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芬氏鳳頭鸚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戈芬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goffiniana)是鳳頭鸚鵡的一種特有種,分布於印尼塔寧巴爾群島中的延德納島、拉拉特和塞拉魯島的森林中。[2][3][4] 它已被引入印尼的卡伊群島、[4] 波多黎各和新加坡。[1] 此物種直到2004年才被正式描述,[5] 因為之前的正式描述實際上是基於另一種鳳頭鸚鵡物種,即杜氏鳳頭鸚鵡(Cacatua ducorpsii)。[6] 戈芬氏鳳頭鸚鵡是白色鳳頭鸚鵡中體型最小的一種。由於森林砍伐和鳥類貿易,它被列為近危物種。它在圈養中繁殖良好,且有大量的人工飼養族群。
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6/Cacatua_goffiniana_-captive-8a-3c.jpg/640px-Cacatua_goffiniana_-captive-8a-3c.jpg)
戈芬氏鳳頭鸚鵡的雌鳥平均重約250 g(9 oz),雄鳥約300 g(11 oz)。牠們的體長約31 cm(12英寸)。
像所有鳳頭鸚鵡科成員一樣,戈芬氏鳳頭鸚鵡具有羽冠,即其頭部有一簇羽毛,可以抬起或放下。其身體主要覆蓋著白色的羽毛,在喙和眼睛之間有帶有鮭魚色或粉紅色的羽毛。羽冠和頸部羽毛的較深(近端)部分也帶有鮭魚色,但這種顏色被覆蓋在白色的外層羽毛下。其翅膀和尾巴下方的羽毛呈現淡黃色調。喙為淺灰色,雌鳥的眼睛顏色為棕色,而雄鳥的則為黑色。雄鳥體型略大,但外觀上與雌鳥相似。
在圈養環境中,戈芬氏鳳頭鸚鵡的壽命可達30年,是鳳頭鸚鵡中壽命較短的物種之一。[7]
繁殖
對於該物種在野外的繁殖行為知之甚少。其繁殖季節不明,且其交配行為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每窩產下2-3顆蛋。[8]
幾乎所有有關該物種繁殖習性的知識都來自圈養的個體。英國的鳥類飼養者報告稱,戈芬氏鳳頭鸚鵡在晚春開始繁殖——蛋在約28天的孵化期後於7月前孵化,鳥巢由雙親共同照顧。母鳥在雛鳥出巢後大約三周內繼續餵養牠們。未觀察到雄鳥與雌鳥在交配前的求偶行為。[9]
保護狀況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Cacatua_goffiniana_-juvenile_-pet-8a.jpg/640px-Cacatua_goffiniana_-juvenile_-pet-8a.jpg)
由於塔寧巴爾群島的棲地持續喪失、分布範圍有限以及非法捕獵,戈芬氏鳳頭鸚鵡被評估為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近危物種。[1] 它被列入CITES附錄I中。[10][11] 在1970年代,日本伐木工人嚴重破壞了這些島嶼。許多處於迷茫、失去方向的鳥類被捕捉並進入寵物貿易。雖然許多鳥類在運輸過程中因壓力而死亡,但這場生態災難中可能也有一線希望,因為許多戈芬氏鳳頭鸚鵡已經在圈養繁殖計劃中繁殖。因此,現在圈養的戈芬氏鳳頭鸚鵡比野生的還要多。[來源請求]
科學命名
歷史上,該物種作為Lophochroa goffini的發現被歸功於奧托·芬施在1863年所做的研究。[12] 它以安德烈亞斯·萊奧波德·戈芬命名,戈芬是芬施的朋友,顯然是一名荷蘭海軍中尉,他在同年去世,年僅26歲。[5][13]
在2000年,人們發現芬施對該物種的正式描述實際上是基於兩個實際屬於完全不同的鳳頭鸚鵡物種的標本,即杜氏鳳頭鸚鵡(Cacatua ducorpsii)。[6] Cacatua goffini因此成為Cacatua ducorpsii的同義詞,這使得該物種沒有適當的科學名稱和描述。於是,在2004年,該物種被正式描述為Cacatua goffiniana,保持了芬施以他朋友命名一個鳳頭鸚鵡物種的意圖。新描述是基於1923年由費利克斯·科普斯坦博士從塔寧巴爾群島收集的一個個體。[5]
在鳥類飼養中的地位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Goffins_Cockatoo_in_flight_in_harness.jpg/640px-Goffins_Cockatoo_in_flight_in_harness.jpg)
在鳥類飼養中,這種鸚鵡被廣泛稱為戈芬氏鳳頭鸚鵡。從孵化開始人工飼養的寵物鳥可以模仿人類語言,但通常牠們不是很好的說話者。[14] 它們通常比「大型鳳頭鸚鵡」安靜,但仍然可以相當吵鬧,並且它們的尖銳叫聲會讓一些人感到煩躁。
戈芬氏鳳頭鸚鵡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只需打開籠門,戈芬氏鳳頭鸚鵡的注意力就會被籠子的鎖吸引,牠可以通過反覆試驗學會如何用喙打開鎖,在幾秒鐘內逃出籠子。[14] 戈芬氏鳳頭鸚鵡能用喙摧毀家具,並且能咬斷電線,可能會引發危險的電力事故。
人工飼養的戈芬氏鳳頭鸚鵡往往需要大量的關注。有時,這種物種的圈養鳥類(如同許多鳳頭鸚鵡)如果沒有一個有趣且充實的環境,會發展出自我破壞行為,如拔毛或刻板行為。圈養的戈芬氏鳳頭鸚鵡需要經常更換玩具以保持牠們不感到無聊。牠們每天需要至少四小時的籠外時間,以進行一對一的社交接觸,並且鍛煉翅膀和飛行。即使是非常馴服的鳥類,在受到刺激或過於玩鬧時,也可能咬人。牠們的排泄物呈半固體狀,可能會很髒亂。世界鸚鵡信託基金會建議將戈芬氏鳳頭鸚鵡飼養在至少長3米的圍欄中。[8] 許多新的鳥類飼主沒有意識到飼養鳳頭鸚鵡所需的時間和金錢,因此這些寵物鳥經常被從一個飼主轉移到下一個飼主,或被送往動物收容所。
戈芬氏鳳頭鸚鵡的雛鳥在飢餓時會發出重複的輕柔嚎叫/尖叫聲(叫聲)。
在英國,它們的銷售受到管制,因為它們被列為稀有物種(CITES 附錄I)。每隻鳥的賣家必須擁有正式的證書,以證明它是圈養繁殖的,而非進口的。[15]
智力
多項研究的實驗證據顯示,戈芬氏鳳頭鸚鵡具備相當高的智力。在圈養條件下,已觀察到該物種具有動物使用工具行為。2012年11月,維也納大學的愛麗絲·奧爾斯佩格教授報告稱,一隻名為Figaro的雄性鳳頭鸚鵡被觀察到自發地將木屑和小樹枝製作成耙子,然後用來延伸牠的觸及範圍,從而取回放置在鳥籠網另一側無法觸及的食物。[16][17]
2013年7月,牛津大學、維也納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公布,該研究再次涉及維也納Goffin實驗室的戈芬氏鳳頭鸚鵡。研究發現,這些鳥類具備解決複雜機械問題的能力,其中一隻鳥能自發地解開五部分的鎖定機制以獲取食物。當鎖定機制的部分被修改或重新排列時,鳳頭鸚鵡能夠迅速調整其行為,並再次打開鎖,顯示出牠們具備追求特定目標的概念,以及理解物理對象相互作用的能力——而不僅僅是重複學到的一系列動作。[18] 2022年,一項涉及類似高爾夫球任務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戈芬氏鳳頭鸚鵡的問題解決能力,牠們能自發地想出使用棍子擊打彈珠進入指定孔洞以釋放腰果獎勵的方法。一隻名為Figaro的鳳頭鸚鵡(也參與了2012年的實驗)還設計出一種作弊的方法,用牠的棍子作為槓桿來提起並放下測試設備,以觸發腰果釋放機制。[19]
在後來的一項實驗中,奧爾斯佩格教授及其團隊在維也納Goffin實驗室廣泛改編了史丹佛棉花糖實驗,以調查戈芬氏鳳頭鸚鵡是否具備自我控制能力並能夠預期延遲的收益。鳳頭鸚鵡被給予機會交換一種喜歡的食物(在此例中為山核桃)以獲得一種更理想的果仁(腰果),但前提是牠們必須持有第一種果仁一段時間,然後將其完好無損地交還給研究人員,此時食物才會交換。雖然山核桃通常會立即被吃掉,但研究發現,一旦鳳頭鸚鵡知道可以獲得腰果作為回報,牠們可以忍住不吃果仁,持續時間長達80秒。這種行為(此前在鴉科鳥類中也有展示過)進一步推翻了鳥類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舊觀點。[20] 奧爾斯佩格團隊於2018年11月發表的進一步研究顯示,鳳頭鸚鵡會用喙將紙板切割成特定長度以獲取獎勵,但似乎無法改變工具的寬度,這可能是因為牠們的喙有物理限制。[21]
奧爾斯佩格團隊於2020年的進一步研究比較了Goffin實驗室圈養的鳳頭鸚鵡與在坦尼姆巴捕獲的野生鳥類的問題解決能力,並將牠們置於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將鳥類置於「創新競技場」中,並提供一系列20種不同的任務(例如按壓按鈕、轉動輪子、拉出抽屜、移除樹枝、翻轉杯子、打開夾子等),鳥類可以選擇參與這些任務,以獲取食物獎勵。研究發現,雖然野生Goffin鳳頭鸚鵡不太願意與測試設備互動,但那些參與測試的鳳頭鸚鵡完成任務的速度與圈養的鳳頭鸚鵡相似。[22]
野生鳳頭鸚鵡還被觀察到將不同尺寸的樹枝製作成一系列工具,以便食用海檬果的種子。[23]
2020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戈芬氏鳳頭鸚鵡可能具備發展閱讀理解能力的潛力。在實驗條件下,一隻名為Ellie的雌鳥展示了將書面文字與圖像和口頭語言聯繫起來的能力,準確率達94%,從而顯示出正字法處理、字母與音素對應和語義處理能力,這三種技能是閱讀所必需的。[24] Ellie還學會如何使用平板電腦上的交流板來向研究人員表達她的需求,通過觸摸螢幕上的符號來請求食物、飲品、活動、物品和社交互動。[25]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