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突厥(古汉语:铁勒;中古藏语:Drugu[1];突厥字母:𐱅𐰇𐰼𐰰:𐰜𐰇𐰛(Kök Türk);维吾尔语:كۆك تۈرك (Kök Türk);土耳其语:Gök Türk;英语:Celestial Turks、Blue Turks或Kok Turks;塞语:Ttūrka、Ttrūka[1];)是大约汉代至唐代在内亚的一个游牧部族,使用古代突厥语,在匈奴部族统治下,历经与周围鲜卑族、东胡、柔然、汉族、以至于西亚地区一些游牧民族等通婚和繁衍,形成了一众分散的古突厥语部族。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曾隶属于匈奴,晋朝时则隶属于鲜卑之下。随着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塞外游牧民族接受汉化、纷纷南下到中国北方建立政权,塞外草原出现了游牧政权的真空,于是在土门的领导下,这一支突厥语部族发展成了突厥汗国,并因此得名。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7年10月18日) |
除了建立突厥汗国的这支铁勒部族,同时期其他的铁勒部族在突厥汗国建立后仍称铁勒或敕勒,一部分在突厥汗国崩溃并西迁后形成了回纥民族。在西方以至于欧洲一带,尚有钦察、保加尔人、巴尔卡尔人等,也被认为来源于古突厥人。
古突厥语为 𐱅𐰇𐰼𐰰 Türk,[2][3] 或𐱅𐰇𐰼𐰰:𐰜𐰇𐰛(Kök Türk)(突厥语意为“蓝突厥”或“天突厥”)[2][3]。古汉语最初在汉代时(大约公元1-2世纪)以“铁勒”、“敕勒”称呼,“突厥”之名始见于《周书》卷二七《宇文测传》。在西方文籍中始见于东罗马人阿伽提亚斯(?-582)著作,作Kök Türk。现代西方文献中的Göktürk是 古突厥语Kök Türk的现代土耳其语形式。
'''Türk'''一词在 古突厥语和诸现代突厥语中意为“强大”或“力气”[4]。在《周书·异域传》中则将该词解释为:突厥“居金山(即阿尔泰山)之阳……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
突厥的起源并未有定论,大致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可能带有匈奴的血统。 《北史》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另一说出自平凉杂胡。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2018 年 5 月发表在 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基因研究检查了四名古突厥精锐士兵的遗体,这些士兵被埋在大约 公元 300 年和公元 700 年。[5]提取的Y染色体样本属于单倍群Q-M242(样本 DA86),[6] 单倍群R1(样本 DA89,[6] DA224)和单倍群O-M175 (样本 DA228 [7])。[8]提取的线粒体DNA样本属于单倍群C_(线粒体DNA) C4b1(样本DA86)、单倍群A_(线粒体DNA) A14(样本DA89)、单倍群H_(线粒体DNA) H2a(样本DA224)和单倍群A_(线粒体DNA) A15c(样本DA228)。[9]被检查的古突厥人被发现比之前的天山匈人有更多的东亚人种血统。还发现了欧洲血统的证据,表明与欧洲的持续接触。随后的中亚突厥国家显示出更高水平的东亚血统,这表明中亚的突厥化是由东亚人种血统的主要少数民族进行的。[10][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