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按居民人數計算的龐大而永久的人類聚居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城市、都市、城、市或都,是指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等機能分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中有樓房、街道和公園等基礎建設。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即所謂的「建制市」)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
一般而言城市會有較完善的公共衛生設備、公用事業、土地規劃、住宅及運輸系統。密集的開發方便人們的互動,也便於商業活動的進行。大都市一般會有對應的郊區及臥城。大都市一般也都有其市區,許多人住在郊區,每天通勤到市區上班。若一個城市已擴展到其他城市接壤,此一區域就會形成集合城市。
城市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標準,不同國家對城市的標準也不一樣,以下列舉幾例:
中華民國的城市定義如下:
美國城市的定義是由各州法律而定,因此各州也會有不同的城市人口下限,例如麻薩諸塞州的城市人口下限是120,00人,而馬里蘭州的下限則是300人[2]。
加拿大的城市人口下限為1,000人。
中國:2006年3月1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關於統計上劃分城鄉的暫行規定》,對「城鎮」和「鄉村」進行了新的劃分。其中第四條規定,「城鎮」是指在中國市鎮建制和行政區劃基礎上,經該規定劃定的區域。「城鎮」又包括「城區」和「鎮區」。第五條規定,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中,經該規定劃定的區域。
德國的城市人口下限為2,000人。
印度的城市人口下限為5,000人。
馬來西亞的城市人口下限為10,000人。
澳洲最少要有10,000至30,000人才為城市。
白俄羅斯的憲法把城市分為三種[5]:首都,城市地區的人口超過50,000人的州(Oblast),以及城市地區的人口超過6000人的地區(Raion)。
最早的人類聚落起源於農業發明之後。西方的理論認為大約一萬年前,中東人類從散居的捕獵及游牧生活進入了農耕時代,人類才開始定居。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土壤肥沃,適於農業耕種,人類逐漸結束游牧生活,開始了聚落時代。然而原始聚落並不是城市。城市是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聚落形式。與原始聚落相比,城市的最顯著特徵是具有城壕防禦的功能。沒有防禦設施的聚落在原始社會幾乎無法生存。最初的聚落防禦設施只是以木材修建柵欄,但是這種木牆很容易遭受火攻。因此,真正的城市形成標誌是以土築城,取土之處則形成壕,可以有效防止敵對部落的進攻。最初的聚落人口較少,因此城市規模不大。
中國湖南所發現的城頭山遺址,距今6000-7000年,是世界上所有具有城壕防禦設施的古代城市形態的源頭。城頭山遺址已經具有十分完備的城市特徵,有土築城牆、四個城門、四十米寬的城壕;城中有寬闊的大道,城內經過精心的規劃,居住區、陶器生產區、墓葬區、祭祀區、生活垃圾填埋區劃分的井井有條。城頭山遺址古城人口規模大約為3,000-5,000,城內面積約為8萬平方米。
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演進與東方相比相對遲緩,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餘糧不多,再加上實施封建制度的緣故,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形成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工商業並不發達,以致於城市發展停滯不前。然而當時東方的商業城市卻開始崛起,如唐朝的長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紀地中海地區的意大利半島的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島的巴格達等。這些城市由於位居交通要衝,不論是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興盛,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國的貿易路線遭到阻斷。由於對香料及絲綢等東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對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甚至傳教等因素,造成後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經濟中心因此逐漸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荷蘭的港口城市。
繼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工業革命造成了科技快速的進步及許多發明的問世,進而造成許多工廠的建成。由於工廠大多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大都市附近,造成農民不斷湧入這些城市,城市化的現象也開始由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向世界各國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工業強國,城市化的程度都相當之高。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武器的改良及新型態戰爭的出現,遭受戰火波及而死傷的平民數量大幅增加,再加上城市居民為了躲避攻擊,而大舉遷移至鄉村,造成城市人口銳減。
戰後,鄉村人口大量回流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由於市區人口日益擁擠,城市面積便大幅增加,與之附近的市鎮及郊區相連,因此形成了許多大型的都會區。之後產業技術的改良及醫療設施的改善,更是加劇了都會區數量及規模的大幅增加,城市化的現象日趨明顯。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人口居住於城市,然而歐洲、美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已近飽和狀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大陸及印度等地區的城市,人口成長仍然相當迅速。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着直接的淵源關係。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着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佈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城市經濟學對城市作了不同等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級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稱集鎮。
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地,同時也是商品的生產地。但城市因產業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經濟交流的依賴增強,商業開始由封閉型的城內交易為主轉為開放性的城際交易為主,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類型城市主要有工業重鎮、旅遊城市(觀光城市)等;
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由單純的商品交易向綜合服務發展,商業活動也擴展延伸為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動。這類城市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有直轄市、省會城市。
或城市帶、都市區、都市圈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已不再是在一個孤立的城市體現,而是由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着密切經濟聯繫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來體現了。如美國東岸的「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美國西岸的「三藩市-聖迭戈城市帶」和美國中西部的「芝加哥-匹茲堡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台灣的「台北-高雄市」城市帶(台灣西部走廊),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等。放眼中國,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北京所在的環渤海地區實際上也正在形成三個經濟關係密切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環渤海城市群,其整體的經濟功能已在日益凸現。
城市規劃係相關單位為了避免城市發展過快造成的城市問題而實施的計劃,如管線設計、道路網規劃、劃分區域等等。 城市規劃大致上可分為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兩種。
總體規劃,是指城市性質、發展方向、規模大小等城市「總體佈局」的規劃,一般以20年為規劃期。總體規劃之下又可分為數期的「近期建設」,乃總體規劃的組成階段,規劃期一般為5年。
相較於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是城市規劃更進一步的具體化。主要是針對城市近期建設規劃範圍內的建築物、公共事業(水電)、公園綠地等細部設施作具體的佈置。
已知現在城市會形成微氣候,這是因為有大塊會吸熱的表面,在陽光照射時溫度會升高,而且有許多雨水會進下水道中,而不是變成地下水的一部份。
垃圾和污水是城市二個主要的問題,而各種形式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是城市的問題之一[6],燃燒來源包括壁爐、燒木頭或是煤的爐灶或是、其他加熱系統[7]以及內燃機(像汽機車的引擎)。城市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可以用城市生態足跡來表示。其他負面影響包括傳染性疾病、犯罪、交通流量高以及通勤時間長。在城市中人和人的互動比在鄉村複雜,因此更容易造成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不過像疫苗接種、水過濾系統等也對健康有幫助。犯罪也是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已有研究指出城市中的犯罪率較高,被逮捕受罰的概率也比較低。以竊盜而言,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也造成有更多高價、值得偷竊的物品出現。城市交通流量大,也使得在市區行駛汽車和機車變的不一定便利,可能是因為交通堵塞造成路程時間長,而停車也是一大問題。
城市也有正面的外部影響,實體距離上的接近有助於知識溢出,有助於個人和企業交換資訊,產生新的概念[8]。厚實的勞動市場也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好的技能匹配。人口密度高也有助於分享基礎設施及生產設施,不過若人口密度過高時,擁擠和等待的時間會帶來其他的負面影響[9]。 城市的另一個正面外部影響是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在城市聚在一起,創造了多様化的社會機會。較大的城市有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及活動,因此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有興趣,想要參與的內容。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編制
|
|
城市規劃管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