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是注音符号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包”的古字“勹”字,发音则取国音“包”字的声母。《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 ||||||
---|---|---|---|---|---|---|
声母 | ||||||
发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重唇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β/ | |
轻唇 | ㄈ /f/ |
ㄪ /v/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软腭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唇软腭 | ㆼ /kʷ/ |
ㆽ /kʷʰ/ |
||||
喉 | /ʔ/ |
ㄏ /h/ |
/ɦ/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ㆺ /ʑ/ |
翘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z/ | |
介母、高元音 | ||||||
部位 | 前 | 中 | 后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韵母 | ||||||
单韵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ㄝ | ㆤ | ㆥ | ㆾ | |||
复韵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鼻韵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ㄯ /n̩/ |
ㄢ /an/ |
/ɔn/ |
ㄣ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韵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其他 | ㄦ | |||||
声调 | ||||||
官话 | ˉ | ˊ | ˇ | ˋ | ˙ | |
客闽 | ˪ | ˫ |
“ㄅ”的发音为不送气清双唇塞音/p˭/,不过单讲“ㄅ”这个符号时通常会发为“ㄅㄜ”。
相关变体
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ㆠ”()作为“ㄅ”的浊音对应,写法为最末笔收个圆但不突出。台湾方音符号亦从之。“ㆠ”发音为浊双唇塞音/b/,可用于苏州话、厦门话、松江话、浦东话、粤语勾漏片和封开话、台湾话、中古汉语等有浊双唇塞音的汉语,在台罗拼音中对应的即为b。方音注音符号则改作“”形。
此外,台湾方音符号还有“ㆴ”(),为缩小版的“ㄅ”,写在韵母元音后,用于双唇入声/p̚/。在台湾方音符号里,其上多一点表示阳入,无点则为阴入。它在粤拼、台罗拼音对应为写在字末的p,如“立”的台语发音为/lip̚˦/,写为“ㄌㄧㆴ‧”〔li̍p〕。此音在闰音符号中写作“”,见ㄆ条目。方音注音符号则“”与“”皆有使用,视乎该地区的标注习惯。
闰音符号还有“”号,为“ㄅㄈ”的合音、不送气清唇齿塞擦音/pf/,用于西安话“朱”之声母。
另外,在马祖闽东 (福州) 话里,连读时会出现浊双唇擦音/β/。马祖闽东 (福州) 话注音符号定作“”号,见ㄪ条目。
现代用法
在官话青少年用语中,“ㄅ”也指“吧”、“不”、“掰”的谐音。例如“好ㄅ”等同于“好吧”,“ㄅ要”就是“不要”,“ㄅㄅ”即是“掰掰”。
编码与拼音
- 以下汉语拼音包含扩充版本闽南方言拼音方案。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