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敏站

伦敦地铁车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敏站map

西敏站(英語:Westminster tube station)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倫敦地鐵環線區域線銀禧線交會的地鐵站。本站設在橋街(Bridge Street)及維多利亞堤道的路口、泰晤士河西岸,與英國國會附樓——保得利大廈共構,附近有西敏宮(國會廳舍)、西敏寺國會廣場西敏橋倫敦眼白廳等景點,離唐寧街財政部外交部西敏千禧碼頭英語Westminster Millennium Pier最高法院戰爭紀念碑韓戰紀念碑亦不遠。

Quick Facts 西敏站Westminster, 位置 ...
西敏站
Westminster
倫敦地鐵
Thumb
西敏站地道入口,對街為英國國會
位置西敏市
 英國倫敦西敏
地理座標51.501°N 0.125°W / 51.501; -0.125WGS84
營運者 倫敦地鐵
車站構造
轉乘方式  環線
  區域線
  銀禧綫
無障礙車站無障礙設施
月台4
重要事件
1868開業
1872外環線通至本站
1872中環線通至本站
1900中環線服務結束
1908外環線服務結束
1949環線服務開始
1999銀禧線月台啟用
服務
收費區1英語List of stations in London fare zone 1
車站列表
Thumb
西敏站
西敏站
 西敏站在倫敦市中心的位置
位置
Thumb
Close

本站分為兩個部分,即區域線、環線共用的淺層月台(sub-surface platforms)和銀禧線使用的深層月台(deep level platforms)。淺層月台於1868年完工,為大都會區域鐵路英語Metropolitan District Railway在內環線(Inner Circle,環線前身)上最早開業的車站之一,並且曾經有多種營運模式的列車停靠;深層站體則於1999年啟用,為銀禧線綠園站史特拉福站延伸段英語Jubilee line extension的其中一站。在深層站體施工期間,淺層站體也連帶進行了全面改建,以與銀禧線月台和保得利大廈共構。整修完畢之後的西敏站,車站設計以樸實和簡潔為主,塑造出具有前衛感的站內景觀[1],也獲得了英國數個建築類獎項。

歷史

淺層站體

Thumb
托西爾街
Thumb
國會廣場
1866年時的西敏站工地

本站是蒸氣火車客運業者——大都會區域鐵路(MDR、區鐵;今區域線)於1868年12月24日開幕的車站,最初的站名為「西敏橋站」(Westminster Bridge),所屬路線則是該公司一條起自南肯辛頓站的鐵道。由於通車初期的西敏橋站為該線一期路段[2]的東端終點,因此在站體東緣設有一道水泥牆,以及緩衝用枕木[3]

Thumb
英國地形測量局繪製於1878年的西敏站週邊地圖,圖中可見地鐵隧道

由本站往西的行車隧道則是以明挖回填法建成,朝西南方對角穿越國會廣場後,沿大聖所路(Broad Sanctuary)、托西爾街(Tothill Street)的下方鋪設,前往聖占士公園。由於大聖所路底下的隧道靠近西敏寺和聖瑪格麗特教堂,地質又不穩固,因此在挖掘時必須謹慎作業,以免破壞教堂的結構體[4]

通車之後的西敏橋站擁有兩座側式月台,邊緣為了配合軌道線型而蓋成弧狀[5]。第一代車站的地面建築只是臨時性結構,位於月台正上方的街區,而且地下乘客候車區僅由雨棚遮擋,而不像區鐵的其他站一樣設有玻璃屋頂。出站的通道可前往橋街,還有另一條地道橫越馬路下方[3]、通至國會,於1868年開工、1870年投入使用。前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於1898年逝世時,其遺體曾由護送隊運過這條地道[5]

營運模式的更迭

1870年5月30日,區鐵從西敏往東通到黑衣修士站,使得西敏橋站不再是東端終點站[2]。在當時,雖然本站隸屬於區鐵,但經過此處的「內環線」實為一條聯營鐵路。在該線上營運的另一家業者——大都會鐵路(MR、都鐵;今大都會線)儘管與區鐵是競爭關係,不過兩者的路線於南肯辛頓站銜接,列車也可以與對方的軌道直通運行,因此西敏橋站內有區鐵、都鐵兩家公司的車可以搭乘。1872年2月1日,區鐵另自倫敦西邊的伯爵宮站增設一條線,以連接北邊的西倫敦延伸線WLEJR,今西倫敦線[2],此兩路段構成的「外環線英語Outer Circle (London)」亦沿着區鐵主線隧道開通至西敏橋站、和當時的區鐵東端終點——市長官邸站,其營運業者則是北倫敦鐵路英語North London RailwayNLR[6]

自1872年8月1日開始營運的「中環線英語Middle Circle」亦行經本站[6],路線上行走的車輛除了大都會區鐵外,還包括了咸默史密夫及城市鐵路H&CR)的列車[6]。1907年,西敏橋站正式更名為西敏站,以避免與必嘉老線的西敏橋路站(Westminster Bridge Road,今琳寶北站)混淆[2]。1908年12月31日起,外環線列車不再行經區鐵的軌道和西敏站[7]

改造

Thumb
因應銀禧線施工而進行翻新的淺層站體東行月台(圖左)和西行月台(右),軌道上方可見到保得利大廈工地。攝於1996年。
Thumb
1990年代改建的西敏站出口,與保得利大廈共構。攝於2009年。
Thumb
翻新完後的淺層站體西行月台(圖左)和東行月台(右), 圖中可見到後者通往深層月台的扶梯口。攝於2008年。

西敏站的入口在1890年代中期以後,整併為一棟更大的車站建築[8]。建築師查爾斯·霍登英語Charles Holden在1922年為本站設計橋街一側的新入口和穹頂,1924年時又設計了東側的維多利亞堤道入口,外部是樸素的水泥抹灰英語Cement render牆面[9],這兩個入口在霍登替倫敦地下電鐵公司英語Underground Electric Railways Company of London操刀的諸多車站設計案中,是最早的一批作品[9]。月台層後來也在霍登的安排下,大量使用綠、藍、黑、白等色的磁磚裝潢翻新。這樣的設計還沿用到倫敦地鐵的許多車站中,例如本站隔壁的聖占士公園站仍可見到霍登的磁磚圖案。1949年,經過西敏站的內環線更名為環線,並且在地鐵圖上標示為獨立路線[2]

1962年後期至1964年初之間,西敏站的月台末端實施拓建,以便於八節編組的列車停靠。因此車站北側、倫敦警察廳本部舊址(今諾曼·肖大樓)下方的隧道也謹慎地進行了擴大工程[10]。1980年代時,本站唯一的售票大堂和狹窄的通道漸漸無法應付劇增的旅客人次[5]。1990年代,全站為了配合銀禧線延伸段的進場,而得在維持營運的情況下進行全面翻修。由於2期國會新樓工程(NPB2;即保得利大廈)預定與西敏站的擴建工程共構,但英國下議院要求新樓的地面層必須與外面的街道高度一致,才能設置大門口,而這樣會導致地鐵站體與大廈之間的淨空高度嚴重縮減。因此在銀禧線施工期間,環線/區域線月台區有長達130米(430英尺)的部分下挪了30厘米(12英寸)[11],騰出保得利大廈需要的空間[12]

深層站體

當銀禧線的一期路段在1970年代進行規劃時,二期路段的預定路線並未經過西敏站,而是延伸到本站北邊的查令閣站,再往東通至倫敦城胡列治泰晤士米德[13]。後來為了替發展中的倫敦碼頭區和倫敦東南部提供交通建設,才將路線改為由西敏站穿過泰晤士河,再向東串連起滑鐵盧站倫敦橋站和碼頭區[14]

路線敲定之後,西敏站周邊的建築為了配合銀禧線延伸段工程而予以拆毀,使用中的舊站體亦進行全面改建。下議院的特別委員會也根據開會討論的結果,決定讓銀禧線的西敏站工程、與車站上方的國會新樓工程合併執行。西敏站的新站體因此直接設到維多利亞堤道、橋街交叉口西北側的淺層車站(同時也是大廈預定地)下方[11]。地鐵站和大廈均由霍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英語Hopkins Architects設計[15][16]

初期構思

Thumb
深層站體內的銀禧線東行月台,圖中視野朝向東端。

在西敏站的初期設計方案、可行性研究和1989年的國會法案中,預定要將售票大堂的數量增為兩座。除了橋街、維多利亞堤道路口旁的舊大堂外,還計劃在國會廣場下增設第二座大堂,然後以地下道通往周邊各出口和現有站體。銀禧線的兩座月台則蓋成分離式島式月台,中間設置穿堂與新大堂連接。但在1990年時,英國政府宣佈了國會附樓的興建,並將西敏站上方街區指定為建築基地。地鐵設計團隊審視了國會提出的方案後,認為在國會廣場下興建售票大堂的計劃,可能會因為環境衝擊等因素,招致委員會反對[5],而各利益相關方也都不接受這樣的選址。在經過了一番爭議之後,才決定將銀禧線的大堂與環線/區域線大堂合而為一[17]

除此之外,銀禧線的走線也增添了興建上的難度,兩條隧道要穿越的不僅是施工期間必須照常運作的環線/區域線站體,還有大笨鐘、西敏宮等歷史性建築雲集的大喬治街(Great George Street)和橋街[18]。本站亦鄰近一些重要的公共管線,包括一條管徑8英尺(2.4米)、服務著倫敦20%人口,且從1870年左右就已存在的磚造下水道,另外還有一條直徑30英寸(76厘米)的高壓自來水管,供水範圍同樣涵蓋了倫敦一大塊區域。整個工區的腹地因此顯得更加侷促狹小[17]

施工團隊為了解決種種難題,將香港地鐵(今港鐵)在興建港島線諸站時常用的標準工法引入了西敏站,於施工地點朝下開挖一個稱作「車站箱體英語station box」的深度空間,內部設置車站大堂、升降機扶手電梯通道,同時讓兩條潛盾隧道從箱體外部經過、並內建月台。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加快建造進度、降低對周邊街坊的干擾,又能讓隧道鑽過車站、國會大廈及西敏橋之間的空隙,而避免挖開路面[19]

興建情形

Thumb
西敏站深層站體內的扶手電梯、垂直樑柱和水平鋼骨。

《1992年倫敦地鐵法令》(London Underground Act 1992)和《1993年倫敦地鐵(銀禧線)法令》(London Underground (Jubilee) Act 1993)頒佈之後,銀禧線的延伸工程獲得了國會方面的批准。1993年10月時,西敏站、綠園站及滑鐵盧站之間的銀禧線延伸段工程正式開工[20]

銀禧線的深層站體工程中,最大的部分是一座位在淺層站體下面、深達地底39米(128英尺)處、長寬各約74米(243英尺)和28米(92英尺)的大規模箱狀空穴,以容納通往銀禧線月台的扶手電梯。這個浩大的地洞是個接近10層樓的結構體[21][17],也是倫敦市中心有史以來最深的挖掘工程和地下洞室,其外牆由混凝土連續壁構成。連續壁本身的高度約60米(200英尺),底端深達地下68米(223英尺)處,壁體及牆下段的底板結構體先於1994年12月施建完成之後,才從連續壁內部展開「由上而下」的挖掘作業。這部份的工程於1995年9月開始、於1997年9月宣告完成[22]

箱型站體開挖期間,工程隊將高載重力的基樁打穿倫敦黏土層英語London Clay、深入更下方的胡列治和雷丁層(Woolwich-and-Reading Beds),地質鑽探的深度則達到了地下70米(230英尺)至80米(260英尺)處[21]。而在結構體內部,為了使完工後的空間在視覺上更顯寬敞、並改善空氣流通,設計團隊摒除了原先的港式方案中所具備的間壁和隔板,把站體的上下樓層打通,在中央樹立數根垂直樑柱,並將水平的大型鋼骨架設在兩端的內牆之間。扶手電梯則穿插在其中通過[19]

車站箱體南側則是行經橋街下方、兩條內徑7.4米(24英尺)的管狀潛盾隧道[22],銀禧線月台/路軌即內建於這兩條隧道之中,上下排成側式疊式月台的格局,以免與大笨鐘過近[17]。底層的西行月台建在地下30米(98英尺)處,1995年3月開工,1996年2月成形;上層的東行月台建在地下21米(69英尺)處,1995年10月開工,1996年11月成形[22][21]

由於第二座售票大堂的構想在西敏站施工時就已經遭到揚棄,重點也因此轉移到現有大堂(橋街北側)的補強之上。通往該大堂的地下道經過了翻新和整修,以改善進出站乘客的步行環境。而原本穿越橋街下方、往南直通國會大廈的通道則在翻修之後,改劃為國會議員及公務員專用通道,用於聯絡下院議場和保得利大廈[19]。地面通風井則設於西敏站兩端,一處位於車站東方的維多利亞堤道邊,另一處設於車站南方、大笨鐘西側的新宮場英語New Palace Yard內,兩座通風井均與下方的地鐵隧道連通[21]

周邊防護措施

Thumb
鄰近西敏站的大笨鐘。由於銀禧線站體週邊分佈有許多此類的歷史性建築物,因此在施工期間動用了數項防護措施。

開挖工程的深度和兩條隧道的位置,不但對距離車站連續壁邊緣僅有34米(112英尺)的大笨鐘增添了潛在的威脅因子,在隧道過河時也會對西敏橋的橋躉造成影響[19]。與此同時,相關分析還顯示大笨鐘鐘塔在地鐵車站和隧道挖掘時,可能會朝向站區傾斜,連帶損及隔壁的國會廳舍。較詳細的後續研究則指出了更嚴重的情形,即地鐵開挖所伴隨的效應不僅有機會加劇位移規模,甚至導致長期性的下陷[23]

為了保護大笨鐘的建體、控制沉降尺度,地鐵興建單位採用了馬歇管灌漿工法(Tube-A-Manchette[23],將數根50米(160英尺)長的鋼管水平安裝到厚度3米(9.8英尺)、底面積15平方米(160平方英尺)的塔樓地基下方,及銀禧線上層隧道的上方[24]。接着,利用灌漿管控系統將水泥注入地底,對大笨鐘所在位置偵測出的沉陷予以扼制,並進行建物扶正。1996年1月至1997年9月間,與車站箱體、隧道挖鑿同時進行的灌漿共有22次。這樣的措施,將大笨鐘的位移限制到可接受的最大值——35毫米(1.4英寸)以內。若是沒有這種灌漿程序,位移尺度至少會達到120毫米(4.7英寸),足以讓鐘樓和國會大廈的結構產生龜裂[12]

通車

銀禧線的列車於1999年11月20日起開始行經西敏站,但暫時採取過站不停的模式,新月台直到該年12月22日時才投入營運[2],並如延伸段上的其他車站一樣,設有月台幕門以防止空調流失及人員落軌。其餘站區改造完成後,讓全站的整體風格樸素從簡,混凝土製大型桁梁、圓柱、不鏽鋼扶手電梯樓梯縱橫交錯,進出站和站內轉乘的動線也實施了分流[25][15][註 1]

西敏站的設計贏得了許多獎項,包括在2000年及2002年時兩度獲得的市民信賴獎英語Civic Trust Awards皇家美術委員會英語Royal Fine Art Commission的2000年度千禧建築獎,與皇家建築師協會的2001年建築獎[27]。此外,西敏站與保得利大廈曾在2001年時,聯名入圍了久負盛名的皇家建築師協會獎項——士他令獎的初選名單[28]

車站樓層

西敏站各樓層均於保得利大廈正下方興建,大堂位於最靠近街道的樓層,緊鄰下方的兩座淺層站體側式月台[29],西、東雙向月台分別編為1號月台和2號月台[30]。淺層站體之下為扶手電梯等設施所在的深層站體,兩座側式疊式月台則設在旁邊,當中東、西向月台分別位於上層和下層[29],前者編成3號月台,後者則為4號月台[31]。以下為西敏站的車站樓層佈局[29][21]

大堂 穿堂層 地面出入口、自動售票機驗票閘門
淺層
月台
倫敦地鐵標誌側式月台(東行),左側開門
2號月台   區域線

上敏斯特方向堤岸站
  環線利物浦街車站漢默史密斯方向(堤岸站)

1號月台   區域線

列治文伊靈大道溫布頓方向聖占士公園站
  環線維多利亞車站埃奇韋爾路方向(聖占士公園站)

倫敦地鐵標誌側式月台(西行),左側開門
中間層 連通道 扶手電梯升降機樓梯
深層
月台
倫敦地鐵標誌側式月台(上層;東行),左側開門
3號月台   銀禧綫史特拉福站方向滑鐵盧站
深層
月台
倫敦地鐵標誌側式月台(下層;西行),右側開門
4號月台   銀禧綫史丹摩方向綠園站

服務狀況

本站是倫敦第1收費區英語List of stations in London fare zone 1所屬車站。列車班距會依時段而有所不同,但平均而言,區域線東行方向在早晨5時25分-深夜0時38分之間、西行方向在上午5時49分-深夜0時37分之間,約每2至6分鐘一班車;環線列車穿插在區域線列車其間,外環(順時針)方向在早晨5時49分-深夜0時24分之間、內環(逆時針)方向在上午5時36分-深夜0時19分之間,約每8到12分鐘一班車。在銀禧線上,早晨5時28分-深夜0時48分之間的東行列車、和早晨5時38分-深夜0時31分之間的西行列車,約每2至5分鐘一班[32]

倫敦巴士3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311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1112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1224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2453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5387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8788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88148路英語List of bus routes in London159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159211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211453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453和夜班巴士N2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2N3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3N11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11N44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44N52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52N87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87N109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109N136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136N155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155N381路英語London Buses route N381均停靠西敏站外面的站牌[33][34]

註釋和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