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我军(1902年10月7日—1955年11月3日),台湾日治时期作家,原名张清荣。笔名一郎、剑华、以斋、四光、大胜、废兵、野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的导火线引燃者。张我军与当时旅居中国北平的台籍菁英连震东、洪炎秋、苏芗雨并称“四剑客”,作家龙瑛宗赞誉张我军为“高举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觉者”。张我军始终反对运用方言于白话文写作,在1925年8月26日《台湾民报》67号的〈新文学运动的意义〉指出:“我们日常所用的话,十分差不多占九分没有相当的文字。那是因为我们的话是土话,是没有文字的下级话,是大多数占了不合理的话啦。所以没有文学的价值,已是无可疑的了。”
张我军育有4子:张光正、张光直、张光诚 、张光朴。大儿子张光正参加中国共产革命未回台湾,其他3个儿子在台湾完成学业后,都留学美国,次子张光直教授为世界知名考古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及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四子张光朴教授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已退休,留居美国。
张我军生于日治时期的台北板桥(今新北市板桥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少时家贫,1915年毕业于板桥公学校(现新北市板桥区板桥国民小学),1916年学习制鞋,1918年任新高银行工友、雇员,1920年随前清秀才赵一山读书学汉诗。1921年,他前往中国厦门鼓浪屿新高银行谋职,因此接触大陆白话文文学,他一方面赴厦门同文书院接受大陆新式教育,接触大陆白话文文学,同时也跟着一位当地的老秀才接续古典文学的学习;在泰贤次的考察中,张我军正是在此时将原名张清荣改为张我军,而“我军”正是这位老秀才的笔名,张我军经由老秀才的推荐,在文社当文书,专事记录文社同人吟唱的诗文、互相品评的文字,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精进更易,在1920年代发表的二首古典诗〈寄怀台湾议会请愿诸公〉、〈咏时事〉(均刊在《台湾》杂志),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23年7月,新高银行结束营业,被遣散,年末自厦门乘船至上海,参加台湾学生反日组织“上海台湾青年会”。1924年1月赴北京求学,1924年3月写第1首新诗〈沉寂〉送给未来夫人罗心乡,1925年1月1日担任《台湾民报》编辑,加入蒋渭水、翁泽生成立的“台北青年体育会”与“台北青年读书会”,1926年6月偕夫人自台湾到北京,9月考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国文系。1927年10月,他以自学资历,插班转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学系;被推为“北京台湾青年会”主席,与洪炎秋、苏维霖等创办《少年台湾》,出刊9期。1928年参加北京师大国文系文学团体“新野社”,1929年留校任日文讲师,且于北京大学兼课。
他影响台湾文坛最钜的事情,是他于1924年4月与11月于《台湾民报》发表的〈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与〈糟糕的台湾文学界〉,该两篇抨击台湾旧文学与旧诗人的文章,引发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
〈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原载1924年4月21日《台湾民报》第2卷7号,是张我军大力批判台湾传统文学的第1篇作品,批评当日台湾传统文学有诸多弊病:“诸君怎的不读些有用的书来实际应用于社会,而每日只知道做些似是而非的诗,来做诗韵合解的奴隶,或讲什么八股文章替先人保存臭味。想出出风头、竟然自称诗翁、诗伯,闹个不休。”张我军正面痛击当日流于文字游戏,竞求虚名的文风,然有些说法也流于以偏概全,如“台湾的诗文等从不见过真正有文学的价值的,且又不思改革,只在粪堆里滚来滚去,滚到百年千年,也只是滚得一身臭粪。”这些文字洋溢情绪语言,全盘否定台湾的传统文学。此文发表之后并未立即引起日治时期新旧双方阵营的正面对垒,但也为后来新旧文学论争埋下对立的火种。
〈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原载1924年11月21日《台湾民报》第2卷24号。批判当时台湾文学除诗外,似乎再没别种文学,老诗人将诗流于文字游戏、沽名钓誉及迎合权势者,迷恋于与台湾总督当道酬唱,这种文风迷惑一般活泼的青年,养成偷懒好名的恶习,社会上固然诗社林立,却没产生差强人意的作品,甚至造出一种臭不可闻的恶空气来。称新理想主义、新现实主义已布满了全世界的文坛,但“台湾的一班文士都恋着垄中的骷髅,情愿做个守墓之犬,在那里守着几百年前的古典主义之墓。”日本和中国的文学已有新气象,台湾当洗刷陈腐颓丧的文风,师法这二国的文学改革,并呼吁发展新文学当多读关于文学原理和文学史的书、中外好的文学作品(诗、戏曲、小说等)。本篇发表之前,文言白话的优劣在台湾仅有4年的零星讨论;但本篇正面痛击传统文人,力道又较陈炘、甘文芳、陈端明〈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严厉许多。据翁圣峰〈日据时期台湾新旧文学论争新探〉的统计,本篇发表之后一年内就出现了92则新旧文学相关的论争文献。本篇受中国五四运动影响,援引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学进化观,认为“古典主义之当废”是不容余喙的真理,遭致传统文人的不满。旧文人认为文学变迁自有其特殊性,其模式不必然如生老病死的机械历程;以“守墓犬”比喻传统文人亦引起反弹,使得新旧文学论争有的流于意气之争。
1925年12月张我军自费在台北出版《乱都之恋》,1987年6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部重刊,是张我军的处女作,也是台湾新文学史的第一部新诗集,作者标为“抒情诗集”。书宽9.5公分,长17公分,计56页(1987年重刊本增加3个附录,增为80页),除诗集序文1首外,收12篇55首新诗(〈沉寂〉1首、〈对月狂歌〉1首、〈无情的雨〉10首、〈游中央公园杂诗〉6首、〈烦闷〉4首、〈秋风又起了〉6首、〈前途〉1首、〈我愿〉3首、〈危难的前途〉1首、〈乱都之恋〉15首、〈哥德又来勾引我苦恼〉6首、〈春意〉1首),其中33首写于北京,15首写于回台的海上途程中,7首写于台北,部分曾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台北的《人人》杂志、《台湾民报》上,定价金30钱。除诗序作于1925年12月,其他55篇的创作时间为1924年3月迄1925年3月。诗作记录张我军恋情的心路历程,以当时军阀混战、人心惶惶的北京“乱都”为背景,抒发热恋、相思、惜别、怀念和结合种种情思,表现对纯洁爱情的执著、对人生的热爱、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步趋五四运动以后的自然风格,感情细腻真挚,语言鲜明活泼,格调清新流畅,白描多于隐喻与暗示,表现出新文学草创期的单纯、素朴风格,不过诗作多数是散文句子的分行,诗的想像较为贫弱,表达的直露也使诗作缺乏耐读性。
新诗《乱都之恋》作于1925年之前,3篇小说作于1926至1928年,都以北京为背景。〈买彩票〉写留学生经济的困顿,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像,〈白太太的哀史〉同情女性婚姻的不幸、〈诱惑〉写年轻人的心里冲突与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纯用中文白话文创作,对廖汉臣、朱点人、林克夫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924至1926年他介绍大陆白话文学新观念与优秀作品进入台湾(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等),撰写20多篇评论,猛烈攻击传统礼教、击钵诗学,引发新旧文学论争,是台湾新文学运动最有力的开拓者之一。
1927年,张我军与北京大学台湾学生宋文瑞(笔名斐如)创办《少年台湾》杂志,由宋文瑞主编,张我军执笔,共出刊819期,并于同年插班转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27年于北平察院胡同自宅开设日文补习班,并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北京大学法学院以及中国大学任教,任职日文讲师。1935年任北平市社会局秘书,为北平市长秦德纯办理对日交涉事宜。
张我军在北京时受到周作人许多指导和提携,周亲自给他的日本文学译作写序(序文收进周的文集)。1937年相继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王克敏傀儡政权统辖的北京大学文学院日本文学系、北京大学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系担任教授,并于1942及1943年以中国华北作家代表身份往东京参加第一、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战后曾被质疑为汉奸。1946年初应邀到北平与上海与人合作经商,1946年6月返台并任职于台湾省教育编纂汇会教育组主任,1948年主编《台湾茶叶》季刊,1949年应谢东闵之邀任台湾省合作金库业务部专员,后任台湾省合作金库研究室主任并编撰《日华字典》。1950年主编《合作界》季刊。1955年因罹患肝癌退休,11月3日病逝于台北市。
1975年8月,林海音邀请张我军次子张光直主编《张我军诗文集》,并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张我军诗文集》增订并改名《张我军文集》;1985年张我军长子张光正于北京编选《张我军选集》,并由时事出版社出版;1991年前卫出版社将张我军、蔡秋桐、杨云萍三人的重要小说作品,合在一起出版,名为《杨云萍、张我军、蔡秋桐合集》,由张恒豪主编;1993年,台北县立文化中心特约秦贤次编《张我军先生文集》多册,收于《台北县作家作品集》。至于张我军生前的译作,目前也已经出版了,有杨红英编的《张我军译文集》(海峡出版社),该书在2011年出版,问津堂总经销。
集结张我军许多作品的《张我军全集》,内容包含诗、小说、散文与评论,由张光正主编的2002年繁体本,全书552页,约四十万字,繁体本补遗〈为台湾人提出一个抗议〉、信件11封。正文分6部分,第一为“台湾新文学运动”,有〈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请合力折[1] 下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等14篇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二为“论著”,有〈驳稻江建醮与政府和三新闻的态度〉、〈孙中山先生吊词〉、〈《少年台湾》的使命〉等26篇;第三为“文学创作”,诗歌有新诗14篇57首、古典诗4首、小说有〈买彩票〉、〈白太太的哀史〉、〈诱惑〉、〈元旦的一场小风波〉4篇(第4篇实为散文,被归入小说类),散文有〈南游印象记〉、〈采茶风景偶写〉等10篇;第四部分为“序文与编语”,有〈《宗教的革命甘地》引言〉、〈《中国文艺》一卷三期编后记〉、〈《在广东发动的台湾革命运动史略》序〉等35篇;第五为“日文与日语”,有〈《日文与日语》的使命〉、〈日本罗马字的问题〉等18篇;第六为“书信”2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