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天文物體類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星協是一種與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比較,組織都非常鬆散的恆星集團。與其他種類星團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大小(大約200到300光年)。
星協通常包含10至100顆或更多的恆星,這些恆星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它們之間的引力束縛已經解除,只是仍在太空中一起運動。星協的成員通常還需要用化學成分來鑑定:光譜型大致相同、物理性質相近的恆星組成,是具有物理聯繫的恆星,具有很高光度的年輕恆星(數千萬年)組成結構很鬆散的恆星集團。
星協的概念由亞美尼亞(當時屬於蘇聯)天文學家維克托·安巴楚勉於1947年提出[1][2][3]。常規的星協名稱是使用它們所在的星座(或星座們) 的名稱、類型,有時還會使用數字來識別。
維克托·安巴楚勉首先根據恆星的性質將星協分為兩種:OB星協和T星協[2]。第三種,R星協,是後來由西德尼·范登貝赫提出,認為它與反射星雲有關[4]。
OB、T、和R星協常形成年輕恆星群的連續集團,但現在還不清楚它們是演化的序列,還是代表其它因素的作用[5]。有些星協還同時顯示OB和T的性質,因此在分類上常造成困擾而不明確。
稱為OB星協的年輕星協,將包含10〜100顆類型為O型或B型的巨大恆星。它們被認為是在巨分子雲內同一個小區域內形成的,而一旦周圍的塵埃和氣體被吹走,剩下的這些恆星就會變得鬆散並開始漂移[6]。人們相信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都是在OB星協內形成的[6]。
O型恆星是短命的,根據恆星的質量,大約在100萬到1,500萬年後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終結。因此,OB星協一般只有幾百萬年甚至更少的年齡。O-B型的恆星會在1,000萬年內燃燒掉所有的燃料(與現在已經50億年的太陽年齡比較)。
依巴谷衛星提供的量測結果定位了太陽周圍650秒差距範圍內的12個OB星協[7]。最接近的是天蠍-半人馬星協,與太陽的距離只有400光年[8]。
年輕的星協可能包含一些金牛T星,這是新誕生仍處於要進入主序帶階段的恆星。這些擁有少量金牛T星的集團被稱為T星協。最接近的例子是金牛-御夫星協(Tau-Aur T association),與太陽的距離是140秒差距[10]。其它T星協的例子包括南冕座R星協、豺狼座星協、鹿豹座星協和船帆座星協。T星協通常出現在形成它們的分子雲附近,有些,但不是所有的,會包含O-B型的恆星。
總結這些移動星群的特徵:它們具有相同的年齡和起源、相同的化學成分,它們在速度向量上有相同的振幅和方向。
照亮反射星雲的恆星集團稱為R星協,它的名稱是維克托·安巴楚勉在發現這些星雲中的恆星分佈不均勻後提出的名稱[4]。這些年輕的恆星群所包含的主序星,其質量不足以驅散形成它們的星際雲[5]。這使得天文學家可以研究周圍暗星雲的性質。因為R星協比OB星協更豐富,可以用它們來追蹤星系旋臂的結構[11]。距離太陽830 ± 50秒差距的麒麟座R2是R星協的一個例子[5]。
大熊座移動星群是星協的一個例子(除了天樞和瑤光,所有在大北斗中的恆星北斗七星,都是該群的成員)。
其它年輕的移動星群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