萨围城战打败苏军并占领海港城市敖德萨

12月12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5日后,罗马尼亚对美国宣战。罗马尼亚亦在克里米亚战役协助德军,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罗马尼亚军伤亡惨重。

1944年,德国在东线失利,苏军反攻,并在雅西-奇西瑙行动占领布加勒斯特。8月23日,米哈伊一世罗马尼亚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内斯库政权,罗马尼亚投降转而加入同盟国。

战后,苏联成为罗马尼亚盟军的唯一代表。1945年3月6日,苏联协助成立一个以格罗查总理为首的亲苏联合政府,成立初期成员中也包括一些曾在战前取缔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数次示威后,共产党逐渐掌握政府。在苏联的强力影响之下,建立起苏联式社会主义政权。1946年6月1日,安东内斯库被处决。根据《巴黎和约》,废除《维也纳仲裁裁决》,北特兰西瓦尼亚的疆域归还罗马尼亚,二战后罗马尼亚与匈牙利的边界与1920年测定的一致。

共产主义时代(1947-1989年)

1947年12月30日,米哈伊一世迫于压力退位并流亡海外移居瑞士,随后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宣布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罗马尼亚工人党,成为罗马尼亚唯一执政党。1948年6月11日,所有银行和大型企业都被国有化。

1958年,说服苏联政府撤走所有苏联军队

1965年3月,罗马尼亚最高领导人乔治乌·德治病逝。1965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成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通过新宪法,将国名更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名也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

1967年,兼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齐奥塞斯库当政时期,罗马尼亚在政治和外交上刻意和苏联保持距离,但其自主权(特别是经济上的)相当有限。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齐奥塞斯库对苏联的谴责使他在国内和西方获得一些认可。

1974年,齐奥塞斯库成为新设的罗马尼亚总统,且拥有直接颁布法律、任免阁员的大权。此后齐奥塞斯库一人兼任总书记、总统、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爱国卫队总司令、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主席等党政军最高职务,成为罗马尼亚一切的主宰。通过外债拉动的经济增长和大量的政治压迫,最终导致革命爆发。

1977年,罗马尼亚发生地震。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取消正在尼日利亚进行的正式访问,并宣布紧急状态。此次地震给齐奥塞斯库按照自己意愿重建首都的机会。地震发生后,政府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建筑标准。1982年,开始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规模拆迁,并一直持续到1991年,但造成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的损毁。1983年8月23日,开始第一次彩色电视讯号发射。1984年,彩色电视节目所占比例为20%,1989年,上升到80%。

1989年12月22日,爆发革命,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结束其长达24年的统治。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秘密枪决。政府在处决后立即宣布废死

现代(1989至今)

Thumb
罗马尼亚国旗
favicon
6 sources

罗马尼亚(1989至今)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将国名改为罗马尼亚。新的民选政府开始逐渐修改路线,成为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政府其后实现民主化多党制及有公民提名的选举,同时新的罗马尼亚国徽于1992年启用,取代共产主义的红星标志。自此罗马尼亚已逐渐摆脱共产主义时期的独裁、经济落后及不民主的社会。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2]

11月28日,举行总统选举,阿德里安·讷斯塔塞特拉扬·伯塞斯库进入第二轮。12月12日,举行第二轮投票[3],伯塞斯库当选。[4]

2007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5]

2月28日,社会民主党以伯塞斯库有违宪行为为由正式提出弹劾总统案。4月19日,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弹劾总统议案。弹劾案次日获得宪法法院确认后,总统伯塞斯库随即被停职一个月,参议院议长尼古拉·沃克罗尤出任临时总统。4月20日,宪法法院对尼古拉·沃克罗尤出任临时总统的资格予以确认,接替因议会通过弹劾议案而停职的伯塞斯库。[6]5月19日,议会就弹劾案举行全民公决,投票率为44.02%,赞成为24.9%,反对为74.32%。弹劾案未获通过,伯塞斯库复职。[7]

2009年12月9日,罗马尼亚中央选举办公室定于公布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最终结果,预计得到罗马尼亚民主自由党支援的现总统伯塞斯库以50.33%的微弱多数战胜社会民主党主席杰瓦讷,获得连任。伯塞斯库和杰瓦讷的得票率太接近,而社民党又声称本次大选存在舞弊行为,这导致选举结果被蒙上“缺乏合法性”的阴影。

2012年7月6日,社会自由联盟在议会提出总统弹劾议案,理由是总统伯塞斯库越权行使总理职权,议会通过弹劾议案。按照宪法规定,伯塞斯库被停职,参议院议长克林·安东内斯库出任临时总统。一个月内,全民公决将决定总统的职位去留。7月29日,全民公投由于投票率未过半,选举委员会宣布此次弹劾失败。

基督教自由联盟(民主基督联盟)候选人、锡比乌市长克劳斯·约翰尼斯以54.50%的得票率当选总统。

favicon
6 sources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