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津神社(日语:度津神社/わたつじんじゃ Watatsu-Jinja */?)是日本新潟县佐渡市羽茂饭冈的神社,社格是式内小社、佐渡国一宫、国币小社和别表神社,主祭神是五十猛命,别当寺是神宫寺[1]。氏子数目方面,根据《日本社寺大观》记载是73户[2],《式内社调查报告》指在明治时期(1868年至1912年)是83户,1985年时是71户,日本投降前有20,000名崇敬者[1],神社本厅出版的《神社名鉴》记载为76户和10,000名崇敬者[3]。文化财方面,社藏饭冈八幡宫栋札和八幡宫栋札是佐渡市指定有形文化财,在2004年3月1日获指定[4]。
位置与名称
神社位于饭冈北部,地处羽茂川流域[5],背靠神体山妹背山,邻近为佐渡植物园。行政区划方面,神社原属佐渡国羽茂郡,后为佐渡郡羽茂本乡村、羽茂村和羽茂町。大字是饭冈,字是一之宫,地号是583[1][6]。度津在《新增国史大系》本《延喜式》中念成Watatsuno(ワタツノ),吉田家本是Watatsu(ワタツ),武田家本和九条家本则没有标记读法。神社通称一宫,《佐渡国寺社境内案内帐》记载为一之宫度津神社,延享年间的《佐渡名胜志》则称为一之宫八幡[1]。
以前,神社旧址曾经发生洪水而迁移至此。根据文化年间(1804年至1818年)的《佐渡志》记载,神社在正和年间(1312年至1317年)重修,文禄2年(1593年)6月遭遇洪水而合祀至同村的八幡祠。《羽茂村志》主张神社旧址位于别当屋敷字垣之内和九日田。对此,《河崎村史料编年志》称在羽茂川上流的赤泊村下川茂字猿八地(现佐渡市下川茂[6])的小山九社神为神社的垂迹地[1],《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则指旧址位于神社对岸的妹背山山麓[6]。另一方面,宝历年间的《佐渡国寺社境内案内帐》主张神社是在文明2年(1470年)遭遇洪水,在文明4年由本间氏重建,旧址在神社东面。《日本历史地名大系》也指神社在此时迁移至八幡宫境内[1][5]。
历史
根据《度津神社略记》记载,神社的各种古文献在文明2年6月遭遇洪水而散佚,因此无法考究神社的创建时期。根据《延喜式神名帐》记载,神社是佐渡国九座式内社之一,也是羽茂郡两座式内社之一。此后文献上最早的纪录是《朝野群载》承历4年6月10日(1080年6月29日)条[1]。永万元年(1165年)6月的《神祇官诸社年贡注文》(平安遗文第3358号)提到的“佐渡国一宫”也被认为是度津神社。直至近世为止,神社由别当寺神宫寺掌控,神宫寺在文化13年(1816年)与一宫神社(现佐渡市宫川甲[7])的别当寺庆当寺就一宫地位发生争执,最终由神宫寺胜出,奠定以后度津神社作为佐渡国一宫的地位[8]。明治元年(1868年),神宫寺在废佛毁释时变成废寺[9]。明治4年5月14日(1871年7月1日),神社获列为国币小社[1]。1948年9月30日,神社本厅制定“干部和职员去留相关规定”(役職員進退に関する規程,《规程第15号》),神社列于其中第五条提到的“记载于别表的神社”(別表に掲げる神社)之内,即别表神社[10]。
祭神
神社的主祭神是五十猛命,配神是大屋津姬命与抓津姬命。五十猛命的说法始于延宝6年(1678年)橘三喜的《一宫巡诣记》,《佐渡国神社志》也支持此说法。根据《神社明细帐》记载,当地是高家首的住处,高家首在《新撰姓氏录》中与物部连同祖,由于物部连代代均以五十猛命为祭神,因此神社也跟随。《大日本地名辞书》则认为五十猛命的说法是穿凿附会。相对地,《佐渡名胜志》主张神社的祭神不明,《佐渡志》虽然也承袭此说法,但是同时提到也有说法认为祭神是海童神,《神名帐考证》便视海童神为神社的祭神。《日本历史地名大系》主张神社古时的祭神是海童神,后来变成五十猛命,《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则指祭神有植林神(五十猛命)和海上安全之神(海童神)。实际上,与度津读法相近的神社散见于日本各岛屿内,因此《式内社调查报告》认为将祭神视为海上安全之神也无碍[1][5][6]。
境内
-
《神道大辞典》的社殿配置图
-
本殿
-
拜殿
根据《国史大辞典》记载,神社在江户时代有约1町6反(约15867.77平方米)的社地,分米约2石6斗,三分之一为除地[11]。根据《日本社寺大观》记载,神社境内面积是1719坪(约5682.64平方米),《式内社调查报告》和《神社名鉴》均指是3161坪(约10449.59平方米),前者指有水田1反22步(约1064.46平方米)以及附属林2町1反4亩17步(约21279.34平方米)。本殿占20坪(约66.12平方米),建于宝永6年(1709年)6月,正面和侧面各3间,朝南而建,覆屋是流造,本殿挡雨部分建于明和4年(1767年),为4间和4间半的茅葺建筑,与本殿连接的币殿建于1932年,为正面3间,侧面2间切妻造[注 1]。拜殿是正面和侧面各3间或正面5间,侧面3间的瓦顶入母屋造建筑,以阿里山的台湾扁柏于1937年重建,旧拜殿建于文政10年(1827年),在明治维新前称为参所,建有护摩坛,已作为拜殿迁移至草苅神社。社务所在1881年前也称为拜殿,建于宽永7年(1630年),为3间和6间半的茅葺建筑。此外,尚有5间半和1间半的磴道回廊、正面和侧面各1间,铜板屋顶的神馔舍、始于文化2年(1805年),其后在1943年重建的明神鸟居以及文政6年(1823年)的石灯笼一对等等。境内树木则达83棵,分别是杉树57棵、扁柏7棵、杂木5棵和松树4棵,48棵直径达1尺(约0.3米)以上[12][1][13]。
神社的境内末社是八幡宫,原称饭冈八幡或饭冈八幡宫,在正和2年6月13日(1313年7月7日)由本间光贤创立,永正16年11月14日(1519年12月5日)时由本间淳季进行修理,当时的别当是舜海,推测其为神宫寺的僧人。在度津神社获列为国币小社后,八幡宫迁座至其一旁,成为摄社,1877年改为末社,祭神是誉田别尊。1873年8月,妹背大神宫(祭神丰受大神)、稻荷神社(祭神宇迦之御魂命)和熊野大神(祭神家都御子神、熊野夫须美神和御子速玉神)均合祀至八幡宫。此外,神社尚有一座境外末社事比罗神社,祭神是大物主命,创建时期不明,1880年10月获准设置于妹背山的山腹,《式内社调查报告》推测这便是海童神[1][13][5]。
祭事
1月 | 元旦祭(1月1日) | 5月 | — | 9月 | 秋季祭(乙祭,9月30日) | ||
2月 | — | 6月 | 夏越之大祓(6月30日) | 10月 | — | 七五三诣(10月至11月) | |
3月 | 祈年祭(3月23日) | 入学劝学祭 (3月至4月上旬) |
7月 | — | 11月 | 新尝祭和崇敬者大祭(11月23日) | |
4月 | 交通安全祈愿祭(4月21日) 例大祭(4月23日) 海上安全大渔满足祈愿祭(4月24日) |
8月 | 12月 | 大祓(12月31日) |
神社的例祭是4月23日,明治时期是9月23日,更早以前则是8月15日。例祭当天会举行神镝马式[1],在早两天先从氏子中挑选15岁以下的男童,并且于神社内住宿两晚。在第一天,男童与神职和总代一同制作神镝马用的箭,以及学习诵读祝词和礼法。第二天是前祭式,首先让男童骑马前往四公里外的海岸进行身禊式,并且在藤井家预先于海边设置的祓所内除祓,其后男童和神马便到海里接受身禊,最后前往藤井家祈祷其家运长久,并且在接受藤井家的款待后离开。回到神社后举行夕的式,首先让三匹马待在八幡宫前方,中间为神马,并且由神官率领男童献馔以及诵读祝词。结束后举行拜式,由两名男童在左腋窝挟弓,右腋窝挟箭,以左右左的步伐走三步后一跪拜,然后站起来拉弓作状射向天空,便随即再挟著弓箭,以右左右的步伐后退再一拜。在重复拜式两次后,男童骑马前往旅所,再绕坛三周后重返八幡宫,并且重复三次后再进行拜式,最终放箭再拜一下而结束[14]。
神镝马当天,首先在八幡宫举行祭典,再由神职和男童进行拜式后,一行人前往旅所,并且在坛上就座,在修祓后由男童诵读祝词,便挟著弓箭骑马返回神社,然后下马进行拜式。其后,男童又骑马返回旅所,将弓箭交给别人,口含桃枝,并且各自掷向不同标靶后再次回到神社,然后又随即折返旅所。男童在到达旅所后先下马,并且更衣,戴上手甲和脚绊,在骑马绕旅所三周后各自放箭至之前的标靶,再回到神社一拜,在重复三次后返回神社举行拜式,然后将箭射向空中,并且于神前一拜而结束。射出的箭则由途人拾起带回家中,作为厄除魔除摆放于神棚或凹间等地方以祈求身体健康[14]。
例祭当天也会举行名为大狮子的仪式。狮头重约15公斤,狮身则是约8米长的麻布,由竹弓支撑,可以容纳约15人。当天早上,在替狮头除祓和注入灵魂后,便会出发前往氏子区域进行门付,区域大致分为上中下三区,总共约70户,每年轮流前往。在到达各家门口时,以狮头发出声响来辟邪,以及咬人来保祐其在这一年身体健康。相对地,氏子也会以食物和酒来款待一行人,让他们放下狮头休息。以前,一行人在大狮子巡游期间喝下神酒后经常到处横冲直撞,甚至会缠绕年轻女性,将其卷进狮身,把她的带解掉[14][15]。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