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白瓷(韩语:한국백자/韓國白磁),是朝鲜王朝(1392-1910)时代主要生产、流行的瓷器种类。除了素纹以外,可见阳刻、阴刻、透雕等技法。另外,朝鲜白瓷以釉下彩为主,可分为青花、铁砂、辰砂(酸化铜)等类别。朝鲜时代可谓之白瓷的时代。
高丽复兴:粉青沙器
粉青沙器,普遍被认为高丽青瓷的延续,为朝鲜王朝初期具有地域特征的过渡性产品。胎土原料与高丽青瓷相同,但是多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再施青釉;加上粉青窑皆未直接受到官窑管理,于纹样的选题更为自由。这样的差异,使粉青沙器在技法运用上比高丽青瓷更多变化。
壬辰倭乱(1592-1597)时,丰臣秀吉(1536-1598)入侵朝鲜,将很多烧造粉青沙器的陶工掳至日本肥前地区,促成了日本最早的瓷器烧造,也间接参与了粉青沙器的没落。
十六世纪后,粉青沙器已经难见其踪。
朝鲜白瓷发展
朝鲜王朝(1392-1910)崇尚儒教,以朱子学为盛。从出土的器物可发现不少明代的白瓷或是青花瓷,可见中国的硬质白瓷已传入朝鲜,技术层面也多有交流。[1]当时两班阶层(士大夫)常以简朴清净为生活的最高德行,大多偏爱白色。可推测白瓷的流行,大大反应了两班阶层的喜好。又,明朝向朝鲜索要的贡品包括大量金银。故白瓷逐渐替代银器作为王室、官府用的器皿,可能也和金属原料的不足有关。
前半期主要生产以象嵌及印花为技法的粉青瓷,是从高丽后期象嵌青瓷演变而来,而白瓷只在少数地区(广州、高灵)生产,透过贡物制或进上制,缴纳予中央。数量仍少,所以十五世纪前半关于白瓷的资料并不多。然当官需增大,地方生产的陶瓷供不应求。地方窑便逐渐被废弃、整并,由官府自行生产,也确立广州作为官窑的地位。砂器匠集中于京畿道广州生产陶瓷,由司饔院的支署“分院”监督。简言之,十五世纪后半白瓷开始集中生产,供王公贵族使用为主;转为民用器皿的粉青沙器,则广而流传。
广州的白瓷窑址众多,其中最古老的位在退村面牛山里和中部面樊川里,其次是推村面道马里、草月面武甲里、中部面梧里。此时期以细沙支撑放进匣钵中烧制,釉色多呈雪白,修饰精巧。出土的陶片上多刻有“天”、“地”、“玄”、“黄”等字样,判断这些铭文的陶片生产时间在1470年到1550年之间。现今推测,这些铭文为区分不同瓷器之用。
朝鲜时代与明朝交流频繁,为明朝的藩属国之一。中国的青花瓷透过使节等途径传入,影响了朝鲜的青花白瓷发展。起初,朝鲜生产青花白瓷的钴料得从中国进口。但因越来越难取得,遂致力于国产彩料土青的开发。前期以模仿中国青花为主,但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为:留白较多、较写意的纹饰。
十五世纪末开始,白瓷和青花白瓷的生产,在广州官窑的带领下变得活跃。位于退村面观音里、亭支里的窑址,被认为是此十五世纪过渡至十七世纪的代表性窑址。品质与前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从器型可以看出不同,例如锷缘皿的高度增加、器壁增厚。但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圈足内的阴刻铭文不再出现天地玄黄,而是“左”、“右”、“别”,推测是为了区分监管生产工作的官吏。
前半期的作品烧制时在足部垫细沙,内底通常宽平且带圆刻,釉色为淡青白色,造型大都较为丰满;后半期用细沙和瓷质支钉来垫烧,釉色以灰白色和淡青色为主,足部呈凹足、竹节足等形状。此时亦有生产用垫粗砂烧制而成的粗质白瓷,促进白瓷的普及化,也导致粉青瓷的衰落。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朝鲜经历了壬辰倭乱、丙子胡乱等战事的冲击。陶工被带往日本、窑场营运资金不足、瓷土供给问题等困难,虽然官窑活动并未终止,但是白瓷的生产确实受到打击。铁画白瓷作为青花白瓷的替代品,在该时期有活跃的发展;粗白瓷(被称为常砂器)也成为百姓普遍使用的生活器皿。此时期的窑址包括广州面炭筏里窑、都尺面祥林里窑、草月面仙东里窑、广州面松亭里窑、实村面柳寺里窑、实村面新岱里窑等。此时出土的圈足,除了阴刻有左右铭文,也有并记干支的作品。
白瓷的釉色变化,在这段时期颇值得注意。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前半,因为战乱影响制作品质,釉色大多为深灰白色。但是在1680年代之后,就变成了纯白明亮的雪白釉色。且器型风格方面,开始流行矮胖壶、描绘风格自由的云龙壶和草花纹壶。加上白瓷明器的出现,代表着朝鲜白瓷新页的展开。
十八世纪的朝鲜白瓷,不论是釉色、青花纹样或是器形曲面,手法之多样堪称是最有朝鲜特色的时期。不同于此时中国以艳丽的彩瓷为主,朝鲜仍继续烧造纯白瓷,维持简朴的儒学信念。十八世纪前半,南终面金沙里窑为主要的窑场。以有留白、图样简素的纹样为特色,有植物、山水、云龙、花鸟等。花草文青花特别受到日本人青睐,这类纹样在日本俗称“秋草手”。
十八世纪后期,分院移至南终面分院里,此处邻近汉江,由此可见对材料和制品运送便利性的重视,以及生产量大增的情形。釉色由金沙里的乳白色逐渐转变为分院里特有清澈的青白色白瓷,此时其亦为青花白瓷制作最活跃的时期,器种也十分多样,如长身壶、多角壶、角瓶、祭器壶、砚滴、笔筒等。甚至官方还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青花,以正侈风。器形和装饰技法于这段时期表现更多样,也更自由。不仅出现酒器、烟管、文房具等各种器物,彩绘媒材也开始混用搭配。很有可能是受到明末清初部分输出的民间瓷器之影响,但是白瓷为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十九世纪前半大抵是承袭前人,继续展现朝鲜特色,各种文具类器物和象征长生意涵的纹样特别流行。
十九世纪后半至二十世纪初朝鲜王朝没落,过渡到近代社会。此时期朝鲜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混乱,导致多次民乱。兴宣大院君颁布的锁国政策也没有停止列强的侵略,最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虽然陶瓷产业在此时期受到巨大打击,但仍沿袭过去白瓷的传统,继续生产。商人投资者的出现,使得私窑的生产规模上升。到了1883年,官窑转为民营化经营。过去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分院产品,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虽然刺激了需求,但为了满足需求而量产,导致了形状、纹样、釉色的品质下滑。近代化的浪潮,加上西方和日本瓷器的大量输入,分院白瓷便渐渐在世界的洪流之中被淘汰。
烧制技术
初期的朝鲜白瓷,基本上是在半陶、半瓷的胎体上饰以化妆土的过度状态。技术提升之后则是陶车拉胚而成。外型多不对称,也不刻意修胚。这种自然的美感,是朝鲜白瓷的特色之一。因为朝鲜白瓷的胎土黏性不够,收缩率也不均,所以朝鲜瓷器较少见大型的器皿,或是需要上下接合的器种。 而朝鲜白瓷的颜色之所以多变,和其使用的胎土有极大的关系。除了中部的宜川之外,朝鲜国内生产的白瓷土强度和耐火度不高,含铁量也比中日两国的高。因此会有灰白、雪白、青白等色调出现。也有使用二元组合胎土的纪录[2],以改善瓷土的性质。而十七世纪开始,因为国内局势不稳,影响到瓷器的品质;十九世纪开始大量制造后,品质更是快速下滑。
广州一带窑址密集,其构造大致雷同。文献纪载,官窑原则上每十年就要更动一次窑址,以寻找大量木材做为燃料。官窑设在约10到12度倾斜之处,从考古得知常见窑炉的长度达23米,宽1.7至2.2米。窑床用砂土和废弃窑具铺地,以求床面平稳。[2]从这些窑址中出土的白瓷,成形修饰均精巧,釉胎细致,釉色多呈美丽的雪白色。以细沙作支撑,放进匣钵仔细的烧烤而成。但并不是全部的窑都烧制上等白瓷。一个窑的周边会散布几个其它的窑,有主窑(中心窑)和从属窑(周边窑)之分。前者是生产上等的白瓷,后者是中级的白瓷。后者的白瓷,用釉不太细致,釉色也常呈灰白色,也没有用匣钵烧制。[3]
种类
因为白瓷器型单纯,通常以“浸釉法”的方式施釉。上色方式多为釉下彩,可以分成青花、铁画、辰砂。纹样的绘制,多出于宫廷画家之手,构图疏朗、笔力遒劲,艺术价值高。同时也有阳刻、阴刻、透雕、象形的纯白瓷,两者皆展现了朝鲜的独特风格与韵味。
纯白瓷就是单一颜色的白瓷。韩国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上的纯白瓷是使用烧制白瓷所必须的胎土和釉料外不使用任何其它材料的白瓷,分为无纹白瓷和有阴刻、阳刻、透刻等纹样的白瓷。狭义上的纯白瓷是器面上未曾施以任何纹样的无纹白瓷,也称“素纹白瓷”。[4]:160-161
镶嵌白瓷是12世纪高丽青瓷镶嵌技法在朝鲜白瓷烧制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其技法是在白地瓷胎上阴刻纹样,然后填入赭石粉加以烧制,形成与白地瓷胎鲜明色彩对比的纹样。15世纪后半叶,由于在坯胎上直接描绘纹饰的青花白瓷的兴起,镶嵌白瓷开始断烧。[4]:163-164
朝鲜青花白瓷的青色,比明青花淡雅许多,以钴蓝釉为涂料。早期数量稀少,风格模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十五世纪后半,舍弃繁复的纹路,改为主题突出、留白面积较大、写意性质较强的纹饰,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十六世纪前半,朝鲜特色持续增长,但图样化、仿中国的青花瓷纹饰已不多见。以松竹梅等植物结合鸟类的图像为主流,少数有图样化的云龙纹、唐草纹,以及具文人抒情意味的葡萄纹和诗句。口沿部分的施纹,也转变为具朝鲜特色的连珠纹。到了十六世纪后半,画面结构更显疏朗,留白面积更大,朝鲜时代中后期流行的菊花纹和草花纹也开始出现。但十七世纪之后,因为钴料变得难取得,铁画白瓷开始渐渐取代青花白瓷。
用含铁的原料在白瓷胎上进行绘制,再施以透明釉高温烧成,古称石间朱砂器。因为原料相对好取得,据窑址调查,铁画白瓷的出现不会晚于十五世纪后期,而在十六、十七世纪达到高峰。[5]
古称朱点沙器或鲜红沙器,高丽在十二世纪时已出现辰砂青瓷的技法,但朝鲜时代的辰砂白瓷产出较少,且多为民窑所烧制,以简略洒脱的纹样为主,如葡萄、莲花、松鹤、开光山水等。后期分院里窑多是青花与釉里红并用,还出现了独特的釉里三色(青花、铁画、辰砂),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反映出朝鲜晚期开始追求华美的审美观。[5]
用笔刷在白瓷胎上涂上彩料后再上一层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包括蓝地、红地及褐地,类似于单色釉,但色泽不均匀且常留有刷痕。有一说认为,因为此手法在后期分院十分流行,推测可能是受到清朝单色釉瓷的影响,但未烧造成功而出现模仿单色釉效果的作品。[5]
知识地位的象征:书房器具
白瓷制的文房用品,是朝鲜时代的一大特色。虽然中国、日本也有类似的作品,但是并没有像朝鲜时代如此样式多变。朝鲜文房用具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盛行于十九世纪。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白瓷的文房用具是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当朝廷“两班”集团扩张,此类白瓷产品的需求也跟着增加。除了一般的用具如水注、砚、笔筒等,考古还发现很多鲤鱼型、蛙型和植物样式的水注,可以猜测在当时极为流行。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