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2:无罪
日本動畫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日语:イノセンス)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为1995年电影《攻壳机动队》的续集。本片由前作导演押井守担任导演兼编剧,剧情改编自士郎正宗创作的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本片剧情大致延续前作,不过改以巴特的视角来叙事。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イノセンス | |
---|---|
![]() 电影海报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押井守 |
监制 | 石川光久 铃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 |
编剧 | 押井守 |
原著 | 攻壳机动队 士郎正宗作品 |
主演 | 大冢明夫 山寺宏一 田中敦子 |
配乐 | 川井宪次 |
摄影 | 佐久间未希 |
剪辑 | 植松淳一 |
制片商 | Production I.G |
片长 | 100分钟 |
产地 | ![]() |
语言 | 日语 部分北京话[1]、粤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东宝[5] 普威尔(台湾)[4] Go Fish Pictures[注 1](美国)[6] |
预算 | 20亿日圆[7][8][9] |
票房 | 10亿日圆(日本)[10] 104万美元(美国)[2] |
前作与续作 | |
前作 | 《攻壳机动队》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攻壳机动队2:无罪 |
香港 | 攻壳机动队2之无邪 |
台湾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注 2] |
押井守和制作团队远赴国外截取创作灵感,取材地点涵盖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以及亚洲的台湾、上海和苏州。电影后半的舞台择捉经济特区是以纽约的唐人街为参考对象,该地的祭典是以台湾的庙会为蓝本。本片的动画制作由Production I.G主持,采用传统2D动画结合三维计算机动画的形式,押井以3D动画的违和感来呈现假想现实的感觉。本片一共花费3年制作完毕,耗资20亿日圆。吉卜力工作室也参与了本片的制作。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于2004年3月6日在日本院在线映。相较于前作打进美国市场,本片更进一步获得了国际关注。本片入围法国第57届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是日本动画电影的首例,并获选为2004年第8回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动画部门推荐的作品。本片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影评人称赞本片的动画水准和剧情深度,但也有批评的声音认为哲学成分太多且艰涩乏味,内容也了无新意。
剧情
本片延续前作中草薙素子与“傀儡师”融合后下落不明的剧情,主要以巴特的视角叙事。
本片设置在公元2032年的日本[11],亦即前作事件的3年后,剧情从发生在新港市的高级人造女奴机器人“哈达莉”(ハダリ,Hadary)[注 3][12]失控杀人事件开始,公安九课派出巴特和德古沙以私人身份调查生产女奴的跨国企业洛克斯索尔斯公司(ロクス・ソルス)。在业余时候,巴特很想念离开九课的草薙素子。他的发型改为马尾,并且养了一只巴吉度犬。巴特和德古沙沿线追查,和新港市的黑帮与择捉经济特区[注 4]的一名骇客金对抗搏斗之后,得到足够线索与资源让巴特潜入洛式公司的工厂船。巴特只身闯进工厂船,面临大批人造女奴的袭击。意识已经上传至网络上的草薙素子将自我意识传输至一具女奴身上,赶到巴特身旁支持,两人控制工厂船,查出洛氏公司伤害真人来生产人造女奴的罪行。最后,草薙又消失在网络世界当中。
配音员
按照配音员名单排序:
日语配音员[13][注 5] | 角色[12] | 角色简介 |
---|---|---|
大冢明夫 | 巴特 | 隶属公安九课,全身几乎完全义体化,草薙的前搭档,草薙失踪后相当想念她。现正与德古沙调查生产女奴的跨国企业洛氏公司。 |
山寺宏一 | 德古沙 | 隶属公安九课,肉身,仅大脑有做些微改造,接替失踪的草薙成为巴特的搭档。 |
田中敦子 | 草薙素子 | 隶属公安九课,全身都是义体的机械生化人,人称“少校”。在前作结尾和傀儡师融合后下落不明。 |
大木民夫 | 荒卷大辅 | 公安九课课长。 |
仲野裕 | 石川 | 隶属公安九课,常负责进行搜查作业。 |
平田广明 | 古贺 (コガ) |
隶属公安九课,出现在开场的攻坚桥段。 |
寺杣昌纪 | 东 (アズマ) |
隶属公安九课,出现在开场的攻坚桥段。 |
武藤寿美 | 神秘少女 | 照片出现在女奴杀人事件的现场。 |
堀胜之祐 | 鉴识课长 | — |
榊原良子 | 哈乐葳 (ハラウェイ,Hallaway) |
法医。 |
竹中直人 | 金 (キム) |
骇客,与巴特是老相识。与洛氏公司串通,用虚拟电子陷阱妨碍巴特与德古沙。 |
此外,藤本让、龟山助清、仲木隆司、立木文彦、木下浩之、平野稔、山内菜菜、青羽刚、岸田修治、保村真、朝仓荣介、原田正夫、仁古泰、望月健一、福笑子、木川绘理子、杉本优、渡边明乃和Ruby也有参与本片的配音[13]。
制作团队
- 制作:石川光久
- 原作:士郎正宗(“攻壳机动队”讲谈社刊)
- 监督(导演)、剧本:押井守
- 音乐:川井宪次[5]
- 主题曲:伊藤君子《Follow Me》
- 演出(动画监督):西久保瑞穗、楠美直子
- 人物设置:冲浦启之[5]
- 次要人物设置、枪械设置:西尾铁也
- 机械设置:竹内敦志
- 美术指导:种田阳平
- 美术设置:平田秀一、渡部隆
- 车辆设置:水村良男
- 画面构图:渡部隆、竹内敦志
- 作画监督:黄濑和哉、西尾铁也、冲浦启之
- 美术监督:平田秀一
- 数码效果监督:林弘幸
- 色彩设置:游佐久美子
- 摄影:佐久间未希
- 视觉特效:江面久
- 剪接:植松淳一
- 音响监督:若林和弘
- 音响设计:兰迪·汤姆(天行者音效)
- 混音监督:井上秀司
- 制作统筹:三本隆二、西沢正智
- 概念摄影:樋上晴彦
- 制作人:石川光久、铃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
- 制作:Production I.G[5]
- 制作协力:吉卜力工作室
制作

1995年电影《攻壳机动队》的续集企划于2000年春天正式开始[14]。导演押井守希望能直接和好莱坞片商签约,为此与第一集的著作权方讲谈社、万代影视与日漫娱乐进行协商,要求让动画公司Production I.G自行对外筹资,谈判为期半年[15]。2001年2月,押井与石川光久带着决定稿直接去找二十世纪影业、华纳兄弟和梦工厂[16],最终与梦工厂签约,获取相当于前作4倍的预算[17]。梦工厂得以包揽亚洲以外地区的上映业务和家用媒体发行,但押井和石川也特别要求片商不要干涉电影制作[17]。2001年3月31日,押井在个人官网发文表示,他已在准备制作《攻壳机动队》的续作[18]。
本片改编自士郎正宗创作的同名日本科幻漫画《攻壳机动队》,相关剧情出现在原作第一部第六章〈ROBOT RONDO 2029.10.1〉[19]。在构思期间,押井做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不让草薙当主角,而是讲述有人在找她的故事,并决定采用与前作不同的风格和感觉[20]。押井在幕后花絮提到,会用巴特当主角单纯是因为草薙不在[21]。前作是设置在夏天的故事,本片则将季节定调为冬天,舞台前往日本北方的择捉[22]。
本片的制作由Production I.G.主持,并有多家公司参与合作,其中之一吉卜力工作室的主要成员铃木敏夫出任了本片的制作人,不过押井称铃木只有负责片尾曲和片名而已[1]。因为本片和《哈尔移动城堡》出现时程冲突等原因,铃木一度犹豫是否在中途加入本片[23][21]。本片的片名经过了一番讨论。押井表示,铃木坚持使用《INNOCENCE》当作片名,而不是《GHOST IN THE SHELL 2》,押井倾向支持后者,不过最后还是做了让步。虽然如此,根据押井的说法,制作期间大家还是用《GHOST IN THE SHELL 2》来称呼。[24]
本片耗资20亿日圆[9],制作耗时将近3年,美术监督西久保瑞穗表示2年通常已经是极限了[1]。押井在2017年出版的《畅所欲言!押井守漫谈吉卜力秘辛》(誰も語らなかったジブリを語ろう)一书中表示,他有信心说《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是质量的高峰,而作品的高峰则是《空中杀手》(2008年)[24]。作画监督西尾铁也认为本片包含以往押井电影的各种要素,例如“淡淡的恋爱要素、颓废的世界观、暴力的描写”等[21]。
本片有两大重要元素兼概念:“人偶”和“狗”[21][25]。前者基本上就是本片的主题[26],押井是第一次让作品中出现人偶,不过他早就对人偶充满兴趣[27]。押井在本片中减少人类的存在感,并将人偶的动作画得像动画角色,而巴特等角色们反而很空白、像人偶一般[27]。押井认为人偶代表着人类身体的替代品,只要人偶也能拥有记忆,即可以成为新的存在[28]。主角巴特算是“活生生的人偶”,除了大脑外其他身体部分几乎都是人造产物。有鉴于此,押井也称本片是“终极的身体论[注 7]电影”。[26]
片中的女奴机器人的造型是来自德国艺术家汉斯·贝尔默制作的球体关节人形[30],巴特搜查时翻开的书本上就有他的名字。押井为本片举办的纪念活动也是球体关节人形展览[31]。押井在受访时提到,他在出国取材时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看到了贝尔默的人偶,于是就拿来当作女奴的设计蓝本[32]。另外,押井曾至意大利佛罗伦斯的La Specola博物馆取材,该馆收藏了许多18世纪的人体蜡像。押井将馆内的一件收藏“解剖维纳斯”(Anatomical Venus)的设计挪用到片头女奴机器人自毁的桥段[30]。
“狗”的元素主要来自巴特养的狗,牠在片中有不少戏份。押井本身就是出了名的爱犬人士[25][33]。他在会话中说,现代人渐渐对自己的身体失去实感,而狗可以代表人类渐渐失去的肉体,例如抱着狗睡觉时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奇迹[28]。对于画狗的心得,作画监督黄濑和哉表示,狗是动作最多的角色,他只有在画狗的时候有放入情感,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没有表情的戏,加入情感反而会画不好[21]。
押井在创作初期就远赴国外截取创作灵感[11],制作团队先后前往台湾、上海和苏州进行取材及留影[34],亦有去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35]。片中的择捉是以纽约的唐人街为参考对象[22]。押井对纽约的印象是哥特式风格的,于是在他的设计下,择捉的样貌是由铁和玻璃形成、中国风的哥特式城市[22]。押井表示,择捉是个锈迹斑斑、像一切的终点一般的城市,可以说是冥府,一个测量人的灵魂、前往天堂或地狱之前的待机场所[22]。强烈的异国感令人不知身在何处,押井企图以此表现出巴特郁闷惆怅的心情[22]。电影中也有出现取材自意大利米兰和佛罗伦斯的古老教堂[11]。金的住处之设计取材自台湾鹿港的洋房[34]。
择捉的祭典是以台湾的庙会为蓝本[1],在长约3分钟的片段中,出现了八家将、七爷八爷、三太子、官将首、千里眼、顺风耳、烧王船、艺阁等民俗元素[11][36][37]。押井先前到台湾拍摄真人电影《地狱番犬》(1991年)时偶然看到庙会,便对其感到印象深刻[22]。制作团队在2001年3月前往北港朝天宫,7、8月时参加台北天后宫的活动[38],之后花了一年才完成此一片段[36][37],押井和西久保也在随片讲评中表示过程辛苦无比[1]。押井将庙会中由人扮成的4米人偶改成如高达般巨大的机器人,并让人们都戴上面具,使人类的存在感消失[22]
片中人物时常引用经典名句,故事本身虽然不复杂,但押井尽可能地增加了画面和对话中的情报量;押井自己也表示,他一直在挑战资讯量的极限[25]。他在受访时表示:“我想让对白成为情节细节的一部分。(……)我想让角色的谈吐有内容,(……)可以的话我甚至每句台词都想引经据典。”[注 8][26]押井透露,他的阅读量很大,看一看就会将喜欢的文句纪录下来,数量每天都持续增加。在构思电影时,押井就会将这些文句全部印出来,再开始考虑要用哪些段子。[26]
电影开头的字幕是出自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的科幻小说《未来的夏娃》(1886年):“如果我们的神和希望都不过是科学现象,那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爱也是科学现象吧。”[13]这本书早在押井开始创作剧本前就一直是他想用的素材[26]。片中生产女奴的公司“洛克斯索尔斯公司”之名取自法国作家雷蒙·鲁塞尔的小说《Locus Solus》(1914年)[26],拉丁语义为“人烟稀少的地方”。法医哈乐葳(ハラウェイ,Hallaway)的名字取自哲学书籍《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1991年)的作者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除了文学之外,电影、评论、小说和古籍也是本片的取材来源之一,例如《圣经》、《论语》,以及日本诗人中村苑子和作家斋藤绿雨的名句。押井也从原作漫画中到处截取中意的桥段和台词。[26]
本片结合了传统2D动画和电脑3D动画,是当时最新的动画技术[25]。对于2D和3D动画的使用,押井称3D动画会用在假想现实的部分,原因在于3D动画会给人违和感。假想现实的情报量会增加,押井想要呈现太过真实的东西所产生的奇妙违和感和浮游感,以及看得见一切的惊异感。[39]另外,如果遇到有出现水的桥段,制作团队便不会用传统的赛璐璐动画来画,因为看起来会不逼真[1]。电影中有桥段是将3D动画的产物在2D动画上再加以扭曲而成,这时候就由布局人员来处理[1]。风格方面,押井表示,本片比起前作有更多复古的味道,其实“复古”也是主题之一。西久保进一步提到,美术设置平田秀一因此以符合风格的红色系和橘色系当作主要色系。因为某些因素,押井并不常用红色。[1]
本片的片头动画由林弘幸设计(原本人选是森本晃司),制作则因为Production I.G.进度吃紧而外包给Polygon Pictures。开头动画的内容和前作有着相同做的构想一样,都是人的全身义体的制造过程。西久保表示,本片的片头可以看做是“制造人偶”或者是“制造人类”的概念。[1]
制作团队最早完成的2D结合3D动画是开场的30秒攻坚桥段[1]。另一个很早就开始规划的是巴特在超市内的桥段,两者同时也都带有实验性质[1]。超市桥段是极度费工的3D动画[1],光是制作测试用例就花了一年,背景用了两千到三千张图,相当于一部剧场动画[39]。该桥段的画面即使在移动依旧保持清晰,和本片其他部分不太一样。押井和西久保表示,这是有意的设计,如果能带给观众不协调感正好,因为可以解释成这是骇客在巴特的电子脑中生成的空间。[1]CGI艺术监督篠崎亨表示,超市内的商品、陈列架和冰箱全部都是用3D绘图完成的,因为数量庞大又要制作成动画而相当辛苦[21]。
机械方面,为了制作开头的直升机3D动画,押井和动画公司Motor/lieZ的佐藤敦纪和山本健介三人一起参加直升机的夜游行程,并以该经验来修改分镜。[1]之后巴特与德古沙搭乘飞机进入择捉经济特区的动画也由Motor/lieZ负责,困难之处是要表现出可动式翅膀的重量感。[1]巡洋舰朝金的住处开炮的桥段是用3D动画完成的,押井和西久保表示,要手工画出写实的战舰根本不可行[1]。押井从以前开始就很想在作品里呈现军舰[40],先前在制作《GRM战纪》(ガルム戦記)[注 9]时曾尝试过制作战舰的动画[1]。德古沙骇进工厂船、洛氏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防堵的桥段全部都是用3D动画呈现,相当耗时,是制作中最后才完成的部分[1]。
配音方面,押井守称本片的节奏比一般的动画更加沉重,所以指示声优在演出时不要用一般动画说话的节奏,而是更接近一般说话的速度。[21]
草薙素子的声优田中敦子表示:“虽然我是扮演引导巴特并且一起解决事件的角色,不过就我来说,我是饰演一直活在巴特心里的素子。”[21]押井守对田中下了如此指示:“(素子)角色本人完全没有登场,只有声音出现。(……)前作是素子心中冲突的故事,这次基本上不是冲突,要说的话,可以说是存在巴特心里面的人。”[21]
为巴特配音的大冢明夫说:“巴特这个人一直喜欢素子,因为两个人都只有脑,无法有肉体上的结果,不过却拥有非常纯粹的感情。虽然不在自己的身边,(巴特)还是会去确认素子存在的方式,而且还想问问看进化后的她现在幸不幸福。对我来说,我想一边小心维持前作爱情故事的延长部分,一边配音下去。”押井守认为,素子消失后的这三年虽未描写出来,但巴特身上应该发生很多事,所以告诉大冢,巴特这个角色应该变得比较温柔了[21]
配乐
本片的配乐由前作的川井宪次负责。本片沿用前作由民谣团体“西田和枝社中”所演唱的主题曲《傀儡谣》为主旋律[45],双方并再度合作。在片中共出现三次不同的变奏版本,依序为片头、中场和片尾,不过内容不同于前作。主题曲兼片尾曲是川井重新编曲过的爵士歌曲《Follow Me》,由日本爵士歌手伊藤君子演唱[46][1]。插入曲《River of Crystals》由川井作曲,坂本美雨作词,伊藤君子演唱[1]。原声带于2004年3月3日发行[47]。
上映
本片于2004年3月6日在日本院在线映[48],首映周末票房排名第五[49],隔周末降至第八[50]。最终日本总票房为10亿日圆,名列年度国片票房排名第19位,以及年度日本动画第10位[10]。
本片入围法国第57届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51],与同样入围的动画片《史瑞克2》等18部电影角逐戛纳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棕榈奖[52][53],但最终胜出的是美国纪录片《华氏911》[54][55][56]。该届电影节的举行时间是2004年5月12日至23日[57]。本片是有史以来第6部进军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的动画电影[注 10],也是日本动画电影的首例[52][58][59][60]。
本片在2004年2月12日至11月12日举行的第37届锡切斯电影节上放映[61]。本片也是2005年5月20日开幕的第3届台湾国际动画电影节开幕片,导演押井守也受邀访台[59][33]。因为获得数个重要电影节肯定,本片一时之间成为国际注目的焦点,押井守的国际知名度也大幅提升[62]。
本片的日本版DVD于2004年9月15日发售[63][64],而蓝光光碟则于2006年12月6日推出[65]。限定盒装版于2004年10月15日上市[66],“绝对版”蓝光光碟于2008年8月6日发售[67],4K Ultra HD蓝光光碟双片套装于2018年6月22日发售[68]。
本片的北美版DVD于2004年12月28日由梦工厂发行[69],北美版蓝光光碟则由万代娱乐于2009年1月13日发售[70]。国际版DVD于2005年9月7日发售[71]。
在台湾,本片的家用媒体由普威尔国际代理,DVD于2005年1月27日发售[72],蓝光光碟则于2011年1月13日推出[73]。
- 《無罪:After the Long Goodbye》(イノセンス After the Long Goodbye)
- 前传番外小说,作者为山田正纪,剧情以巴特为主角。
卷数 | ![]() | |
---|---|---|
发售日期 | ISBN | |
全 | 2005年9月6日[74] | ISBN 4-19-905154-6 |
- 《無罪 ROMAN ALBUM》(イノセンス ロマンアルバム)
- 设置集,收录设置资料、解说及访谈。
卷数 | ![]() | |
---|---|---|
发售日期 | ISBN | |
全 | 2004年4月10日 | ISBN 978-4197202324 |
- 《無罪创作笔记:人偶、建筑、身体之旅+访谈》(イノセンス創作ノート 人形・建築・身体の旅+対談)
- 幕后解说,作者为导演押井守。
卷数 | ![]() | |
---|---|---|
发售日期 | ISBN | |
全 | 2004年3月28日[75] | ISBN 4-19-861830-5 |
回响
本片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影评汇总网站烂蕃茄上收集的99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有63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64%,平均得分6.3分(满分10分),该网站对电影的共识性评价写道:“《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的动画水准令人喜爱,不过剧情之复杂有如谜团,造就一部独创且令人头昏脑胀的电影”[76],而Metacritic则根据27篇评论文章,其中15篇予以好评,1篇差评,11篇褒贬不一,给出平均分66(满分100),综合结果为“普遍良好的评价”[77]。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曼诺拉·达吉斯给予本片好评,表示:“《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不只呈现出丰富的视觉魅力,还如此重申——长篇动画可以且应该比廉价的幽默、悲情和迎合来得更有料。”[78]海伦·麦卡锡在《500部不可忽视的动画电影》(500 Essential Anime Movies)一书中称赞了本片的剧本和押井守的导演功力,评论道:“(《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是一部带有挑战意味的电影,不过仍是史上最棒的日本动画之一。”[79]《偏锋杂志》的艾德·冈萨雷斯(Ed Gonzalez)打出2颗星(满分4颗)的分数,表示押井守精心设计的细节“令人陶醉”,但认为本片的哲学探讨根本是松散、无边际的漫谈,使人疲倦,并下了如此结论:“《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想得太多,导致最终给人说了很少的感觉。”[6]
《犹他新闻》的编者杰夫·怀斯(Jeff Vice)认为,本片的哲学对话过于沉重,让人难以理解[80]。《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麦可·欧苏利文(Michael O'Sullivan)认为本片是一部“失能的日本动画”,批评本片花了大把时间去探讨哲学议题,而不是推进剧情;“虽然有些动画片段很漂亮,但本片很明显缺乏任何可以称之为电影的元素”[81]。《影音俱乐部》的塔莎·罗宾森(Tasha Robinson)对押井守过去的创新作品予以好评,但批评本片根本只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感觉就像一部乏味、毫无吸引力的警匪片,不过是个空洞的仿制品而已。罗宾森认为本片简直是押井守过往作品的片段集锦,许多元素都有所重复,给人的并不是暖暖的熟悉感,而是更多的沉闷。[82]
日本评论家东浩纪认为,本片拥有登峰造极的动画水准,值得一看,但没有押井过往作品中“符号和意涵过剩”的特征,且主题(人类与人偶的差异)和情节之间的关系相当薄弱。他也称,押井导演身为影像作家的能力令人惊叹,但不会有进一步的感想。[83][84]
台湾动漫画评论团体傻呼噜同盟成员AIplus对本片和当中的意涵表示欣赏,但认为该片“过于任性”,不只无视人物个性过度引经据典,音效、影像和设计等也有违和之处。AIplus说明道,押井守在本片中将音效与影像的美学理论和质量发挥到极致,但似乎没有顾虑到会对观众带来负担或和剧情不搭调,而故事本身也无法支撑庞大的问题探讨。[85]
2022年4月,《Paste》评选前100名不限年份的最佳动画电影,该片排名第49名[86]。
日期 | 国别 | 奖项或活动 | 类别 | 获奖或入围者 | 结果 | 来源 |
---|---|---|---|---|---|---|
2004年 | 日本 | 第8届文化厅媒体艺术祭 | 文化委员推荐动画作品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获奖 | [87] |
2004年 | 日本 | 第25届日本SF大奖 | 不适用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获奖 | [88] |
2004年 | 日本 | 第4届日本影视技术协会奖 | 影像技术奖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动画技术) | 获奖 | [89] |
2004年 | 日本 | 第9届神户动画奖 | 最佳剧场映画作品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获奖 | [90] |
2004年5月 | 法国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 正式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提名 | [51] |
2005年1月21日(公布结果) 2005年2月3日(颁奖) |
日本 | 第10届AMD大奖[注 11] | 大奖(总务大臣奖)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获奖 | [91] [92] |
最佳作曲家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川井宪次) | 获奖 | ||||
2005年1月26日 | 日本 | 第19届数码作品大赏 | 热门作品部门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优秀赏 | [93] [94] [95] [96] [97] |
2005年1月30日(颁奖) | 美国 | 第32届安妮奖 | 最佳动画片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提名 | [98] |
2005年4月2日 | 日本 | 东京国际动画博览会(第4届东京动画奖) | 剧场版优秀作品奖 | 《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 | 获奖 | [99] |
原作奖 | 士郎正宗 | 获奖 | ||||
剧本奖 | 押井守 | 获奖 | ||||
人物设置奖 | 冲浦启之 | 获奖 |
2004年11月,《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入围美国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的初选角逐名单[100][101],但未能进入2005年1月25日公布的决选名单[102]。
《偏锋杂志》的艾德·冈萨雷斯认为,导演押井守透过剧情探讨了现实之本、自我机械化(self-mechanization)和人类退化的议题,并用简单的哲学道理将性、科技、政治、暴力和人类决定论连系在一起[6]。《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麦可·欧苏利文(Michael O'Sullivan)指出,本片涉及笛卡尔式哲学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本质之探讨[81]。《影音俱乐部》的塔莎·罗宾森在影评中写道,本片延续前作继续提出机器人时代中的人性问题,但始终没有真正给出答案[82]。影评人蓝祖蔚认为,本片引导观众去思考人与机器人的关系究竟要何去何从[103],并指出:“(……)《未来的夏娃》和《攻壳机动队》的故事或多或少在质上是有些关连的。”[104]周英雄和冯品佳在主编的书籍《影像下的现代:电影与视觉文化》也有提到本片与《未来的夏娃》的关系[105]。
台湾动漫画评论团体傻呼噜同盟成员AIplus认为,本片是押井守总结其思想和兴趣的作品,探讨的问题层面既深且广。首先是对于未来的诠释,AIplus指出,本片中的未来城市已经不是前作混乱但有人味的样貌,而是多种文化混杂的面貌,这种诠释方法在过去比较少见。至于总结一说,AIplus的看法是押井守循着他过往的机器人电影,在本片达到了“人与机械融为一体”的终点,并阐述“人类演化的极致是资讯生命体”(指融入网络世界的草薙)的想法,过程中也不可免俗的继续探究“如何定义人类”这个大哉问。最后AIplus对于本片的探讨手法给予评论,认为本片的思想并非透过故事来传达,而是以设置、对白、画面与音乐等技术层面为介质,比较偏离主流。[106]
备注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