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兰芳

中國京劇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兰芳
Remove ads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2]中国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工旦行,因其精湛演技和爱国情怀而举世闻名,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也得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赏识,甚至称呼他为“梅老板”。

事实速览 梅兰芳, 曲艺家 ...
Remove ads

生平

清朝光绪二十年农历九月廿四日(公元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梅家老宅。梅兰芳家族世代从艺,其祖父是北京著名青衣花旦演员梅巧玲。1899年,梅兰芳进入私塾开始读书,在父母双亡后,开始由当京剧琴师的伯父梅雨田抚养。八岁起(1902年),开始师从其祖父的挚友、“同光十三绝”之一的青衣演员吴菱仙学戏。1904年8月,十岁的梅兰芳在北京前门广和楼首度登台。1907年始搭“喜连成班”演出,并被班主叶春善收为徒弟。1913年赴上海演出《穆柯寨》,轰动上海,一举成名。

梅兰芳在1919年首度访问日本演出引起轰动,曾有评论“有此双手,其余女人的手尽可剁去”。1920年齐如山介绍齐白石和梅兰芳相识[3]。1924年因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为了赈灾义演而受邀再次赴日演出,期间突患急性肠胃炎危及生命,而被日本医生医治。这位医生并未收费,仅要求他给予一副景泰蓝袖扣。同年拜师齐白石学画工虫,齐白石还和金北楼王梦白在梅兰芳的缀玉轩联手作画给他的30岁生日[3]。1928年4月6日,梅兰芳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新编京剧《凤还巢》。[4]他在1930年前往美国并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引起轰动,美国波莫纳学院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梅兰芳在1932年迁居上海,然后在1935年造访苏联

1938年,梅兰芳率领梅剧团到香港演出[5],1941年因经济原因,回到上海,汪精卫国民政府力邀他演出,但他不为所动,还刻意蓄须,宣示和日本势力一刀两断的决心。[6]由于他此间并无演出,经济来源断绝,靠着贩卖字画和奖杯维持家人和剧团生活。1945年日本投降,10月梅兰芳重出舞台。[7]

1951年7月梅兰芳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1952年,他第二度访问苏联进行演出。1954年,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并发言[8]。他在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再次引发轰动,同时履行30多年前袖扣承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梅兰芳拍摄最后一部昆剧电影《游园惊梦》[9]

1961年8月8日凌晨5时病逝于北京,享年67岁。

Remove ads

艺术成就

Thumb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内的梅兰芳半身塑像

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兰芳为领衔人,中国京剧旦角的最重要代表,风靡一代,他男扮女装的技巧出神入化,并提升京剧这种原本通俗的戏剧,呈现审美的抒情境界。梅腔悠然而有余韵,令观众感受到古典女子优美的情致。[10]

少年时期的梅兰芳,听从了良师益友齐如山的建议,继承了优良传统的京剧的华丽与身段,并针对京剧过往只重形式,缺乏情感灵魂表演的缺失加以修正,配合词曲韵律之和谐,注入更充沛的情绪感情于表演之中,此外更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大量的优秀剧码,发展并提高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文化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的妇女艺术形象,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其幼子梅葆玖梅派的传人。

Remove ads

梅派剧目

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昆曲电影

Thumb
位于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梅兰芳雕像

中国大陆

  • 春香闹学》(1920年,昆曲
  • 《天女散花》(1920年)
  • 生死恨》(彩色,剧艺顾问王少卿,场面领导王燮元费穆执导,1948年)
  • 洛神》(1955年,吴祖光执导)
  • 《梅兰芳舞台艺术》(1955年,彩色,含梅兰芳艺术生活纪录片和《白蛇传·断桥》、《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4部戏,吴祖光执导,《断桥》是昆曲
  • 《游园惊梦》(1960年,昆曲,彩色,许珂执导)

英国

  • 《上元夫人》(1923年,在北京拍摄)

英属香港

  • 《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木兰从军·走边》、《黛玉葬花》(1924年,在北京拍摄)

日本

  • 《虹霓关·对枪》(1924年)
  • 《廉锦枫·刺蚌舞》(1924年)
  • 2部片都是东京宝冢东宝)电影公司在日本国内拍摄。

美国

  • 《费贞娥刺虎》(1930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在纽约拍摄。

苏联

学生

他的学生(门下弟子)有程砚秋张君秋魏莲芳章遏云李世芳毛世来刘元彤李玉芙言慧珠顾正秋陈永玲秦慧芬杨荣环杜近芳陈正薇杨秋玲关肃霜胡芝风北平李丽等,超过100人。

个人生活

1910年,梅兰芳与出身于京剧世家的王明华结婚。婚后王明华生了一双儿女后做了节育手术,后来儿女不幸夭折。因为梅兰芳大伯无子,梅兰芳“兼祧两房”,1921年梅兰芳经王明华同意以兼祧的名义娶旦角演员福芝芳为“平妻[a]。福芝芳和梅兰芳共生有九个小孩,但只有四个长大成人,分别是梅葆琛梅葆珍梅葆玥梅葆玖。王明华后于1929年逝世。王明华与福芝芳关系融洽,福芝芳主动将所生长子抱至王明华处抚养,1961年梅兰芳去世时,福芝芳在香山东侧的万花山主持修建梅兰芳墓地,坚持将梅兰芳与王明华合葬,福芝芳去世后也葬在此处。

1925年,梅兰芳与京剧老生孟小冬相恋。1927年,再度以兼祧的名义娶孟小冬为“平妻”。此时王明华仍在世,依照当时法律,福孟二人皆无梅兰芳妻子身份,在法律上视其为妾[a]。而按照民俗,承认福芝芳为梅兰芳因“兼祧”无子的大伯一房所娶的“平妻”,孟小冬即使在民俗上也不具备“平妻”身份,而仅为“外室”。孟小冬后来宣称的“成婚”、“兼祧”皆为不实之词。农历正月二十四日,两人在北平“成婚”,冯耿光证婚。此段婚姻未获得外界认可,更未获得梅兰芳家族以及妻子王明华,“平妻”福芝芳的承认。1931年七月,孟小冬与梅兰芳正式分手。1933年9月,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刊登启事,公开说明分手原因,宣布与梅兰芳脱离家庭关系[12]

梅兰芳众子女中,女儿梅葆玥和幼子梅葆玖继承了其梅派京剧艺术。

Thumb
1940年代的梅兰芳全家福照片
前排自左至右为梅葆玥福芝芳梅葆玖、梅兰芳
后排左起为梅绍武梅葆琛

家庭

  • 元配 王明华
    • 第一子 梅大永(早夭)
    • 第一女 “五十”(早夭)
  • 平妻 福芝芳
    • 第一子 梅大宝(早夭)
    • 第一女(早夭)
    • 第二子 梅葆琪(早夭)
    • 第三子 梅葆琛
    • 第四子 梅绍武,原名梅葆珍
    • 第二女(早夭)
    • 第三女 梅葆玥
    • 第四女(早夭)
    • 第五子 梅葆玖

家系

王明华
 
福芝芳
 
孟小冬
 
梅兰芳
 
 
 
 
 
 
 
 
 
 
 
 
 
 
 
 
 
 
 
 
 
 
 
 
 
 
 
 
 
 
 
 
 
 
 
 
 
 
 
 
 
 
 
 
 
 
 
 
 
 
 
 
 
 
 
 
 
 
 
 
 
 
 
 
 
 
 
 
 
 
 
 
 
 
 
 
 
 
 
 
 
 
 
 
 
 
 
 
 
 
 
梅大永梅五十梅大宝(待考证)梅葆琪梅葆琛梅葆珍(待考证)梅葆玥(待考证)梅葆玖

生平纪录影片

生前

195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梅兰芳舞台艺术》彩色电影时,由吴祖光执导了第一部彩色的梅兰芳艺术生活纪录电影片,配上王震亚作曲的管弦乐,在同一部电影的昆曲《白蛇传•断桥》前面播映。

身后

  • 2000年,纪录片《梅兰芳的世界》,陈玫君执导
  • 2004年,10集电视纪录片《梅兰芳》等
  • 2006年,电影纪录片《又见梅兰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梅葆玖做艺术指导
  • 2008年,电影《梅兰芳》,陈凯歌执导,改编自儿子梅绍武的著作《梅兰芳自叙》

影视作品

更多信息 电影, 电视剧 ...

延伸阅读

年份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1952年 《舞台生活四十年》
(第一、二集)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 上海:平明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年 《舞台生活四十年》
(第三集)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年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王德威 北京: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34625
2010年6月号第96卷第6期 〈只愿君心似我心: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的交会〉,《传记文学》,页23-38 沈超群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