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是201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頒布和逐步落實的教育政策和方案,政策頒布的主要原因是戶籍問題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2012年,異地高考正式在全中國推行。

背景

由於中國各省份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如北京市上海市等教育資源得天獨厚,北京清華大學在北京市的招生數是蘇、皖、鄂、川四省招生數的總和,而此四省是北京市人口的20倍;2011年,北京大學錄取率,按萬分比比較:安徽省為1.27,廣東省為1.4,貴州省為1.48,河南為1.87,而北京高達52.5。[1]2012年,各地高考人數,安徽省50.6萬,江蘇省47.4萬,湖北省46.2萬,河南省82.5萬,北京市7.3萬,而招生人數北京市619人,河南省108人,安徽省45人,江蘇省60人。[2]

由於教育不公、戶籍歧視和大學屬地化,導致中國出現一個特殊的群體「高考移民」,特點是「西進、南下、東闖」,因為中國西部、東部、南部高考錄取佔有絕對優勢,移民地以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外移者最多。

沿革

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教育部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進異地高考」。

2012年3月下旬,十一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上,袁貴仁指出,「異地高考改革方案將在10個月內頒布」。[3]

2012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同意異地高考方案。

2012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發佈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年底前頒布異地高考具體辦法。[4]

爭議

異地高考政策頒布後,教育資源分配成為焦點,在京、滬外籍和其他各省人[哪個/哪些?]大多對政策表示肯定和支持,但是此政策招來大部分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抗議。[5]

2012年9月,河南省新蔡人程帥帥曾贈送「北京人大學」牌匾給北京大學,抗議教育不公、戶籍歧視和大學屬地化,但遭到當局抓捕,一度關押在海淀區派出所8小時。[1][6][2][7]

2012年10月18日,20多名北京人到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抗議異地高考政策,他們拿出材料,指出外籍人的缺點和毛病:外籍孩子素質極差,打架鬥毆帶壞了本地小孩;外籍人佔用了過多的本地教育資源;外籍人嚴重影響了本地居民的正當權益等等。[8][9]

2014年7月30日,在《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發佈會中,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從規劃、經費、分類指導、加強管理四個方面積極推動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並且參加升學考試。

據其介紹,到2014年7月30日為止,有27個省份明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的政策,有30個省份明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的政策。2014年有28個省市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的問題,就是大家所說的「異地高考」問題。2014年有5.6萬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辦理了高考的報名手續。[10]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