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山邨(英语:Tsz Wan Shan Estate)为香港一个曾经存在的公共屋邨,位于九龙黄大仙区,曾经成为全香港拥有最多楼宇的屋邨,共有63座楼宇。
1980年,香港房屋委员会为方便管理,将慈云山邨分拆成慈安邨、慈乐邨、慈爱邨、慈正邨及慈民邨5个屋邨,及后于1990年代开始拆卸重建。
历史
慈云山邨前身为徙置区,于1964年5月至1971年9月期间落成,共建有63座第3型至第6型徙置大厦(原本计划兴建67座)。由于早期公共屋邨的设计多以安置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为主,故居住环境一般较为挤迫以及各种社区设施都并不完善:在康乐设施上仅有位于全邨中央的球场﹣“慈云山邨中央游乐场”(球场范围原本计划兴建第54至56座,但因计划改变,第54至56座最终并没有落成,而原计划中与第42座相连的第41座则改为青年中心),亦由于邨中居民多达十数万人,人口密度太高,因而衍生出不少问题,包括罪案、童党、黑社会等(尤其是以慈爱邨最为严重,例如原来的42-43座间空地,当年常有瘾君子聚集注射毒品,并在附近藏毒,若现金不足以购买毒品时更会行劫;至于慈安邨1-3座,由于与屋邨主要楼宇距离较远,故问题相对较轻),而于1970年代邨中最著名的青少年朋党组织为“慈云山十三太保”。
在1970年,徙置事务处原拟将第1座(后改称安合楼)全幢划作受东头政府廉租屋邨工程影响而须迁出的平房区屋民的指定安置大厦,最后仅有部分居民迁入。及后由于第28座因山泥倾泻导致桩柱露出,所有居民均获迁往楼龄较新的第1-3座,并进行补救工程。复修后初期,由于没有居民愿意入住,徙置事务处以“一屋两户”及自选单位迁置作招徕,成功吸引居民重新迁入。
基于慈云山邨的规模庞大,香港房屋委员会(简称房委会)为方便管理,在1979年11月[1]决定将慈云山邨分拆成慈安邨、慈乐邨、慈爱邨、慈正邨及慈民邨5个较小的屋邨(原定为6个,当中慈乐邨原计划分为“慈乐上邨”及“慈乐下邨”,但最后改为不分上下邨),每幢原慈云山邨楼宇均添加了名称,并于1980年内生效。慈云山邨分拆后,由于当中有楼宇涉及26座问题公屋丑闻而需要提早拆卸,居民先暂时安置于慈安邨安合楼,待接收屋邨(黄大仙下(一)邨)于1990年竣工后才陆续迁离慈云山。后来房委会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透过“整体重建计划”,于1990年代逐步将旧有楼宇拆卸重建,受影响居民迁入以凤德邨、东头邨及黄大仙下(二)邨为首的若干条接收屋邨。重建后部分屋邨重用旧邨名,亦建有两个居屋屋苑。慈云山邨拆卸前即使没有即时倒塌危机,但由于绝大部分楼宇混凝土含量不合格,因此楼龄仅19-32年便要报销。
现在的慈云山共有6个屋苑,分别为慈安苑、慈乐邨、慈爱苑、慈正邨、慈民邨及慈康邨。所有屋苑均以天桥联系着,顺势连接到山下的凤德邨,并同时连向6个屋苑共用的大型商场﹣慈云山中心。
屋邨资料
著名住客
事件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