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破碎龙属(学名:Claosaurus)是原始鸭嘴龙科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桑托阶)的北美洲。属名意为“破碎的蜥蜴”,牠被这样命名是因牠的化石在发现时是很零乱的。
破碎龙属 化石时期:上白垩纪,
| |
---|---|
破碎龙的模式标本,头颅骨是参考其他近亲重建而成[1]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龙类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树龙形态类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龙类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 |
总科: |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
属: | †破碎龙属 Claosaurus Marsh,1890 |
模式种 | |
敏捷破碎龙 C.agilis Marsh,1872(原为敏捷鸭嘴龙 Hadrosaurus agilis)
| |
种 | |
|
破碎龙有着修长的身躯及瘦长的脚掌,后脚长、前臂小、尾巴长而坚挺。牠可以成长至约3.5米长,及475公斤重。
破碎龙的化石首先于美国堪萨斯州的斯莫基希尔河附近被发现,其化石包括部分的头颅骨碎片。原先于1872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将牠命名为敏捷鸭嘴龙(Hadrosaurus agilis)[2]。直至1890年发现了牠与鸭嘴龙的主要差异后,才建立了破碎龙属(Claosaurus)。
在1892年,马什命名第二个种,C. annectens,后来被先后归类于鸭龙与埃德蒙顿龙[3]。
在1903年,G. R. Wieland命名第三个种C. affinis。化石发现于南达科他州的皮耳页岩层,同时也发现古巨龟的化石。研究发表后,一个敏捷破碎龙的脚趾被误认是C. affinis正模标本的一部分。在1948年,Joseph Gregory发现这个错误,并发现C. affinis的骨头大小接近埃德蒙顿龙,但因为化石过于破碎,而且两者的生存年代不一致,因此没有将这个种重新归类[4]在2004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提出C. affinis是个疑名[3]。
过去曾有研究宣称,鸭嘴龙科的一个破碎龙化石曾发现胃石。但该化石是在1900年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发现,被归类于C. annectens,目前则属于埃德蒙顿龙的E. annectens。此外,这些胃石其实是化石化过程中,被冲刷、沉积进入的砂砾[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