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北極熊或北極灰熊(學名:Ursus maritimus × Ursus arctos)是灰熊跟北極熊的雜交後代,這不多見的現象在野外或人為環境中均有出現,而且這類雜交種的後代均具備完整的生殖能力,顯示北極熊與棕熊之間的生殖隔離並不完整,兩者的關係比人類之前所認為的還要緊密,因此一些分類學家認為北極熊可以被視作棕熊的亞種。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12月19日) |
發現
2006年4月,一名美國獵人於加拿大西北地區班克斯島上射殺了一隻貌似北極熊的熊。但有官員後來發現這隻熊雖有平板的輪廓,白色皮毛等北極熊的特徵,但眼部周圍、背上和四肢也有數處是灰熊的棕色,它所擁有的長爪與拱背更被視為灰熊的特徵。[1][2]
DNA鑑定
雖然過去已經知道這雜交種是有可能存在的,而其他種類的熊屬雜交種亦曾經有報告過,但這次的發現還是野外的第一次[3]。之前雖然在動物園中也有過這種雜交種,但並不被認為是在野外會存在的生物。 之前雖有人在野外拍到過雜交熊的照片,但經由此次DNA測試證實,才有動物學家提出野生熊類也會雜交的假說。灰熊與北極熊雖然在基因上很接近,也有共同的地盤,但卻有互相迴避的傾向。灰熊傾向在陸地上生活、繁殖。北極熊卻是在水中與冰上生活與繁殖。有人提出假說,由於地球暖化冰層變薄,北極熊無法在原居地生存,於是進入內陸,雜交熊出現的頻率因而增高。就如同1864年發現的白色巨熊麥克法蘭熊標本所示,灰熊與北極熊的雜交種現在也不時有所發現。
命名
由於2006年的發現,媒體開始為這種熊取名字,包括「Pizzly」、「Grolar Bear」和「Polizzly」等[1][4],皆為取自灰熊(Grizzly)與北極熊(Polar Bear)之義的新造語,但迄今並無共識。
加拿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局提案,以伊努克提圖特語的北極熊(Nanuk)與灰熊(Aklak)造成的新字Nanulak稱呼這種熊。由於對雜交種的取名習慣是將父方名字放在前面,若是雄北極熊與雌灰熊所生的稱作Pizzly,雄灰熊與雌北極熊所生則稱為Grolar。
1864年的麥克法蘭熊標本在收藏庫保管了一段很長時間後,1918年由克林頓·哈特·梅里厄姆認定為新種,正式賦與學名Vetularctos inopinatus。但若DNA的解析證實牠是灰熊與北極熊雜交種的話,根據國際動物命名規則,對雜交種賦與的學名無效,這個標本的Vetularctos屬,及學名Vetularctos inopinatus或Ursus inopinatus將全部成為無效名稱。
參看
參考資料
相關鏈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