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河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楠梓仙溪(卡那卡那富语:Namasia;邹语:Yamasiana;布农语:Uzinki[3]:66-67,79),近年被更名为旗山溪,是台湾南部高屏溪的最主要支流,源头为嘉义县及高雄市的分界,分布于嘉义县东端及高雄市东北半叶的西部,中段穿越高雄市,最下游数公里为高雄市及屏东县的分界,主流河长118公里,流域面积842平方公里[4][5]。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12月22日) |
楠梓仙溪 卡那卡那富语:Namasia 邹语:Yamasiana 布农语:Uzinki | |
---|---|
别名 | 旗山溪;楠梓仙一名在清国文献记载为“南马仙”、“南雅仙”、“南仔仙”、“湳仔仙”、“楠仔仙”、“楠港仙”等 |
流域 | |
水系 | 高屏溪 |
流向 | →高屏溪→台湾海峡 |
源头 | 玉山山顶西南坡 |
• 坐标 | 23°28′04″N 120°57′24″E[1] |
• 海拔 | 3,750米(12,303英尺) |
河口 | 高屏溪 |
• 位置 | 岭口 |
• 海拔 | 26米(85英尺) |
流域面积 | 842平方千米(325平方英里) |
流经国家 | 中华民国 |
城市 | |
本貌 | |
长度 | 118千米(73英里) |
流量 | |
• 地点 | 杉林大桥(2)H058测站[2]:416 |
• 平均流量 | 29.10 m3/s(1,028 cu ft/s) 最大年平均(2012) 52.62m3/s 最小年平均(2014) 10.42m3/s |
• 最大流量 | 3,870.82 m3/s(136,697 cu ft/s) (2009-08-09 09:00:00 UTC+8) |
特征 | |
左岸支流 |
|
右岸支流 |
|
卡那卡那富族称此溪为“Namasia”(2007年正名的高雄县那玛夏乡即以此溪为名),在历史上一直以来的固有汉名,以台语“楠梓仙”转写族语,在古文献中记载有“南马仙”、“南雅仙”、“湳仔仙”、[6]:144-147,236“南仔仙”、“楠仔仙”、“楠港仙”等台语同音转写(见#名称缘由)。2003年被更名为旗山溪,其后交通相关标志与图标设施皆已改名,当地民众及族人无法接受,强烈抗议漠视原住民传统文化,[7]在改名的指标上喷漆,[8]而在观光、保育与地方上等相关方面仍称“楠梓仙溪”。[9]
楠梓仙溪为高屏溪主流(含荖浓溪)之外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玉山主峰西南坡标高约3,750米处[1][4],向西南沿着高雄市桃源区及嘉义县阿里山乡交界流,至那玛夏附近转向南南西流入高雄市境,经那玛夏区、甲仙区、杉林区、旗山区,流至最下游一小段数公里为屏东县里港乡及高雄市旗山区的分界,至岭口与来自东方之荖浓溪以右股合流后,改称“高屏溪”。
楠梓仙溪与西侧的曾文溪、东侧的荖浓溪略呈平行河道,其中与荖浓溪相隔玉山山脉南段主脊,距离仅约10公里平行发展,为高屏溪的双子河。在岭口合流以下的高屏溪流路往南,以流路方向反向往北延长为楠梓仙溪,传统以流路方向认为楠梓仙溪为高屏溪本流的上游。[10]:108-112现多认定源流更远、流量更大的荖浓溪为主流。
旗山溪其流域广布高雄原有县辖区旗山区而得名。卡那卡那富族称此溪为Namasia(2007年正名的高雄县那玛夏乡即以此溪为名,2010年改制为高雄市那玛夏区),根据卡那卡那富族传说,数百年前一位名叫“那玛夏”的少年发现溪中有条巨大的鲈鳗因而堵住溪水,造成下游水量变少、危及部落安全,因此那玛夏赶紧回到部落向族人通报,后少年因惊吓过度,几日后便逝世。族人与山猪联手杀掉鲈鳗拯救部落,为感谢山猪,族人有好一阵子不再猎猪。族人为纪念那玛夏,而将此溪流命名为“Namasia”。[8]此传说情节的部分与南岛语族共有的太古大洪水传说:卡那卡那富族洪水传说雷同。有学者怀疑此说。[6]:144-147
邻近此溪上下流域亦有邹族、布农族、排湾族等族人混居,“Namasia”以布农语发音时,刚好为“会很好”的意思[注 1],象征着居民们的生命之河如此美好。[9]
清治时以台语音译转写族语,如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推定为1750年代调制的《乾隆台湾舆图》,在此溪旁有标示“楠仔仙”、“楠仔仙山”等地名;[1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藏,1760年《台湾民番界址图》(通称〈中研图〉)标示“楠港仙”;推定为1781–1787年调制的《18世纪末御制台湾原汉界址图》,标示“南仔仙”,另〈紫线图〉标示“南仔仙即月眉庄”;[15]:136-138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记有“凤山之南马仙”;[16]:2591871年《凤山县采访册》记有“南雅仙山”、旧志“南马仙”、“湳仔仙山”;[6]:144-147,2361870年代末期的地图有标示“湳仔仙庄”、“湳仔仙山”;[17][18]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藏,1888–1891年《台湾地舆总图》〈台南府全图〉标示“南仔仙”、〈凤山县图〉标示“湳仔仙”;[19]:32,40日治初期的地图,仍沿用“南仔仙溪”(1897年《台湾假制二十万分一图》、[20]1898年《东亚舆地图》[21])、“楠仔仙溪”(1899年《四十万分一台湾全图》)等溪名,[22]1898–1904年调制的《台湾堡图》,以日文汉字标示为“
楠梓仙溪上游流域,1990年族人发起台湾首创的护溪运动,是台湾护溪运动的启蒙。多年来努力的成就,因八八风灾河道被土石淹没。
楠梓仙溪终年有水,在那玛夏区内共有11条支流,水质清澈,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原为族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部落的联外道路1983年改善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加上流域内土地开发及电鱼、毒鱼、炸鱼等人为破坏猖獗,造成溪流栖地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溪流生物大为减少。全身银白俗称高身鲴鱼的高身铲颌鱼,在河中游动翻滚而闪起的白光,又称“白天的星星”,非法打捞及栖地破坏与污染,短短十年内从优势物种变得濒危。1989年农委会公告为保育类野生动物,与樱花钩吻鲑并列台湾一级濒临绝种的淡水保育鱼类。1990年由那玛夏(时称三民乡)各村组成巡逻小组执行 “三民乡楠梓仙溪鱼类资源保护计划”,取缔非法电鱼、炸鱼的行为,是台湾护溪运动的滥觞。1993年5月再划定野生动物保护区,以濒临绝种的台湾特有种高身鲴鱼为主要保育对象,是台湾唯一以鱼类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区。2009年八八风灾前,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楠梓仙溪的枯水期,为鱼类的主要繁殖期,此段期间禁止垂钓,以外则开放部分溪段,供民众垂钓非保育类鱼种。
此溪常见的鱼种还包括台湾鲴鱼(苦花)、台湾马口鱼(一枝花)、台湾石𩼧、何氏棘魞以及埔里中华爬岩鳅,也是台湾间爬岩鳅、褐吻虎、粗首、日本秃头鲨栖息地。两种保育类物种高身铲颌鱼、埔里中华爬岩鳅严禁垂钓。依水为生的卡那卡那富族人为感谢河流的养育之恩,赐予源源不绝的河川资源,每年都会举办祭河仪式。河祭在早晨开始时,祭司会先把捣碎的米洒在水面吸引鱼群聚集,当鱼跳跃时,祭司用网子捞起鱼群,口中边念咒语引渡河神,期待能有源源不绝的河川、鱼类资源。八八风灾后,每年河祭仍持续进行,自2012年起改把鱼苗放到河里,希望溪流生生不息。风灾重创保育成果,远大于过去的风灾,乐观的族人仍努力让家园一天比一天好,鱼类族群对自然风灾有极佳的适应能力,多年来的复育已见恢复力。2011年底学者调查指出,几种鱼群数量都明显减少,台湾鲴鱼几乎消失,而高身鲴鱼恢复得比较好。此外,土石堆积、溪水流速变快,反而有利于台湾间爬岩鳅的生存,因而成为新的优势种。高身铲颌鱼(高身鲴鱼)曾是与樱花钩吻鲑并列台湾一级濒临绝种的淡水保育鱼类,幸因保育有成,已在2009年自保育名单中除名。[9]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