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察合台汗國英語:Eastern Chagatai Khanate;1347年–1570年,一說1347年–1700年),波斯人稱為蒙兀兒斯坦波斯語مغولستان‎,拉丁轉寫:Moġūlistān),由察合台汗國分裂而來。在帖木兒帝國取代原西察合台汗國之後,延續察合台汗系,後其自身又分裂為直系吐魯番汗國和支系葉爾羌汗國兩半。

Quick Facts 東察合台汗國, 京城 ...
東察合台汗國
1347年—1570年/1700年
立法機構:忽里勒台
Thumb
明洪武五年(1372年),東察合台汗國地圖。
Thumb
明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關西八衛與東察合台汗國(亦力把里)對峙。
京城 
• 1347—1418
阿力麻里
• 1418—1508
亦力把里
國君姓氏孛兒只斤
君主共17位
• 1347年-1362年
禿忽魯帖木兒(首任)
• 1565年-1570年
馬速(直系末任)
• 1700年
速檀阿哈瑪特(支系末任)
興衰
• 1347年
察合台汗國分裂,禿忽魯帖木兒為東察合台汗國君主。
• 1570年
馬速與同是察合台系的葉爾羌汗國交戰被俘,東察合台汗國正支汗統結束。
• 1700年
支系葉爾羌汗國被準噶爾汗國滅亡。
前身
繼承
察合台汗國
吐魯番汗國
葉爾羌汗國
Close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年~170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1]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着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1]

歷史

開始

察合台汗國在14世紀中期,由於西部河中地區和東部伊犁河流域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不同,分裂成兩個部分。東部以傳統蒙古游牧社會為主,西部被伊斯蘭化突厥貴族控制。第23任可汗合贊算端被突厥貴族殺後後,禿忽魯帖木兒在東部並立為汗,不服從突厥人所立的答失蠻察,但是他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於1361年攻克河中,廢黜西部可汗鐵穆爾沙,統一了汗國。他死後,其子也里牙思火者於1365年退回伊犁,察合台汗國再次分裂,不久後,西部汗國被帖木兒帝國取代。

結束

東部汗國在中國史籍以國都為名,先後稱為別失八里[a]亦力八里[b]歪思汗之後)、吐魯番[c]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後)。1570年,吐魯番汗國最後一任大汗馬速與同是察合台系的葉爾羌汗國交戰被俘,東察合台汗國正支汗統結束。

延續

東察合台汗國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賽德於1514年建立葉爾羌汗國,它於1570年吞併吐魯番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正支汗統),亦可認為是東察合台汗國的延續(若持此說則1570年葉爾羌汗國吞併吐魯番汗國則可認為是東察合台汗國內的又一次東西部統一,而這樣的統一在汗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葉爾羌汗國至1700年被準噶爾汗國滅亡,東察合台汗國歷史徹底結束。(現一般對葉爾羌汗國的歷史單獨進行研究。)

君主列表

別失八里
亦力把里
吐魯番
葉爾羌汗國

備註

引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