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驮摩那[1],或译笩駄摩那、伐达摩那(梵语:वर्धमान Vardhamāna,约前599年—前527年[2],意谓光荣者),传统上认为他在佛教典籍中又名尼乾陀若提子、尼干子或尼犍,古印度宗教思想家,印度列国时代跋耆国人,耆那教的开创者,被教徒尊称为大雄[3](Mahāvīra,音译摩诃毘罗,即伟大的英雄)。筏驮摩那的生平与悉达多太子的生平相似。耆那教认为筏驮摩那是第二十四位且是最后一位蒂尔丹嘉拉(tīrthankara,意谓祖师)。
学者大多认为筏驮摩那与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近年这个观点开始受到抨击。尼乾陀若提子被佛教归类为六师外道之一。
名称
传统上认为佛教教典记载其名为尼干若提子或尼乾陀若提子(梵语:Nirgrantha-jñāniputra,巴利语:Nigaṇṭha-nāṭaputta,印度俗语:Niggaṃtha-nāyaputta[4]),其弟子被称为尼干子。尼犍教是他所领导的宗教的名称,意为离系、无系,其名为若提子,意思是他乃若提氏族(Jñāta,智慧)出身。筏驮摩那本为尼犍教教内的尼乾陀派的修炼者,后来革新教义,开创了耆那教[1][5][6][7]。
生平
筏驮摩那的出生地点,自古有许多说法,有三种说法最被人所熟知:包括今天的瓦伊沙利县,比哈尔邦贾穆伊,或是王舍城附近的那烂陀。其中比哈尔邦贾穆伊即是十六雄国时期跋耆国首都吠舍离外45公里的贡得村。
筏驮摩那与悉达多太子一样,是部落首领的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父亲为出身自甘蔗王朝的刹帝利,名为悉达罗陀 (Siddhartha),母亲是离车部落的公主,名为陀利舍利 (Trishala)。三十岁时筏驮摩那放弃了财产、家庭(他有一个妻子和女儿)和舒适的环境,决定出走寻求真理,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在之后的十二年半,他透过进行密集的冥想和深度的忏悔,最终在Jrimbhikagrama的Rijubalika河边的沙罗树下大悟,得到了专一知识 (Kevala Jñāna),也就是最终的启示。之后,他用余下的三十年生命游方传道,走遍了印度,传授他的哲学,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和平主义,反暴力,还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及不执着的五誓言。筏驮摩那认为,透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涅槃的境界的人,他们就是耆那 (Jina),即胜者,故称耆那教。
筏驮摩那在波婆城 (Pāvā,今日的波婆普里城) 辞世[8][9][10][7][11],年七十二,白衣派认为他在公元前527年涅槃,而天衣派认为是公元前468年。耆那教文献对他涅槃的描述各不相同,有些描述了一个简单的涅槃,而另一些则讲述了众神和国王参加的盛大庆典。 根据Jinasena的《Mahapurana》,天众前来参与他的葬礼。天衣派传统的《教义精要》说,他死后只留下指甲和头发,身体的其余部分像樟脑一样挥发在空气中[12]。在一些文本中,筏驮摩那在七十二岁时,在六天的时间里向一大群人讲道,大众在这期间内睡着,醒来发现他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他的指甲和头发,并由他的追随者火化)[13]。耆那教相信筏驮摩那已经成为悉达 (Siddha),永远居住在位于世间顶端的悉达希拉 (Siddhashila)。
筏驮摩那生前有弟子十一人,然而大多断食而死[14]。在筏驮摩那入灭后,由余二弟子印德拉菩提 (Indrabhūti) 与苏达摩 (Sudharma)代替他继续传法[15]。
佛敎典籍相关记载
佛教教典《中阿含经·尼干经》记载了尼乾陀若提子所宣扬的宿作因论,他教导人们用苦行消除旧业,然后避免增添新业,若业尽则能解脱。值得注意的是,尼乾陀若提子本人没有使用耕麻(kamma, 即业力(karma))这个术语,而是使用丹达这个术语,尼乾陀若提子声称由行为所造成的恶业比由意念所造成的恶业更具罪恶性[16]。
佛教教典《中阿含经·尼干经》记载说:
“ | 诸尼干等,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业,因苦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尽。诸业尽已,则得苦尽,得苦尽已,则得苦边。 | ” |
这个理论的内容亦见于部派佛教典籍《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
“ | 时,实力子,复更往诣尼揵陀慎若低子所,而白之曰:大师!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诲?勤修梵行获得何果?彼师答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诸人等,见有所受苦乐之事,皆由先世所造业因,以苦行力,能除宿业,不造新业,决生死堤,证无漏法,诸业便尽,诸业尽故,诸苦亦尽。 | ” |
大乘佛教教典《中阿含经·优婆离经(一三三经)》记载了尼乾陀若提子的死因,宣称这与其弟子优婆离皈依佛家、他气极吐血一事有关:
“ | 尼揵亲子问曰:“居士!汝以何意称叹沙门瞿昙耶?”优婆离居士报曰:“尊人!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犹善鬘师、鬘师弟子采种种华,以长𫄧结作种种鬘。如是,尊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无量称叹,我之所尊,以故称叹。”说此法时,优婆离居士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尼揵亲子即吐热血,至波和国,以此恶患,寻便命终。 | ” |
上座部佛教典籍把尼乾陀若提子描述为一个骄傲的、虚伪的、满嘴谎言的、脾气暴躁的宗教家,并且声称他事实上没有他宣称拥有的各种神通力,还记载说他及其弟子曾数次在与佛家弟徒之间的辩论及比试中落败[16]。这些典籍也把跟随他的许多尼干子描述为在品格上有不少缺陷的外敎徒,并且声称尼乾陀若提子在临终前意识到自己所给予的教诲是愚蠢的,故此他要求其弟子接受释尊瞿昙所给予的教诲,但在讲解这些教诲时,他向在他一边的弟子传授断见,却向在他另一边的弟子传授常见,结果导致尼干子之间发生激烈的争吵及打斗,因而导致其势力在他逝世时土崩瓦解,此外, 有典籍曾经提到在部派佛教除馑那先在世时期,有一个名叫尼干塔那达子的宗教领袖,一些佛敎徒声称他可能是尼乾陀若提子的继承者[17]。
关于其身份的另类说法
有一些说法声称佛教典籍所提及的尼乾陀若提子与耆那教开创者筏驮摩那未必是同一个人。宗教学家米歇尔·克拉斯昆-约翰逊(Michel Clasquin-Johnson)声称佛教及耆那教在对这一个人物的描写方面上有着太多不同之处,虽然他表示自己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但是他认为有理由怀疑把尼乾陀若提子与筏驮摩那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声称尼乾陀若提子可能是一个其生平及思想与筏驮摩那的生平及思想很相似但目前已经被遗忘的宗教家,也可能是一个复合人物,其形象由筏驮摩那的形象及另一位已被遗忘的宗教领袖的形象合并而成,这个宗教领袖可能是尼犍教教内的另一个教派的领导者或像提婆达多那样试图夺权却失败了的篡位者,其事迹可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失传或被后世的耆那教信奉者从文献记载上删去[18]。
信奉耆那教的、尊崇佛敎的宗教学研究人阿米特·杰恩(Amit Jain)声称佛教典籍关于裸形外道的记载与关于耆那教的前身尼犍教的历史事实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例如裸形外道相信身体及情绪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尼犍教相信只有命我才是自我,又例如裸形外道在寺院内做饭并要求别人带备饭菜,而尼犍教僧尼不这样做;因此他声称佛教典籍中的尼乾陀若提子事实上可能是被称为尼甘塔 (Nigantha, 意思是裸形沙门) 的外道宗师米卡利·哥沙拉[注 1][19]。
宗教史学家比平·沙阿(Bipin Shah)声称筏驮摩那与悉达多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人,他引述了米歇尔所写的论文的内容以表示其认为筏驮摩那与尼乾陀若提子不是同一个人,比平声称耆那教教典所提及的哥萨拉·曼哈利弗(Gosala Mankhaliputta)与佛教教典所提及的末伽梨·瞿舍罗不是同一个人,哥萨拉·曼哈利弗曾是筏驮摩那的弟子且宣扬了早期湿婆派思想的一种变体,而末伽梨·瞿舍罗与筏驮摩那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人,比平声称尼乾陀若提子可能是早期邪命外道的领导者,其声称邪命外道的思想与筏驮摩那所给予的教诲之间有不少差别,比平也举出了许多理据以批驳声称筏驮摩那与悉达多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传统说法[20]。
学术研究
1880年, 著名宗教学家赫尔曼·雅可比发表了一篇关于象教及耆那教当中提及摩诃毘罗的文献的论文、驳斥了早期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耆那教是释教教内的一个外道教派及筏驮摩那与释尊瞿昙是同一个人这两个说法[21]。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