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梵語:मोक्ष,羅馬化:mokṣa,或 मुक्ति〔mukti〕、vimoksha、vimukti),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學與哲學概念,指生命個體能夠脫離世間生死輪迴及其帶來的各種苦,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認為達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脫。佛教則認為依靠修行轉生到天界並不能完全從輪迴中解脫,必須依照四聖諦、十二因緣、三無漏學來修行,達到阿羅漢聖果或正等正覺佛陀的兩種涅槃方可脫離輪迴。具體的方做法有許多種,如印度教講禪定、瑜伽、誦咒語等,佛教講誦陀羅尼咒、念佛、禪定等,依各教派傳承而定。
詞源
解脫的梵語有多個,其中的詞根muk-、mok-,皆來自同一語根muc,義即「解開」、「放開」。
印度教
印度教的解脫理論主要是「與梵合一」,回到「梵我」境界,或「與神(自在者)合一」。
有三個道路可以達到解脫:
耆那教
耆那教說七諦——命、非命、漏入、系縛、制御、寂靜和解脫,認為要想解脫必須通過持五戒(不殺、誑、盜、淫、蓄財)、修三寶(正智、正信、正行)的方式制御,一般主張修苦行,以此消除宿業,不生新業,即可達到寂靜境界,最終解脫。
佛教
佛教講中道,不落二邊,即不落入兩個極端,破除簡單二元論。如既不主張修苦行,也不主張隨順欲樂;既反對斷滅,也反對常有。以中道修行,依照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無漏學的道路,通過禪定、念佛等法門,逐漸清除業,斷除執着和煩惱,從較粗的煩惱——五下分結(疑結、邊見結、戒禁取見結、欲貪結、嗔恚結)開始斷,終至斷除最粗的煩惱——五上分結(掉舉結、色界貪結、無色界貪結、我慢結、無明結),永遠斷除一切粗細的煩惱[4],達到涅槃的境界、解脫三界生死、六道輪迴之苦。
涅槃有兩種,阿羅漢的涅槃,是斷除了我執、未斷法執的果位。而入正等正覺的究竟涅槃,即成佛果位,已經斷除法我二執。
這在判教稱爲「漸教」,是漸次成就的教法,佛教也對部分利根者講「頓教」、「圓教」,即通過明心見性,即生成佛,此一生便可以脫離輪迴。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