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六和弦主要有三种含义:
- 增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即低音与上方的两音分别构成大三度和小六度的和弦,例如:E-G♯-C。
- 广义的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即意大利增六和弦、法国增三四和弦、瑞士倍增三四和弦、德国增五六和弦、德国倍增五六和弦、澳大利亚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等。这些和弦的共同特点是以音阶中的小下中音(即vi)为低音、并且含有音阶中的重属导音(即IV),这两个音共同构成了这些和弦的特色音程——增六度音程。
- 狭义的重属增六和弦——即意大利增六和弦。
广义的增六和弦(英语:Augmented Sixth Chord)是一个包含增六度音程的和弦,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1],在巴洛克时期进一步发展,并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形成明确的风格。[2]
和弦组成
增六和弦的首要组成要求是拥有一组增六度音程,不论是在大调或小调音阶里,均取采降第六级音(也就是♭)和升第四级音(也就是♯)。在标准和弦进行的理论,这两音所产生的不稳定性会自然推向最接近属音,形成一个纯八度。以此基础下,在增六度中间插入不同的音级时,便成为了增六和弦。[3]
标准和声功能
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增六和弦一直有着同样的和声功能:作为半音调整后的前属和弦(通常是ii、IV、vi7或其小调同名和弦的变形)导向属和弦。这一向属和弦的运动因为♭向和♯向的半音解决而被加强。这两个音本质上行使导音的功能。这一特征令许多分析家[来源请求]比较增六和弦与重属和弦(V of V)的和声导向,因为两个和弦中都出现了♯,V的导音。在大调中,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更加明显,因为除了♯还有♭也是半音变音,而在小调中只有♯一个变音。
形态
增六和弦有多种形态。每种的名称都是以一个欧洲国家命名的,但是理论家对其精确的起源意见不一,而且为了定义根音和将其纳入传统和声体系纠结了几个世纪。[3][4][5]
意大利增六和弦(It或It)是最简单的增六和弦,只运用三个音级,除原来的增六级外,中间再插入主音,形成♭——♯。在C大调或C小调上即为A♭—C—F♯。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即♭3DDⅦ6。
在进行四部和声时,主音会重复使用。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上面的主音会上移至上主音;而下面的主音则会向下移至导音,最终变成属和弦。
法国增六和弦(Fr或Fr)和意大利增六和弦类似,但增加了一个上主音:♭———♯,即C大调或C小调上的A♭—C—D—F♯。此和弦之所以名为“法国”是因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个全音音阶中,让人联想到法国19世纪的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音乐)。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即♭5DD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上主音不会移动;主音则会向下移至导音,最终变成属和弦。另一种形式为主音不会移动,而上主音则上升至中音,形式了I。
德国增六和弦(Gr或Ger)也和意大利和弦类似,但增加了一个降中音♭:♭——♭—♯,即C大调或C小调上的A♭—C—E♭—F♯。在德奥当导的古典主义音乐中常找到,例如贝多芬的音乐。德国增六和弦和其余两个增六和弦有所不同,因其组合中包含了♭——♭,均属小调音阶中的基本音,所以亦较常出现于以小调写成的乐曲。 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三音的重属导五六和弦,即♭3DDⅦ。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主音和降中音皆会向下移至导音及上主音,但如果以这样的和声进行,♭—♭ → —会产生平行五度,在和声学是被建议尽量避免的,因此,使用德国增六和弦时,会采取以下方式化解:
- 将♭变成或,使它变成为意大利增六和弦或法国增六和弦,但采用这个方法,亦间接令德国增六和弦丧失其独有性[6];
- 更常采用的方式是采用“部分延迟”的方法,先将增六度化解为纯八度,中间音级暂不作任何移动,这时♭——♭—♯会变为——♭—,即是i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以作缓冲;及后除低音外,其余三个音级均向下移,使其变成———,即是V7和弦来解决。
- 采用异名同音的记谱方式,将♭改写成♯,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与♯均采取上移,♭仍旧下移,至于则不作移动,结果♭——♯—♯会变为———,同样变为I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在听觉上其实没有分别,但在记谱法上则完全避免了平行五度的问题。将♭改写成♯的德国增六和弦,通常被称作瑞士增六和弦(Sw或Sw)。
- 事实上,这种由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属和弦而产生的平行五度,自古典时期就已经非常常见了,莫扎特用的尤为多,因此人们也将这个平行五度称为“莫扎特五度”。所以在古典和声写作中,虽然通常情况下平行五度是被禁止的,但是莫扎特五度是被特例允许的。
增六和弦还有一些有着古怪地名的名字的其他变形。例如—♭——♯(F—A♭—B—D♯或F—A♭—B♭—D♯)被人称为澳大利亚增六和弦(♭5DD⁶或♭7DDIII₂或♯3DVII)。[7]这些反常的变形一般都可以另做解释。
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和弦的不同名称
俗称 | 使用数字低音的俗称 | 功能简写 | 斯波索宾分析[8] | 里曼分析 | C大调中的和弦 | c小调中的和弦 |
---|---|---|---|---|---|---|
意大利增六和弦
(It) |
意大利增六和弦
(It) |
重属增六和弦
(DD增6)[8] |
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
(♭3DDⅦ6)[8] |
降五音为低音、无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
||
法国增六和弦
(Fr) |
法国增三四和弦
(Fr) |
重属增三四和弦
(DD增)[8] |
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5DD)[8] |
降五音为低音的重属七和弦
( |
||
瑞士增六和弦
(Sw) |
瑞士倍增三四和弦
(Sw) |
重属倍增三四和弦
(DD倍增)[8] |
升根音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1♭5DD)[8] |
降五音为低音、升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
没有[8] | |
德国增六和弦
(Gr) |
德国增五六和弦
(Ger) |
重属增五六和弦
(DD增)[8] |
降三音的重属减导五六和弦
(♭3DDⅦ°)[8] |
降五音为低音、降九音、无根音的重属九和弦
( |
||
非凡增六和弦(Exceptional Augmented sixth chord)
(EA)[9] |
非凡倍增五六和弦
(EA)[9] |
重属倍增五六和弦
(DD倍增)[8] |
降三音的重属半减导五六和弦
(♭3DDⅦø)[8] |
降五音为低音、无根音的重属九和弦
( |
没有[8] | |
奥地利增六和弦
(At) |
奥地利小增六和弦
(At) |
重属小增六和弦
(DD小增₆)[8] |
降三音的、原根音与重降根音共存的重属导六和弦
(♭♭1♮1♭3DDⅦ₆)[8] |
降五音为低音、原三音与重降三音共存的、无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
没有[8] | |
澳大利亚增六和弦
(Au) |
澳大利亚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Au),或澳大利亚增二和弦(Au) | 加六音的重属增四六和弦
(DD⁶增)[8] |
降五音加六音的重属四六和弦
(♭5DD⁶)[8] |
降五音为低音、加六音的重属三和弦
( |
增六和弦的“转位”
偶尔,增六和弦中的其他音会用作低音。由于理论家对于通常的位置是否是根音位置意见不一,“转位”一词这里或许并不精确,但有教科书中这样用。有时,“转位”增六和弦由于声部进行而形成。
法国哲学家和作曲家卢梭认为,这个和弦不能被转位(Dictionnaire de Musique)。17世纪升音做低音的位置一般只在德国出现。[10]
增六和弦的“根音”
Simon Sechter在《作曲原则》中将C调上的法国六和弦A♭—C—D—F♯解释为半音变音的七和弦的第二转位,因此根音应该是'D'。德国六和弦A♭—C—E♭—F♯则解释为同一根音上的变音九和弦,但该根音被省略。(在Sechter的理论中,减七和弦F♯—A—C—E♭也作同样解释,即在D上省略根音的九和弦,从而与增六和弦一致。)
增六度向外解决的倾向因此可以这样解释,A♭作为根音D上的减五度是不谐和降音,必须下行级进解决,而F♯由于是升半音而必须上行级进解决。
参见
参考来源
参考书籍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