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刺史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交趾刺史部,东汉末年时改称交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龙编县(今越南河内市东),东汉末年迁往广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汉代州域范围大致是今日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省漳州市大部分地方,以及越南的北部、中部一带。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国 前206—前111 | ||||||||
西汉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邓让割据) 8-30 | ||||||||
东汉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据)191—226 | ||||||||
孙吴广州 226—280 | ||||||||
晋朝广州 280—420 | ||||||||
刘宋广州 420-479 | ||||||||
萧齐广州 479-502 | ||||||||
萧梁广州 502-557 | ||||||||
陈朝广州 557-589 | ||||||||
冼冯政权 589—689 | ||||||||
唐朝岭南道 689—907 | ||||||||
后梁岭南道 907—917 | ||||||||
南汉 917—971 | ||||||||
宋朝广南东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权1354–1368 | ||||||||
明朝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华民国广东省 1912–1949 • 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 1911–1912 • 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 1917–1921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1921–1922 •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1923–1925 • 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 1931–1936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 1949至今 |
名称由来
“交趾”一词出现始于汉代以后,意指“遂交南方,为子孙基址”(《太平御览》卷157引应劭《汉官仪》),大体指南岭以南的大片区域。汉武帝南平百越后,置交趾。劳干解释说:“汉代所以特设交趾朔方者,因胡越二者早已为汉大患,武帝用不少武力,始得夺此二地于胡越之手,自然对之特别注意,盖国之重镇也。”(顾颉刚《两汉州刺考》引劳干说)
二说是来自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西汉交趾刺史部
西汉时,领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儋耳郡9个郡。
新朝交州
东汉交趾刺史部
东汉时,领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7个郡,东汉末置高凉郡、宁浦郡等郡。
首长列表
- 邓勋(汉元帝、汉成帝时)
- 杨宣(汉成帝末年)
- 邓让(新末东汉初)
- 蒋某(东汉初或中叶)
- 樊演(137年、东汉顺帝永和二年)
- 张乔(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 周敞(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
- 夏方(144年、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 杨扶(汉顺帝、汉桓帝时)
- 侯辅(162年、东汉桓帝延熹五年)
- 葛祗(165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 张磐(165年—166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至九年)
- 周乘(汉桓帝、汉灵帝时)
- 祝恬
- 朱儁(178年—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至四年)
- 贾琮,于中平元年(184年),担任交阯刺史;后来迁任冀州刺史。[2]
- 李进(汉灵帝中平年间)
- 僮尹(汉灵帝前)
- 蹇兰(汉灵帝时)
- 丁宫(汉桓帝、汉灵帝时)
- 朱符(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3]
- 张津(201年、汉献帝建安六年)[3]
- 赖恭(刘表任命)[3]
- 綦毋闿(刘表任命)
- 步骘,于210年起,担任交州刺史[4]
- 吕岱,于220年起,担任交州刺史,代替步骘[4]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