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印欧语(英语:Proto-Indo-European, PIE)是后世语言学家根据现时印欧语系诸语的特色,透过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所倒推出来的假想语言。这种假想语言被认为是现时印欧语系诸语的共同祖先,使用这个语言的族群为原始印欧人。虽然原始印欧语没有得到直接证实,但其基本的发音和辞汇都通过比较法重构了出来。
据估测,原始印欧语应于约前4500年至前2500年间作为单种语言通行。[1]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根据坟冢假说,印欧语的发源地可能是东欧大草原。对原始印欧语的重构也开辟了研究印欧人文化、宗教的道路。[2]
标准惯例是将未证实的形式用星号标记岀来:*wódr̥(“水”,比较英语的 water)、*ḱwṓ(“狗”,比较英语的 hound)、*tréyes(“三”,阳性,比较今日英语没有词性的 three)等。现代印欧语的很多词都是从这些“原始词”经过有规律的语音变化发展而来(比如格林定律)。
所有的印欧语都是屈折语,不过很多现代印欧语(包括近代英语),都已经失去了大多数屈折变化。通过比较重建法,有很大可能后期的原始印欧语是屈折语(后缀比前缀多)。然而,经过词内重建和分析那些重建后看起来最古老词的各种形态,最近语言学者发现早期原始印欧语很有可能是词根屈折语,像原始闪米特语一样。另外早期原始印欧语很有可能是作通型配列混合动静型配列的语言,类似格鲁吉亚语一样的高加索语言。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高加索语系和印欧语系是最近的近亲,尤其是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使用的西北高加索语言。虽然列出一些事实证据,但这种假设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从17世纪至18世纪末,印欧语系的概念逐渐成型。最早提出这个假设的是荷兰人 Marcus Zuerius van Boxhorn. 当时的学者发现欧洲的语言虽然跟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有明显区别,却和印度的语言很相近。他们设想印度和欧洲的语言源于同一个的原始语。这种原始语随着年代的变迁,演变成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和现代的语言。很多人认为19世纪语言学最显赫的成绩是印欧语的重建。
19世纪初,德国的葆扑是第一个对印欧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针对几个主要语言的名词和动词形态进行比较,并且试图探测原始语的形态,但是他始终没有提出语音重建的标准。后来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学者,他们依次对印欧语的语音演变进行了精确的研究。
用比较法和内部重建只能重建出语言的一部分特征,主要是语音系统、词汇和构词法。最近也有人试图发现印欧语系古语言在句法和写诗技巧上的共同点,但是曾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因为重建形式只是一种假设,不能确定其实际的发音,必须在所有重建形式之前加个*符号,来和实际的语言形式区分开来。 例如,在原始印欧语中,“太阳”被重建成 *sắṷel- 或者 *sāṷol-、 *suṷél-、*sṷel-、*sūl-、等等。
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个原始形式演变成许多迥然不同的形式:
通用:
日耳曼语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