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線(構造線)是指大斷層線。地質學術語之一[1]

日本的構造線

Thumb
紅色的部份是中央構造線
青色的部份是糸魚川靜岡構造線和柏崎千葉構造線

日本列島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四個板塊的交界處[2]。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相互碰撞[3],使得日本列島逐漸從海中突起。就地質學來看,日本列島十分年輕[4]中央構造線[5]糸魚川靜岡構造線[6]是橫貫及縱貫日本的兩大斷層。糸魚川靜岡構造線以東一帶是日本最大的地塹中央地塹帶。在地質學上,中央地塹帶的西側是西南日本,東側是東北日本[7]:25。中央地塹帶西側附近的地層表面覆蓋有歷史較短的火山噴出物,其下方則是誕生於中生代古生代的地層,距今約有5億5,000萬年至6,500萬年的歷史。而中央地塹帶一帶的妙高連峰則誕生自2,500萬年前,多為堆積物及火山噴出物構成。顯示在中央地塹帶曾發生過巨大的地殼變化。西南日本以中央構造線為界,分為內帶和外帶[7]:28。中央構造線北側的是高溫型的領家變成帶,地質以片麻岩花崗岩為主,而南側是高壓型的三波川變成帶,以結晶片岩為主[8]。兩條構造線迄今都仍在活動,也是日本國內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區。

中央構造線

中央構造線是日本最大的斷層系。也可以叫MTL(Median Tectonic Line)。長野縣下伊那郡大鹿村有中央構造線博物館。歷史上,該斷層帶曾多次發生大地震。由關東延伸到九州、分割西南日本的大斷層系。中央構造線的北邊叫做西南日本內帯、南邊叫做西南日本外帯,作爲區別。1885年由Edmunt Naumann命名。一部分是活斷層。被認為是要注意的斷層之一。

糸魚川靜岡構造線

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是位於日本本州的大斷層線,從親不知新潟縣糸魚川市)通過諏訪湖安倍川靜岡縣靜岡市)。1918年,由東北帝國大學(現東北大學)的地質學及古生物學者矢部長克命名。經常和中央地溝帶混同,但是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是「中央地溝帶的西緣」,非「中央地溝帶」。中央地溝帶是糸靜線往東的廣大地溝帶,是「面」而非「線」。

柏崎千葉構造線

柏崎千葉構造線日語柏崎千葉構造線是指新潟縣柏崎市其至千葉縣的構造線。

臺灣的構造線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的聚合邊界,為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構造區,根據GPS觀測資料,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8.2公分的移動速度向西北移動[9]。菲律賓海板塊的隱沒方向在臺灣改變,在臺灣南方,歐亞板塊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馬尼拉海溝及其東側的呂宋火山島弧,到了臺灣北方,菲律賓海板塊則是朝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及其北側的琉球火山島弧沖繩海槽[10]

匹亞南構造線

匹亞南構造線臺灣地質上的一條構造線,位於中央山脈雪山山脈之間,為劃分臺灣島東半部西半部[11]。北起於宜蘭縣牛鬥,沿蘭陽溪通過思源埡口,經臺中市梨山,直抵南投縣霧社,最終往南逐漸模糊,直到玉山東北方一帶[11]。根據地理學家王鑫調查發現,匹亞南構造線往南是順着郡大溪,並越過八通關鞍部,直下荖濃溪谷,便順着荖濃溪南至高雄市六龜,與另一條來自北方之屈尺斷層會合,最終與潮州斷層連成一線,形成在臺灣地質構造上一條劃分東西部的明顯分界線[12][1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