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例外主义,又称中国例外论、中国特殊论、中国国情论,一种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型态,为例外主义的一种,其名称模仿自美国例外主义,但主体改为中国,成为国际政治与政治经济学上的术语。这个意识型态认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无论是历史、政治、经济或社会形态,中国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适用其他国家发展出的社会及经济规则、民主、自由主义与国际法等。中国例外论者认为,中国模式才是适合中国的道路。一般来说,当今国际上多数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中国例外主义主要也是用来描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状况。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政治及经济力量崛起,中国例外主义也随即向外扩展,国际社会也因此而出现中国威胁论。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6月7日) |
概说
中国例外主义在中国有长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华夷之辨,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为世界秩序的建立者与维护者,在中国之外的皆为蛮夷。文化传播方向,必须是由中国向外传播,改变其他的国家;以中国以外的文化及事物来改变中国,称“以夷变夏”,受到很大反对。在历史学上,发展出中国史观与正统史观。现代的中国例外主义,则起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反感。
中国与美国常被认为是具有例外主义思想的国家[1]。亨利·基辛格认为中国与美国相同,皆认为自身在世界上占据特殊位置,但是美国具有普世主义的信念,希望将自己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中国较为被动,希望其他国家主动来学习中国。他称此为“中国的独特性”。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美国例外主义与中国例外主义的最大的差异在于,美国想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但中国坚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2]。对于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的说法,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如《经济学人》曾举出几个例子,如中国自认为是世界华人的保护者,不管华人持哪一国护照;经常干预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的内政;此外,曾经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出兵至南苏丹。评论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说法及做法并不一致[3]。
对于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则有中国模式的说法出现,认为中国在政治上保守,非民主,但是在经济上开放,是中国经济成长的主因。耶鲁大学教授陈武志,曾出版《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认为由西方金融及经济学理论就可以分析中国经济,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与全球化才是造成中国经济成长的主因。
注释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