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梵天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天 (佛教)
Remove ads

大梵摩梵语Mahābrahmā),也被称为大梵摩天梵语Mahā-brahmā(-deva),义为伟大的梵天;音译为摩诃梵)、梵天主净天梵童子梵语Brahmā-sanaṃkumāra)、娑婆世界主梵语Brahmā sahāṃpati;音译为梵摩三钵),在华语圈又称为四面神四面佛或梵天。“梵”字实际为音译,另有音译名帕剖楼么、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常在佛教典籍中以侍立或请法的形象出现,留有若干陀罗尼咒。相传梵天神居住在真如界与梵天界。

Thumb

佛教神话中的梵天的形象的原型是古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同名神灵的形象,与毗湿奴湿婆齐名,是印度教所崇信的三大主神之一。相传梵天神负责造创万物,而且祂被认为是充满智慧的神灵,也被视为一切的造创者,古时的婆罗门教相信梵文字母是由梵天神所发明的[1],故又称造书天

Remove ads

概论

佛教认为亣梵天王是娑婆世界的统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世间之主,本为因陀罗的称号,源自形象更古老的神灵 普拉加帕特 的称号 生主 )。大梵天王则名为方广(见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祂身长为一又半由旬,寿命一又半,祂居住在大梵天,祂所住的宫殿,被称为梵王宫[2]大梵王常被佛教等同于大梵,其地位被认为高于帝释天的地位。

佛教典籍上的相关记载

三明经》记载说曾有两个婆罗门为如何能够更好地与梵摩(Brahmān)合一一事而进行争论,梵摩天(Brahmā)被古婆罗门教视为有着最高的地位的、无法被其他生灵主宰的、洞察一切的仙神,但在经过释尊瞿昙询问之后,婆罗门才发现他们没有任何关于所谓的梵摩天的经验,故此释尊声称他们在宗教方面上所定下的目标是可笑的、无用的、空洞的[3],最后䆁尊告诉他们 若实践四梵住,去世之后便得以投生至禅梵天,这才是与梵天合一而住之道,两人对此大为赞叹并立即皈依佛家[4]

梵天外道认为梵天祖公是万物的造创者,但佛教对此有另一番见解。《巴利三藏》声称在成劫开始时,光音天已经充满了从其他道趣转入天趣的生灵,经过漫长的时间,有一位天众在光音天去世,并且转生至大梵天,成为了大梵天王,祂是这个大劫开始后第一位诞生于初禅天的生灵,由于大梵天王没有关于其上一辈子的记忆,因此祂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很久之后,大梵天王感到很孤独,祂希望其他生灵会在此处陪伴祂,此时其他不少天众先后在二禅天去世,祂们分别转生至梵辅天、梵众天及梵身天[5],这时这些天众并没有关于祂们上一辈子在二禅天生活一事的记忆,祂们一看见面前的大梵天王,便以为后者造生了自己,同样地,大梵天王也以为自己通过意念造生了前者,故此祂被这些天众视为其造生者,后来其中一个天众去世并投生为凡人,他透过冥想获得了关于他上一辈子在初禅天生活一事的记忆,于是他在人间宣扬大梵天王是创物主这个说法,导致很多凡人接受了对于创物主的信仰[6]。正因如此,许多佛教徒声称大梵天王的形象就是外教神话中的明明上帝的形象的原型[7]

此外,在佛教神话中还有其他名号类似的天众 如巴迦梵摩。巴迦梵摩比大梵天王强大且傲慢得多。《中尼迦耶》第四十九本书典记载说释尊瞿昙宣称自己曾经在察觉到巴迦梵摩心中出现了错误的念头之后,来到梵世天向巴迦梵摩传法,后者宣称自己的居处位于世间的顶端且是会永远存在的,并且表示只要释尊愿意皈信祂,便可以居住在此处,但释尊斥责了巴迦梵摩,声称祂是无知的,此时魔王波旬占据了侍立在宫殿内的其中一个天众的识心,祂通过这个天众的嘴巴来不断教唆巴迦梵摩坚持己见,声称巴迦梵摩是“梵天、大梵天也,是无能胜之征服者,为普见者、全能者、自在者、创造者、化作者、最尊者、主宰者、主权者、已生、未生之父”,并且恐吓释尊说如果他不停止他的行为,则会导致他自己坠入地府,但最后释尊成功揭穿了魔王所作的诡计,他表示巴迦梵摩、其眷属及梵天众已经落入魔王的手中,但他不会被魔王欺骗,他还与巴迦梵摩争辩和斗法并获得胜利,并且指出了巴迦梵摩是从哪𥚃转生于此处的和向祂介绍了位于其住处上方的其他天层,令一众天众均赞赏释尊伟大的举动,最后魔王无言以对,巴迦梵摩亦请求释尊向祂们弘法,故此这本书典被命名为《梵天请经》[8]。由于在其中一本最早出现的奥义书《广林奥义书》中,后来被称为(Brahman)的终极实在被称为“不朽的”[9],而在《梵天请经》中,巴迦梵摩持有这样的观点:“尔时,梵天婆伽生如是邪见:‘我是为常也、是为恒也、是为永住也、是为独存者也、是为不变之法也、实为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而无其他比此更殊胜之出离也。’”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初期佛教透过把关于梵摩罗(Brahmāň)的不朽性的观点等同于《梵天请经》中巴迦梵摩所持有的错误的观点,抨击了这一观点[10]

长尼迦耶》第十一本书典《坚固经》记载说释尊宣称曾有一位名叫马胜的比丘想知道四大在何处灭尽,因为他在神通方面上很有修为,所以他马上用神通前往天庭询问了很多天众这个问题,但四大天王、帝䆁天、其他居住在欲界天的许多天众等等都相继表示自己并不知道答案,于是马胜用神通前往位于更高的位置的色界天以寻求答案,之后居住梵众天的天众建议马胜前去询问亣梵天王,此时亣梵天王在光芒中现身,于是马胜询问了亣梵天王这个问题,然而,亣梵天王只是不断重复说:“比丘! 我是梵天、大梵天、胜者、无能胜者、一切见者、支配者、自在者、作者、化作者、优越者、创造者、主宰者、已生未生者之父。”但马胜多次询问祂这个问题,最后亣梵天王把马胜拉到一边去,亣梵天王向他承认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只是为了不让其他天众发现自己不是无有不知的,才选择不回答这个问题,更声称这是马胜自己的过错,亣梵天王建议比丘前去请教释尊,于是马胜立即用神通从梵天界回到人间并询问释尊这个问题,释尊表示他认为这个问题问得不对,并且表示应该问的是四大等事物在何处不坚立,以及名色在何处灭尽无余,而释尊给出的答案是“不可见无量之”在何处放弃近取,四大等事物就在何处不坚立,而识在何处灭尽无余,名色就在何处灭尽无余[11]

在佛教的天地观中,亣梵王并不是唯一一位居于此位的天众,为数极多的其他器世间也各有像亣梵王那样的梵王统摄各自所在的器世间。

Remove ads

传说

在佛教典籍中,有很多天众都被冠以“梵天”的名字。一些典籍声称这样的天众有十七位[12][13]或更多[14][15]

梵摩三钵

佛教认为梵摩三钵是大梵摩当中最年长的一位[16],祂在上一辈子是阿那含,并且是上一位负责教化众生的佛陀的弟子,但在尚未成为阿罗汉之前便已经去世,因而转生至净身天[17]

相传释尊瞿昙开悟伊始,觉得佛法深奥微妙,难以用语言表达,不易使人们体会理解,此时魔王波旬暗中引诱释尊放弃传法,因此释尊便想要进入涅槃,后经由梵摩三钵劝请,于是决定向世人传播他所得到的解脱之道,正因为梵摩三钵作出这一举动,才使得魔王所作的诡计失败[18]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被认为是大梵天的统掌者[19][20]

大乘佛教认为由于大梵天主自诞生起就独自居住在大梵王宫,再者祂所在的这个器世间存在的时间与大梵天王生存的时间相当,因此大梵天王误以为这个器世间是由自己所造创的。在《大悲经》中,大梵天主自言自语地说自己是这个器世间的造创者,此时释尊瞿昙即将完寂,其光芒照亮了整个大千世界,大梵天王顿时感到十分惊讶,并且暂时对四周的一切失去兴趣,祂很快便得知释尊即将不久于人世一事,于是马上前去释尊的所在地,释尊见到大梵天王之后便质问道:“如果世界是由祢所造创的,那么诸如世界的苦痛、丑恶、不如意处等等皆是祢所造创的吗?”大梵天王一一回答不是,最后承认世界非祂所造[21]

辟支梵摩都头

辟支梵摩都头被认为是佛门弟徒[22]

相传辟支梵摩都头已经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证得了三果阿那含[23]

形象的异同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的神话中,净天被奉为作为十二天二十诸天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

Thumb
帝释天(左)与净天(右)

金刚乘佛教

金刚乘佛教将净天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或为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金刚乘佛教神话中的净天有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念珠,左手执军持瓶,作(om)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而且其有供养净天之修法,被称为“梵天供”。

流行于东南亚的对于四面神的信仰

Thumb
伊拉旺神坛,2006年
Thumb
泰国梵天坛

泰国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对四面佛的崇拜极为流行,其形象为四面各一个脑袋的神灵形像;据说能使世人变得富贵吉祥,在东南亚有非常多的“四面梵天”崇拜者。在泰国信仰中,祂是财富之神,也会保护信徒的平安。受到泰国的影响,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中国大陆,也有越来越多祠奉四面梵天的风气。

伊拉旺神坛是位于泰国曼谷君悦酒店旁的一座四面梵天坛,是泰国香火最鼎盛的膜拜据点之一,也是曼谷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每日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前往参拜或祈祷。

这座四面梵天坛兴建于1956年。当年据说是在伊拉旺酒店(君悦酒店前身)兴建之时,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工安意外事故。业主请来星象家察看,他说因为他们借用了因陀罗所骑神象之名号“Erawan”,但是没有征求祂的同意。建议他们征求一个更高级的神“大梵王”的保佑[24]。后来就在建筑工地附近建造这座神坛供奉四面梵天,保佑大众诸事顺逐。从那个时候起,施工就进行得很顺利。酒店后来拆掉重建,神坛一直保留至今。

Remove ads

神像的造型

各地四面梵天的造型不固定。从脸和手的数量来看,多数为四面八手。3—6世纪时,印度梵天的造型已经出现四面四手了,但中南半岛的古文物显示,直至6—11世纪的陀罗钵地时期,当地人信仰的梵天仍是一面二手,12—13世纪时才多为四面四手。

所以现在位于泰国的梵天神像除了四面八手的外,还能见到四面四手和一面二手的造型。偶尔也能见到五面八手的,这是采用印度传说中五面梵天的造型,其中的四面朝向四个方向,第五面仰天朝上还有一头。

婆罗门教认为,因为梵天迷恋上自己所造生出来的智慧女神,也名为莎塔如帕(Shatarupa)这位拥有无双美貌的女神后,所以为了方便凝视莎塔如帕,原本一张脸的梵天遂长出五张脸来,而莎塔如帕觉得不妥,于是经常转到梵天的左面、右面、后面甚至飞到上面,以避开梵天的目光[25]

至于四面梵天手中的神物,有这几种物件。各手分执不同的圣物,如令旗、经书、海螺、法轮、权杖、水壶、念珠等等。坐姿则基本半跏趺坐姿即单腿盘坐,通常盘右腿,偶尔也会看到盘左腿的。

四面佛手执法器与手印都有其意义:

  1. 令旗:代表万能法力
  2. 经书:代表佛法无处不在、智慧
  3. 海螺:代表欢恩、财富、快乐
  4. 法轮:代表消灾、降魔伏妖、灭烦恼
  5. 权杖:代表权力
  6. 宝瓶:代表有求必应
  7. 念珠:代表修行
  8. 手印:代表幸运和平安
  9. 宝镜:代表反省众生形相、自我检讨
Remove ads

常见误解

敬拜方法

相传四面梵天掌管人间的所有事情,故此其四面所求都不相同。四面分别代表事业、感情、财富及健康。正面求事业、生意,左面求姻缘,右面求健康,后面求财。另一方面,梵天的四面亦代表慈、悲、喜、舍。凡是信众祈求升天必须勤修这四种功德。

据说四面梵天喜欢鲜花,如有万寿菊兰花、故泰国通常用万寿菊花、兰花去敬拜,记得不能用有带刺的花去拜神,有刺的花去参拜和许愿,代表就算事成,过程都会荆棘满途。大多以顺时针次序祭拜该神四面。还愿方式可承诺以七色花、还愿舞、还愿舞人偶、木雕大象(依愿望大小)等答谢四面梵天,而信众许下的还神的诺言,一定要清楚仔细,言出必行,意志就一定要坚定。

  • 正面祈求(有求必应、创造、功名:学业、事业、仕途等)
  • 第二面祈求(有求必应、创造、姻缘、人缘、桃花、婚姻等)
  • 第三面祈求(有求必应、创造、财富、财运、偏财、正财等)
  • 第四面祈求(有求必应、创造、健康:疾病、安全、亲友健康等)

拜四面梵天要点︰

  • 因四面梵天是慈祥的,所以许下的愿望必须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要点,灵验与否除要信任及诚心外,更要根据本人的因果福报,而不能无中生有。超出个人福报范围的愿望是很难如愿的
  • 所以除诚心拜祭之外,也必须对任何人抱持爱心,持续多做善事,救急扶危,孝顺父母,才得以最终善有福报
  • 许下愿望后,必须作出具体行动才会成功,坐着等是不会如愿的
  • 一般拜祭时必须以顺时针方向,反时针方向只适合个别偏门行业的人士,一般人应尽量避免反时针方向
Thumb
埃洛拉石窟的三相神: 梵天毗湿奴湿婆(从左到右)

艺术创作

在著名神魔题材小说《西游记》的灵感来源之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大梵天王经常作为天外救星出现在故事当中,例如在主角等人呼求大梵天王的助佑时马上出手替他们解决问题,此外,在其中一段情节中,猴行者曾经背着唐三藏大师升上天庭,在那𥚃大梵天王请求唐三藏大师讲解《法华经》,后者答应并开始弘法,给大梵天王等众多天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游记》中,大梵天王这一个角色被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这两个角色取替[27]

霹雳布袋戏》的主角之一 一页书 被称为梵天。

此一人物出现在日本动画《南无阿弥陀佛!-莲台 UTENA-》中。

Thumb
Lingodbhava murti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