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同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释迦牟尼佛在耶稣约五百年之前诞生。而《希伯来圣经》在耶稣诞生前约1,500年前开始写,历经1,000多年写成。从孔雀王朝起,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中东以及中国传播。而基督教起源于犹太地区,从西元一世纪传往罗马帝国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到前325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印度河,希腊人其后更在该地区成立了多个印度-希腊王国,不单将希腊文化带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传播至中东、埃及和希腊。公元前722年与586年以色列王国与犹大王国分别被亚述与巴比伦帝国毁灭,开始了犹太人流亡期,并开始将旧约圣经影响巴比伦、波斯等东亚地区。有学者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教授伊莱恩·柏高丝,透过分析早期基督教的伪经和佛教经文,推测两者有关联。在诺斯底教派的多马福音中[1] ,柏高丝认为“有部分和佛教相似,这些早期的经文很可能受到当时已经发展成熟的佛教传统影响。”[2] 另外,艾伯特·约瑟·艾德蒙斯认为约翰福音里含有一些佛教与道教的概念。[3] 其它学者亦曾比较路加福音和方广大庄严经里关于耶稣诞生和佛诞相似的描述。[4]
伪经多马福音成书之时(公元200年),有不少佛教的传教者居住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2] 历史学家认为公元4世纪时,天主教的修道院开始在埃及建立,而当地的修道院的结构和同时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处。[4]
13世纪时,欧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宾及鲁不鲁乞在他们的旅行报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经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仪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门,和当时聂斯脱里派(即景教)极为相似。[5] 16世纪早期,天主教的传教士如圣方济·沙勿略亦曾提及东方的佛教。[5] 同时期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斯里兰卡禁制佛教,并没收了寺庙的财产,后来斯里兰卡的荷兰及英国统治者亦一样禁止佛教。[5] 但葡萄牙的历史学家地牙哥·康托发现原来天主教的圣约沙法就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并向罗马教廷报告。[6]
18世纪欧洲的大学开始对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对佛经的兴趣。[5] 19世纪开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纪初更开始有西方人在佛寺成为僧侣。[5] 在20世纪,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间展开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汤玛士·梅尔顿、韦恩·提士道、大卫·史坦度-拉斯特、修女凯伦·岩士唐[7]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禅师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寻找两个宗教的对话。[8] 他们都认为基督和佛陀的教诲并不一定冲突,而是可以互补和对照。[9][10][11] 世界文化历史学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认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触会是这个世纪重要的事情。[12]
释迦佛教在未接触基督耶稣以前
在耶稣诞生以前,佛教在印度、锡兰、中亚广泛流传。[13] 佛教的部分清规,如非暴力、慈悲和守戒律等佛教理念与中东耶稣传的教义和圣经有相近之处,如爱神、爱人,守十诫。最主要也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佛教的强调四谛、十二因缘、缘起性空,最终能涅槃解脱,与基督教的恩典、因信称义、惟一真神、罪与救赎不同等。
孔雀王朝和希腊的接触
前331年-前325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印度河,两地文化初次正面交锋。
据威尔·杜兰特在1930年代指出,孔雀王朝(约前321年-至约前187年)的阿育王曾遣僧侣到印度、斯里兰卡、叙利亚、埃及以至希腊传教,或许成为后来基督教的榜样。[14] 而据阿育王的史官记载,希腊其中一个君主菲拉度弗斯亦曾遣使至孔雀王朝[15]
释迦佛教的传播
孔雀王朝开始,佛经及佛寺已经传播至西北方的安息(亦称作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地区)。[16]
孔雀王朝灭亡后,希腊和印度人在印度北部巴克特里亚成立了多个印度-希腊王国,包括大夏国(前250年-前125年)。这些中亚国家成为东西文化的熔炉,发展出独特的希腊式佛教和希腊式佛教艺术。不单将希腊文化带至印度,也可能将佛教传播至中东、埃及和希腊。同一时期佛教亦开始透过丝绸之路传入汉朝的中国。
基督与佛教的关联
有学者认为早期的波斯先知曾接触过佛教信仰,并预言耶稣降生,如神学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称在公元前2世纪:
“ | 有希腊的哲学家、埃及的预言家、亚述、高卢、凯尔特、巴克特里亚、北非各地不同宗教的人。来自波斯的先知在预言以色列将会有救主基督耶稣降生。印度的修行者也不少,而他们当中可以分为两类:沙门和婆罗门。
|
” |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亦提到释迦牟尼:
“ | 印度的修行之中有相信释迦牟尼的,他们形容释迦牟尼为圣洁的尊者。
|
” |
——Stromata (Miscellanies), Book I, Chapter XV |
公元3至4世纪,犹太教徒如希普利图斯和伊比凡尼奥斯 提及斯古底亚奴斯曾在约公元前50年去过印度,并带回来“两正道”,其弟子德勒本图斯更自称为“佛”,在犹太地区广为人知。而他们的教义很可能是摩尼教的先驱。[17]
“ | 德勒本图斯继承了老师的财产和经文来到巴勒斯坦,改称自己为佛陀,在以色列广为人知,被谴责之后移居波斯。
|
” |
希普利图斯,一个在罗马的希腊语基督徒,在235年提到了印度的僧侣:
“ | 在印度人之中有婆罗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吃肉食...他们称神就是光,但不是看得见的光、太阳或火焰,不是听得见的声音,而是真理(gnosis)的显露,将自然的奥秘传授给智者。 | ” |
巴兰与约沙法
希腊有巴兰与约沙法(Barlaam and Josaphat)的传说,故事里约沙法本为王子,后来出家,随僧人巴兰修行。一般认为圣约沙法的传说其实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经过阿拉伯文及格鲁吉亚文翻译而来。这传说常被认为是7世纪大马士革的圣约翰所书,但最早的纪录出于11世纪格鲁吉亚僧侣阿索斯的尤锡米乌斯的叙述。而约沙法这个名字(格鲁吉亚语:Iodasaph,亚拉伯语:Yūdhasaf 或 Būdhasaf)和梵文中菩萨(Bodhisattva)的读音接近。
圣巴兰与约沙法日在东正教廷是8月26日,在罗马天主教廷是11月27日。在中世纪时这传说也被翻译成希伯莱文。佛陀的故事成为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传说之一。[19]
佛教对多马福音书影响的可能性
现时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佛教受基督教影响,一种认为基督教受佛教影响。前者认为大乘佛教形成的时候刚好是基督教福音成书的年代,故推论当时的佛经受福音影响。后者则以巴利文的原始佛教经文和早期基督教经文比较,认为佛教的学说在耶稣诞生之前四百多年已经广泛流传,因此可能佛教的教义和寓言被吸收到基督教的圣经经文之中。
伊莱恩·柏高丝在其著作诺斯底福音(1979年)以及信仰以外(2003年)指出多马福音及拿戈玛第经集的经文和佛经极相似。柏高丝认为假如把多马福音里的耶稣的名字换成释迦牟尼的话,经文的许多教诲几乎和佛经所说的一样。[20] 学者菲利普·珍琼士 [21] 及爱德华·公兹[22] 都持相似意见,认为印度人和诺斯底教派(又称多马基督徒)有接触。多马福音及拿戈玛第经集在1945年埃及被发现后,引起不少学者注意,因为多马福音比其它福音成书时间较晚,而和其它福音没有直接关联,可以视为历史参考。但大多数学者则认为诺斯底教派后来被其基督教视为异端,多马福音亦没有收录在新约之中,因为它和其它的四福音书内容和保罗书信神学观的多有冲突、且成书晚、故不被采信。
1816年佐治·史坦利·法伯在其著作偶像崇拜起源的历史证据(The Origin of Pagan Idolatry Ascertained from Historical Testimony)指出关于耶稣和释迦牟尼的描述极为相似,认为这可能不是偶然。[23]
比较宗教及东方研究学者马斯·梅勒在1883年在其著作印度:它告诉我们什么(India: What it Can Teach Us)指出“佛教和基督教有许多巧合地相似,是我们无法否认的。而佛教比基督教早至少四百多年存在。非常希望有人能够透过历史的证据证明佛教影响了早期基督教。我一生都在追寻这样的渠道,至今我仍没有找到。”
1897年,莱比锡大学的鲁道夫·舍伊道教授在著作“佛教传说与耶稣生平”(The Buddha Legend and the Life of Jesus)指出佛经与圣经有五十多处相似之处。在此之后,1918年耶鲁大学梵文及比较哲学教授爱德华·豪本勤甚至认为耶稣的生平、试练、神迹、寓言以至弟子都是来自佛教的传说。[24] 比较近期的研究有历史学家杰瑞·本德利 的著作“旧世界的文化交融”(1993年)[25]、意大利撒丁岛邓肯·麦德列(Duncan McDerret)的著作“圣经与佛教徒”(2001)、奕波星的著作“佛教总论:佛陀的构成、法句经与宗教哲学”(2004年)[26] 认为基督教受到佛教影响。
坎特伯利基督教大学宗教研究学者博哈特·舒瑞尔(Burkhard Scherer)的网页 Jesus is Buddha[27] 引用2007年佛教研究博士基斯·连特纳(Christian Lindtner)的研究比较了巴利文和梵文的佛经以及希腊文的圣经之间的相似性。有反对者认为相似的原因只是因为希腊文和梵文是同一语系的语言。
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宗教研究教授汤玛士·杜域特(Thomas Tweed)在1879年-1907年间,以及艾伯特·舒怀萨1906年的著作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即使佛教对基督教有间接的影响,但说耶稣出自佛教传说如同比较孔子与耶稣则是没有根据、也无从证实的无稽之谈。[28]
亚历山大城的神学家斐洛在公元前10年记载,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在埃及开始有一个特拉普提派,但在斐洛的时代已经不清楚特拉普提派的起源。据早期基督教历史学者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约275年—339年)记载,斐洛是天主教修道院的最早的推行者。[29]
语言学家撒查利亚斯·芬地(Zacharias P. Thundy)认为特拉普提(Therapeutae)其实是巴利文上座部佛教(Theravada)的希腊文翻译。特拉普提派的寺院禁欲苦行的修行方式和佛教很相似,所以芬地认为他们其实就是阿育王派往西方的佛教使节,而他们直接影响了早期天主教的构成。[30] 但除了名字和修行方法的相似性,暂时并无考古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艾尔玛·告鲁伯(Elmar R. Gruber)及宗教历史学家荷尔格·克尔斯顿(Holger Kersten)认为耶稣可能曾经像特拉普提派那样修行,因此学习了佛教教义。[31] 他们引用牛津的新约研究者巴纳特·史特拉特(Barnett Hillman Streeter)亦指耶稣的山上宝训和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32]
苦行主义或禁欲(Asceticism)是早期天主教和佛教相似之处,而犹太教与基督教是不主张禁欲或苦行的,根据犹太百科全书:
“ | 禁欲主义是源自一些认为人的欲望令生命痛苦,又或者人类有原罪的宗教。因此佛教和基督教都产生了禁欲修行的寺院制度。早期基督教(天主教)孟他努派及其它教派都认为禁食、禁止性欲及其它欲望是修行达致圣洁的方法。类似的想法在佛陀的教导中可以找得到。两个宗教都主张修道者应过着清贫和贞洁的独身生活,而透过禁食或守各种的戒律去减低控制肉体的欲望。
|
” |
耶稣在童年到成年讲道之间有许多年并没有任何记载,被人称为耶稣行成谜的岁月,有人甚至推测耶稣有机会到了印度或西藏。1887年一名俄罗斯的情报员尼古拉斯·诺多维奇曾去过印度北部拉达克的一个藏传佛教寺庙(Hemis Monastery),并声称在佛寺里看到关于圣伊萨事迹的手稿(Saint Issa,耶稣名字的阿拉伯译音)。他将之翻译为法文La vie inconnue de Jesus Christ并在1894年出版,该书随即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西班牙文及意大利文。
诺多维奇的说法受到质疑。德国的东方研究学者马克斯·缪勒和该佛寺通讯(1956年,指并无证据显示诺多维奇曾到过这间寺院,并向外界展示他得到佛寺主持的签名信否定。[34] 但亦有其它人,如印裔英国宗教学者(亦是一位喇嘛)阿希达南达于1887年亲身到访该寺庙,也声称自己看到同样的手稿,并将其经历及经文翻译为英文。[35]
然而,藏传佛教的起源为西元六世纪(唐朝文成公主时期),与耶稣在世时间(公元前4年-公元30年)差了六个世纪,此证据在时间历史上仍有矛盾。虽然这些说法众说纷纭,新纪元运动以此作为自己信仰的证据。[36]
佛教与部分基督教的相同与差异
据历史学者杰瑞·本德利称,即使未能确切证实两个宗教的关系,但是两教关于耶稣和佛陀出生、生平、教诲及死亡的形容都有相似之处。[37].但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于客房马槽,木匠家,随即又成为难民逃难到埃及。与释迦牟尼出生、早年生活不同。
佛教丛林制度和天主教修道制度有以下几点相似:
释迦牟尼和耶稣有以下几点类比:
- 诞生的传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从左侧进入身体,并有僧侣预言儿子将会是君王或伟大的佛陀(觉悟者),后来从右侧产下释迦牟尼。圣母玛利亚梦见天使[来源请求],预言儿子会是地上的君王,童贞怀孕,后产下基督。[39] 圣母抱着耶稣的雕像有如佛母抱着释迦牟尼的雕像。
- 棕榈向玛利亚弯曲[来源请求],正如无忧树向摩耶夫人弯曲一样。
- 关于耶稣初生时先知西面以及强光的描述几乎和释迦牟尼初生时一样。
- 犹大背叛耶稣,正如提婆达多背叛释迦牟尼。
- 耶稣和释迦牟尼都曾在水上行走。两人都曾行医治病人。[40][41]
- 耶稣收了十二门徒,死前门徒不认祂、背叛祂。释迦牟尼广收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常随游行。
- 耶稣死后第三日肉身复活,后升天。释迦牟尼于世寿八十圆寂。
文献残卷Archelaos of Carrha(前278年)亦提到释迦牟尼母亲童贞怀孕,然后产下释迦牟尼的传说。 [42]。
早期基督教并不使用十字架符号,但常用耶稣鱼和凯乐(Chi Rho)符号,为躲避罗马丁兵,恰与佛教的法轮形状相似。这个符号是一个圆形,中间含有希腊字母XP,代表基督(Χριστός)。亦有人[谁?]认为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创造,圆形代表太阳。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后,十字架才真正广泛使用作为基督教的符号,最初都是圆圈之中加上十字,到中世纪后来才逐渐纯以十字架出现。基督、圣母和各圣人的画像里头顶常有圆形的光环,这一点亦类似佛教的佛陀和菩萨的型像。
英国巴利文学者利斯·大卫斯相信特拉普提派和佛教相关:“看看西藏喇嘛剃头的僧侣、钟与念珠的运用、类似教宗和主教的多层等级、各种仪式和节日以及对贞洁的崇尚等等,和天主教是何等相似。”[43]
一般认为念珠是印度各宗教常用,后来透过伊斯兰教传到欧洲,但亦有人认为东方基督教一早已有用念珠祈祷,念珠有三十三颗,象征耶稣基督的岁数。现在天主教在念玫瑰经时亦有使用玫瑰念珠的习惯。[44]
合什行礼是印度各教常用的手势,既用以打招呼,也在祈祷时用。这是犹太教没有的,但在中世纪的艺术里却有天主教徒合什祈祷的画面。[45]
佛教学者查理斯·艾利奥特认为从天主教和佛教种种相似的礼仪习俗、独身生活、祷告念经和他们共用的符号如钟、念珠,很难相信两者是独立发展出来。[46]
早期基督教影响佛教的可能
有另一种看法是基督教影响佛教。有人认为孔雀王朝阿育王派佛教使者出使亚历山大城,未必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而是位于巴克特里亚高加索的亚历山大(今阿富汗地区),因为当地的印度-希腊王国正是大乘佛教开枝散叶的主要发源地。大乘佛教发展较晚,大约在前2世纪至7世纪左右,不少大乘佛教经典成书于前1世纪。故此亦有人认为有机会是基督教影响佛教。[47][48]然而反对者认为,基督教与犹太教是一神信仰与佛教有根本的差异,况且一世纪基督门徒传教路径是往西班牙、罗马方向,不是往印度方向。
各宗教观点的耶稣
由于佛经并没有提及耶稣,佛教徒对基督的看法不一。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曾说即使释迦牟尼也有前生,故认为耶稣也有前世,并且认为耶稣一生普渡他人,所以可以说是一位菩萨(觉悟的人)。他认为耶稣和释迦牟尼有很多共通点,从日常的修行方法以至经文里的寓言。[49]
14世纪日本的峨山韶硕禅师亦认为福音是得道的人写的。 [50]
根据希伯来人的信仰传统,被(其他人用油)膏立是一种特别宗教仪式,意思指被选立的人,例如:祭司、君王及先知是神所选定的。在某些场合下一些器具也被油膏抹,用以预备宗教仪式。受膏的重要性,是因为设立圣职(代表会众到神面前赎罪)的需要,而得以强调。例如:‘受膏的祭司要取些公牛的血带到会幕’(利未记)。在希伯来圣经之中,被称为“弥赛亚”的多人不是神,无神性含义。犹太教与基督教在弥赛亚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分歧)。
弥赛亚是旧约圣经中受膏者的意思,在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只有三种职分才可以被膏立,分别是王,先知和祭司。不论在旧约或新约,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一个人能够兼备这三个身份,正因为耶稣是王(马太福音2章2节),是先知(约翰福音6章14节),也是祭司(希伯来书9章11节),所以祂就是真正的受膏者,也就是希腊文中基督的意思。
在《新约圣经》中,基督是指等候已久而来临的救世主。圣灵如鸽子般降下,且有声音被施洗约翰听见,见证耶稣就是基督、就是旧约所有 神的子民素来所盼望的那位——弥赛亚。耶稣多次给他的门徒证明自己就是基督,并且在他受审时三次声称他就是基督。而在《新约》中祂从死里复活、并且永远不会再死,也见证了祂就是在《旧约》中所指的受膏者:弥赛亚(基督)。
基督一词用来指代耶稣的神性,他是神(上帝)的独生子,是在耶稣复活、升天后的称呼,在《使徒行传》中开始使用,此前耶稣的门徒都称他为夫子或拉比,即为老师的意思。
圣母与观音
汉学家马丁·柏尔玛则认为圣母玛利亚和观音相似,都是以慈祥的女性形象出现。佛教亦常常有观音抱着婴儿的塑像。[51]
在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如菲律宾,当地的华侨亦故意将观音和圣母玛利亚混淆。日本在锁国政策 (1633年开始)禁止天主教传播,当时亦有传教士将圣母玛利亚假装成观音(玛利亚观音),直至19世纪中叶日本再次开放宗教自由才停止。
基督教在亚洲的传播
基督宗教的聂斯脱留派是于公元六世纪由黎凡特地区的叙利亚传入中国,在当时称为景教。景教在北魏的时代传入,在唐初时建立了不少大秦寺,在武则天时代受到佛僧道士攻击。唐武宗会昌毁佛时,逾万间佛寺被毁,景教也遭波及,于元朝时又一度兴盛。明朝取代元朝后,景教衰微,十六世纪欧洲天主教传教士至中国后,景教徒更是锐减。景教现存西安的景教大秦寺外型和佛塔相似,景教的经文在翻译过程中亦套用了不少佛教术语,如《四福音》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称呼: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卢珈法王、马可是摩距辞法王、约翰唤成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上帝的称呼则取叙利亚文“Alaha”音译,叫作“皇父阿罗诃”,亦有按照道教规则,以“天尊”称之。天主教耶稣会在明朝传入中国,当时的翻译亦直接借用了一些道教和佛教用语,如上帝本来是指中国民间信仰的昊天上帝(同“天”、“帝”等词,后世道教中演变为玉皇大帝),“圣母”也常常是女神的称号,可以指佛母、瑶池金母、天后妈祖、临水夫人、碧霞元君等。至清末以降,以天主教和新教为主的基督宗教各宗派才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的发展。1949年中共建政后,包括基督宗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均遭到中国共产党大幅的打压。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基督宗教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与传播活动,自此基督徒数目增长显著。
在斯里兰卡,佛教在葡萄牙、荷兰及英国殖民力统治下受到基督教很大的影响。到了19世纪末,受到美国佛教徒亨利·斯太尔·奥尔科特的启发,以及在19世纪帕讷杜勒佛教僧人瞿那难陀和基督教牧师的辩论中,引发起民众的本土佛教复兴运动。
在韩国、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等地除了佛教与道教,亦有不少比例的基督信徒,而在一些佛教传统国家,如泰国和缅甸,基督信徒占很小的比例。
现代论战
20世纪中叶,佛教与基督教发生过长时间的论战,佛教方面有煮云法师、印顺法师、圣严法师等参与,基督教方面有杜而未神父、吴恩溥等参与。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