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普萨拉大主教(瑞典语:Ärkebiskopar i Uppsala),亦称作瑞典大主教(瑞典语:Ärkebiskopar i Sverige),是基督教瑞典信义会的主教长,自1164年以来迄今拥有完整的历史性使徒统绪,[1]辖地为乌普萨拉主教座堂。该会原本是罗马公教会,从1530年代起成为信义会。长久以来,乌普萨拉大主教一直对瑞典的信仰与政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对外代表瑞典教会,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情况相似。现今的乌普萨拉大主教是第70任的安特耶·雅克伦。亦为瑞典第一位女性大主教。[3]
历史概要
乌普萨拉设有主教一职是从11世纪瑞典国王英格一世时代开始的。该地原先是由不莱梅总主教管辖,直到乌普萨拉于1164年产生第一位主教为止。那时属于丹麦的隆德大主教是受认可的瑞典主教长,这代表着透过礼披按手,主教长有权利拣选并且授予乌普萨拉大主教圣职。为了增加其自主性,福克·约翰森·安杰尔于1274年前往罗马并由罗马教宗为他行按手礼。此一作法晋昇了其位,所以在1318年的奥洛夫·布扬森之后,隆德便不再有乌普萨拉大主教。1457年,教宗任命扬·本特森成为瑞典主教长。
起初乌普萨拉是坐落在现今城市北方数哩的村庄,位于今日所称的老乌普萨拉。1273年,大主教的座堂连同国王埃里克九世的圣骨一起迁移至东阿罗斯的市镇,自此该地被称为“乌普萨拉”。[4]
1531年,国王古斯塔夫一世指派遵循路德训诲的牧师担任大主教,取得教宗的权柄并实际上形成了瑞典新教。大主教接着被宣布为同侪中的首席,即是“首席主教”。大主教同时兼任乌普萨拉教区的主教与瑞典主教长;不过他并不具有比其他主教更高的权威,尽管事实上他的声明比起其他人拥有更广泛的影响。1990年开始,乌普萨拉教区加设一位乌普萨拉主教来担任助理主教,[5]而该辅助职分目前是由拉格纳·波森纽斯担任。[6]
首次有书面提及主教于乌普萨拉驻节一事是不来梅的亚当之《汉堡教会史》,该书记载着1060年代小阿达尔华受任命为“锡格蒂纳与乌普萨拉”("Sictunam et Ubsalam")的主教。[7]瑞典的资料来源不曾提过他在锡格蒂纳或是乌普萨拉。
中世纪时期的《中世纪瑞典编年史》(Annales Suecici Medii Aevi)[8][9]与13世纪圣包特维德的传说[10][11][12]提到一些圣亨利于1129年担任乌普萨拉主教("Henricus scilicet Upsalensis")的事情,参与新近完工并献给殉道者圣劳伦斯的老乌普萨拉教堂。[4]他似乎与死于1134年福特维克战役的亨利主教是同一个人,自从被瑞典流放之后便与好战的丹麦人在一起。已知《罗斯基勒编年史》有写到他死后不久,而13世纪早期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的《丹麦人的事迹》写说他从锡格蒂纳逃到丹麦,这份文献同样也多有疏漏,或者至少内容曾被重新删减过。15世纪时产生首份主教的列表,[13] 在这份列表中,乌普萨拉的首位主教为“西弗利纽斯”("Sverinius",可能是西华杜斯[14]),由尼古拉、史凡诺、亨利库斯("Henricus ",拉丁化的“亨利”拼写)、以及卡普曼努斯依序继任。除了亨利库斯以外,该份列表只有提到他们的名字。[4][15]1164年,教宗历山三世按立熙笃会欧瓦斯垂隐修院的修士斯特凡担任首位乌普萨拉大主教。[16]
中世纪时,国王与教宗的叙任权斗争反复出现,英格兰与法兰西的国王们曾多次拒斥教宗提名的神职候选人。而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甚至为了争夺教会控制权而任命对立教宗克勉三世。[17]1122年,随着教宗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签署《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后,教宗的权势跃升,经常介入教会内外的诸多事务,并试图与各国政权抗衡。[18]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于瑞典。1432年,奥洛夫·拉森当选乌普萨拉大主教后,却因主教团未事先向瑞典国王埃里克七世商议人选而不被国王承认,因此1433年时,国王埃里克七世指派卑尔根的阿诺担任乌普萨拉大主教,与教宗恩仁四世发生冲突,形成对立的大主教。同年,拉森前往罗马接受教宗的按立。阿诺于翌年逝世,国王才愿意接受拉森。[19]而在1468年,托德·彼得森在国王卡尔八世的推荐下当选大主教,然而教宗保禄二世并不同意,并要求以雅各·乌福森来取代,彼得森遂于翌年12月18日被迫辞职,不久便于1470年5月逝世。[20]
1515年,教宗克勉七世按立古斯塔夫·特罗雷为乌普萨拉大主教,当时的瑞典是由摄政小斯腾·斯图尔治理,然而特罗雷大主教却大力支持由丹麦兼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来对瑞典进行统治。1517年,特罗雷因为与丹麦通敌而被斯图尔围困在大主教府,并于翌年被监禁,也因此特罗雷无法履行圣职长达三年之久。同年10月31日,奥斯定会副总会长[21]暨维滕贝格大学圣经学教授[22]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于维滕贝格城堡教堂的大门上,欧洲宗教改革开始。此时有位瑞典牧师奥劳斯·彼得里远赴德意志就读,求学期间认识了路德与希腊语教授菲利普·梅兰希通,深受路德的神学训诲所吸引。[23]1520年,斯图尔在抵抗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入侵中战死,克里斯蒂安二世顺利取得瑞典王位,特罗雷在克里斯蒂安二世的授意下复职,并为国王举行傅油礼,三天后却发生由特罗雷协助国王策划与执行的斯德哥尔摩惨案,以异端罪判处82人死刑,受害者包括斯卡拉主教文森斯·韩宁森、斯特兰奈斯主教马提亚·葛瑞格森等多位主张抵制丹麦控制瑞典的人士。[24]
1523年,摄政古斯塔夫·埃里克松于瑞典解放战争中成功占领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萨),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被俘,国王瓦萨下令将特罗雷放逐。约翰内斯·马格努斯当选乌普萨拉大主教后,国王写信向教宗克勉七世请求按立马格努斯,然而教宗认为瑞典对古斯塔夫·特罗雷的处置不符合罗马公宗的《教会法》,命令将特罗雷予以复职。因此国王便与罗马教廷决裂,自行指派马格努斯担任。但不久后,国王希望瑞典教会能更加自主以便摆脱罗马教廷,然而马格努斯明确表示不赞同路德的训诲,因此国王于1526年8月命令他远赴俄罗斯出任外交官。尔后于1531年,国王指派接受路德训诲的奥劳斯·彼得里之兄长,劳伦丘斯·彼得里(内瑞修斯),担任乌普萨拉大主教。约翰内斯明白自己的圣职已经到期了,随后他便长途跋涉到罗马,在该处勉强接受剩余的人生。[25]1544年,约翰内斯逝世后,随其一同流亡至罗马的弟弟奥劳斯·马格努斯被教宗保禄三世按立为乌普萨拉大主教,他是最后一位获得教宗承认的乌普萨拉大主教,[26]然而却因无法返回瑞典而始终无法履行圣职。待在罗马期间,奥劳斯撰写数篇高度关注斯堪的纳维亚的有关著作,迄今仍有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他亦允许其兄约翰内斯的著作出版。[27]
彼得里兄弟皆为瑞典新教的主要改革者,内瑞修斯为首位遵奉路德训诲的乌普萨拉大主教。兄弟俩险些于1540年代一同被国王处死。1541年时兄弟俩与劳伦提斯·安德烈共同完成瑞典语的《瓦萨圣经》。内瑞修斯也为1571年瑞典教会条例提供了理论基础。[28]
事工
大主教的事工遍及全方面。有些是会众的热心牧师,如同加勒等人;有的则是卓越的圣典学者,诸如比尔格·葛瑞格森与奥洛夫·拉森;也有人是政治家,像是扬·本特森,或是能干的行政主管,比方像雅各·乌福森一样,是著名的教会贵族、王室顾问、艺术与学问的赞助者、乌普萨拉大学的创办人以及将印刷术引介至瑞典的有力推手。[29]也有些大主教是学者,好比说约翰内斯·马格努斯,著有《关于所有哥德与瑞典国王史》(Historia de omnibus Gothorum sueonumque regibus)与《乌普萨拉总教区教会史》(Historia metropolitanæ ecclesiæ Upsaliensis),而其弟奥劳斯·马格努斯著有《北方民族史》(Historia de gentibus septentrionalibus)。[26]近来较著名的有纳坦·瑟德布卢姆,于193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大主教与入世教士们(教会行政的牧师)在戒律教士(隐修会的修士)之中找寻活跃的同工。瑞典具有代表性的修会中有本笃会、熙笃会、道明会、方济会、布里吉达会(与维丹纳的母院一起)以及嘉都西会。新教研究者卡尔· 西弗沃史托佩写到:
“修士几乎是中世纪结合欧洲北方与南方之间文明的唯一联系,并可以断言它在我们的修会与那些南方大陆之间的活跃关系,是穿越要道抵达我们国家的高度文明。”[30]
乌普萨拉大主教列表
本列表显示自1164年迄今的历任乌普萨拉大主教,编号次序是以瑞典信义会承认的为主,并标示出同时期的对立大主教:[31] [32]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
23 | 1432年—1438年 | 奥洛夫·拉森 | 生年不详;卒于1438年 | 当选大主教后曾一度无法就任。由教宗恩仁四世按立。 | 1433年—1434年 | 卑尔根的阿诺 | 生年不详;卒于1434年 | 未按立。由国王埃里克七世指派。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24 | 1438年—1448年 | 尼尔斯·瑞委德森 | 生年不详;卒于1448年 | 拉丁名为尼古拉斯·瑞委狄。 | |
25 | 1448年—1467年 | 扬·本特森 | 1417年—1467年 | 1457年与埃里克·阿克塞尔森·托特同为卡尔马联合摄政;1465年—1466年再次成为摄政。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
26 | 1469年—1515年 | 雅各·乌福森 | 生年不详;卒于1521年 | 担任大主教一职长达46年,为瑞典已知的最长纪录。于1515年卸任。 | 1468年—1469年 | 托德·彼得森 | 生年不详;卒于1470年 | 未按立,于1469年12月18日让位。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27 | 1515年—1517年 | 古斯塔夫·特罗雷 | 1488年—1535年 | 1517年,因为通敌而被监禁。 | |
1517年—1520年 | 出缺 | 特罗雷于1520年复职。 | |||
1520年—1521年 | 古斯塔夫·特罗雷 | 1488年—1535年 | 协助策划与主导斯德哥尔摩惨案,以异端罪判处82人死刑。 | ||
1521年—1523年 | 出缺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
28 | 1523年—1531年 | 约翰内斯·马格努斯 | 1488年—1544年 | 最后一位奉行罗马公宗且有实权的乌普萨拉大主教,由国王古斯塔夫一世指派,教宗克勉七世拒绝承认。 | (流亡,名义上为1515年—1533年) | 古斯塔夫·特罗雷 | 1488年—1535年 | 被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下令放逐,教宗克勉七世要求将特罗雷复位,但被国王回绝。 | ||||
改革后的福音信义教会乌普萨拉大主教 | ||||||||||||
---|---|---|---|---|---|---|---|---|---|---|---|---|
29 | 1531年—1573年 | 劳伦提斯·彼得里(内瑞修斯) | 1499年—1573年 | 英文名为拉斯·彼得森,首位福音信义教会瑞典大主教。“内瑞修斯”一名源自瑞典的行省内尔彻。 | (流亡,名义上为1533年—1544年) | 约翰内斯·马格努斯 | 1488年—1544年 | 于1526年流亡,1533年接受教宗克勉七世的按立。 | ||||
(流亡,名义上为1544年—1557年) | 奥劳斯·马格努斯 | 1490年—1557年 | 约翰内斯·马格努斯之弟,于罗马递补其兄的领衔,由教宗保禄三世按立。唯一不曾履行圣职的瑞典大主教。 |
次序 | 任期 | 肖像 | 名称 | 生卒 | 备注 |
30 | 1573年—1579年 | 劳伦提斯·彼得里·哥德 | 1529年/1530年—1579年 | 另有一个著名的英文名拉斯·彼得森,“哥德”一名源自瑞典行省东约特兰。 | |
1579年—1583年 | 出缺 | ||||
31 | 1583年—1591年 | 安德烈斯·劳伦蒂·比约恩瑞 | 1520年—1591年 | ||
1591年—1593年 | 出缺 | ||||
32 | 1593年—1599年 | 亚伯拉罕·翁厄曼努斯 | 1540年—1607年 | ||
33 | 1599年—1600年 | 尼古拉斯·欧莱·伯斯宁西斯 | 1550年—1600年 | 未及接受按立便已去世。乌普萨拉大学神学教授。 | |
34 | 1601年—1609年 | 奥劳斯·马丁尼 | 1557年—1609年 | ||
35 | 1609年—1636年 | 彼得鲁斯·肯尼库斯 | 1555年—1636年 | ||
36 | 1637年—1646年 | 劳伦提斯·保利努斯·哥德 | 1565年—1646年 | 十分博学,乌普萨拉大学的天文学暨逻辑学教授。 | |
37 | 1647年—1669年 | 约翰内斯·卡努蒂·列奈乌斯 | 1573年—1669年 | 乌普萨拉大学的逻辑学暨希伯来语以及希腊语教授。 | |
38 | 1670年—1676年 | 拉斯·史提兹留斯 | 1598年—1676年 | 乌普萨拉大学的逻辑学教授。 | |
39 | 1677年—1681年 | 小约翰·巴兹乌斯 | 1626年—1681年 | ||
40 | 1681年—1700年 | 奥洛夫·史凡毕留斯 | 1624年—1700年 | ||
41 | 1700年—1709年 | 老埃里克·本泽路斯 | 1632年—1709年 | 育有7子,其中3人也分别成为乌普萨拉大主教。 | |
1709年—1711年 | 出缺 | ||||
42 | 1711年—1714年 | 哈奎因·史培葛 | 1645年—1714年 | 诗人、多首圣诗的作者。 | |
43 | 1714年—1730年 | 马提亚·史丢丘斯 | 1644年—1730年 | ||
44 | 1730年—1742年 | 约翰内斯·史丢丘斯 | 1676年—1742年 | 马提亚·史丢丘斯之子。 | |
45 | 1742年—1743年 | 小埃里克·本泽路斯 | 1675年—1743年 | 老埃里克·本泽路斯之子 | |
46 | 1744年—1747年 | 雅各·本泽路斯 | 1683年—1747年 | 小埃里克·本泽路斯之弟 | |
47 | 1747年—1758年 | 亨利克·本泽路斯 | 1689年—1758年 | 雅各·本泽路斯之弟 | |
48 | 1758年—1764年 | 撒母耳·特罗勒斯 | 1706年—1764年 | ||
49 | 1764年—1775年 | 马格努斯·巴罗纽斯 | 1692年—1775年 | ||
50 | 1775年—1786年 | 卡尔·弗雷德里克·米南德 | 1712年—1786年 | ||
51 | 1786年—1803年 | 乌诺·冯·特罗勒 | 1746年—1803年 | ||
1803年—1805年 | 出缺 | ||||
52 | 1805年—1819年 | 雅各·阿克塞尔森·林布隆 | 1746年—1819年 | ||
53 | 1819年—1836年 | 卡尔·冯·罗森斯坦 | 1766年—1836年 | ||
54 | 1837年—1839年 | 约翰·奥洛夫·瓦林 | 1779年—1839年 | ||
55 | 1839年—1851年 | 卡尔·弗雷德里克·亚夫·温盖尔德 | 1781年—1851年 | ||
56 | 1852年—1855年 | 汉斯·奥洛夫·霍姆斯特姆 | 1784年—1855年 | 乌普萨拉大学的拉丁语副教授。 | |
57 | 1856年—1870年 | 亨利克·路透达尔 | 1795年—1870年 | ||
58 | 1870年—1900年 | 安东·尼可拉斯·桑德堡 | 1818年—1900年 | ||
59 | 1900年—1913年 | 约翰·奥古斯特·埃克曼 | 1845年—1913年 | ||
60 | 1914年—1931年 | 纳坦·瑟德布卢姆 | 1866年—1931年 | 荣获1930年诺贝尔和平奖。 | |
61 | 1931年—1950年 | 厄林·艾登姆 | 1880年—1972年 | ||
62 | 1950年—1958年 | 扬维·毕里奥瑟 | 1891年—1959年 | 隆德大学实践神学教授。纳坦·瑟德布卢姆的女婿。 | |
63 | 1958年—1967年 | 贡纳·霍葛伦 | 1902年—1991年 | ||
64 | 1967年—1972年 | 鲁宾·约瑟夫森 | 1907年—1972年 | ||
65 | 1972年—1983年 | 奥洛夫·桑德比 | 1917年—1996年 | ||
66 | 1983年—1993年 | 贝蒂尔·沃克斯特姆 | 1928年—2010年 | 任命托德·哈林担任乌普萨拉主教(任期为1990年—2000年)。 | |
67 | 1993年—1997年 | 贡纳·魏曼 | 生于1932年 | 签署《鲍渥共融声明》,与圣公会以及其他维持使徒统绪的信义会达成鲍渥共融。 | |
68 | 1997年—2006年 | 卡尔·古斯塔夫·哈莫 | 生于1943年 | 荣获2006年瑞典绿党自由奖。任命拉格纳·波森纽斯担任乌普萨拉主教(现任,2001年—迄今)。 | |
69 | 2006年—2014年 | 安德斯·维尔德 | 生于1948年 | 于2006年宣布允许同性伴侣结合,并可为其祝福,但不使用“婚姻”一词。 | |
70 | 2014年—今 | 安特耶·雅克伦 | 生于1955年 | 现任的乌普萨拉大主教。瑞典第一位女性大主教。 |
注释
参考书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