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蜡嘴鹀(Paroaria coronata),又名红冠腊嘴雀、红冠雀,是一种唐纳雀。牠们以往被分类在鹀科中,但却并非接近鹀科。牠们分布在北阿根廷、玻利维亚、南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牠们也分布在潘塔纳尔湿地南部,并入侵到夏威夷及波多黎各。牠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干旱丛林及已严重破坏的森林。
分类
1776年,英国插画家约翰·弗雷德里克·米勒在他的《动植物图志》(Icones animalium et plantarum)中加入了冠蜡嘴鹀的手绘彩图,并创造了双名法名称Loxia coronata。[2] 其模式产地后来被指定为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3] 冠蜡嘴鹀目前是六个归入于法国博物学家夏尔·吕西安·波拿巴1832年创建的腊嘴鹀属(Paroaria)中的一员。此物种为单型,即不分亚种。[4] 属名源自已灭绝的图皮语中对一种小型黄红灰鸟类“Tiéguacú paroára”Tiéguacú paroára的称呼。种小名coronata来自拉丁语,意为“冠冕”。[5]
描述
冠蜡嘴鹀属于中等体型鸟类,具有红色头部、红色胸围和短小的红冠羽,当牠兴奋时会竖起。腹部、胸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背部、翅膀和尾部呈灰色,翅膀覆羽为灰色,而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则为深灰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和胸围为暗棕橙色。[6]
此物种与其近亲红冕红蜡嘴雀(P. dominicana)极为相似,也与黄嘴蜡嘴鹀(P. capitata)相似,但后者喉部为黑色,背部颜色较深且喙为鲜黄色。[6]
分布与栖地
此物种主要分布于巴西的南里奥格兰德州、潘塔纳尔南部、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1][6] 此外,也被引入至夏威夷、波多黎各和智利。在巴西,牠已被引入至历史范围外的多个地点,如圣保罗的Tietê生态公园。[7]
其自然栖地为亚热带或热带干燥灌木丛,以及高度退化的过去森林,栖息高度可达海拔500米(1,600英尺)。[1] 冠蜡嘴鹀经常出现在靠近河流、沼泽和湖泊的地区。[6]
行为与生态
此物种主要以种子(如虎尾草、Eleusine tristachya、莠狗尾草及Spergula villosa)、水果(如Celtis tala、Grabowskia duplicata、Holmbergia tweedii、白桑和Sapium haematospermum)、昆虫和小型节肢动物为食,通常成对或小群在地面上寻找食物。[6] 平均寿命约为3.8年。[1]
图片集
-
完全竖起的冠羽 - 夏威夷茂宜岛
-
亚成鸟 - 夏威夷欧胡岛卡皮奥拉尼公园
-
特写
-
影片片段
保育状况
其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的物种,被限制出口及贸易。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