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爾起義(德語:Ruhraufstand)或三月起義(德語:Märzaufstand)是1920年3月在德國魯爾區舉行的左翼工人起義。它最初是為了支持德國政府中的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員、工會和其他政黨回應1920年3月13日的右翼卡普政變發出的總罷工呼籲而發起的。

Quick Facts 魯爾起義, 日期 ...
魯爾起義
卡普政變1917年-1923年革命1918 - 1933年德國政治暴力英語Political violence in Germany (1918–1933)的反應的一部分

魯爾起義紀念碑(哈根
日期1920年3月13日 (1920-03-13)-1920年4月12日 (1920-04-12)
地點
德國魯爾區
結果 政府勝利
參戰方

魏瑪德國

魯爾紅軍英語Ruhr Red Army

指揮官與領導者

奧斯卡·馮·瓦特英語Oskar von Watter

古斯塔夫·諾斯克

工人委員會德語Arbeiter- und Soldatenrat

馬克斯·赫爾茨英語Max Hoelz
兵力
從3月30日起超過45,000人[1] 30,000到100,000人(根據不同來源)
傷亡與損失

604人死亡或失蹤


國防軍:208人死亡
123人失蹤
自由軍團:273 人死亡
安全警察:未知
遠超1,000名起義者死亡
Close

魯爾區的共產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此前已經制定了在發生總罷工時「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奪取政權」的計劃。但在卡普政變瓦解後,德國政府派出國防軍自由軍團鎮壓了由大約50,000名「魯爾紅軍英語Red Ruhr Army」成員發動的進行中的叛亂。 這涉及到相當多的暴行和對囚犯的草率處決

起因

隨着《凡爾賽條約》於1920年1月10日生效,德國政府不得不大幅削減其正規軍的人數,並解散諸如右翼自由軍團之類的準軍事部隊。因此,德國國防部長古斯塔夫·諾斯克下令解散艾爾哈特海軍旅英語Marinebrigade Ehrhardt馮·勒文費爾德海軍旅德語Marine-Brigade von Loewenfeld[2]

國防軍最高級別的將軍瓦爾特·馮·呂特維茨拒絕服從。他促成了後來被稱為卡普政變或呂特維茨-卡普政變的事件,這是軍隊和右翼勢力為推翻民選政府和恢復君主制所做的努力[2] 。1920年3月13日,馮·呂特維茨領導的右翼部隊艾爾哈特海軍旅英語Marinebrigade Ehrhardt進軍柏林,佔領了政府大樓,並任命沃爾夫岡·卡普為新總理,要求恢復君主制。為了恢復秩序,諾斯克要求當時擔任國防部部隊局英語Truppenamt首腦的漢斯·馮·塞克特命令正規軍,即「過渡性的國防軍」來鎮壓政變。除了瓦爾特·萊因哈特之外,馮·塞克特和其他高級指揮官都拒絕了鎮壓指令,政府被迫逃離柏林。

然而,部級官僚機構不與卡普政府合作,使後者無法有效治理。就在政變當天,政府中的社會民主黨成員與社民黨領袖奧托·韋爾斯簽署了一份呼籲,要求舉行總罷工以推翻政變者。它得到了由卡爾·雷吉恩英語Carl Legienn領導的德國工會總聯合會(ADGB)、僱員協會(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Angestellte, AfA)與德國公務員聯盟(Deutsche Beamtenbund)的支持[3]。另外,德國共產黨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德國民主黨也呼籲進行罷工。儘管包括國防軍在內的保守團體的抗議很快導致中央政府德語Reichsregierung與這一罷工呼籲保持距離,但約1200萬工人的總罷工幫助瓦解了1920年3月17日的政變[4]

Thumb
1920年3月17日至23日期間,魯爾紅軍的行軍路線圖

魯爾地區罷工與起義

1920年3月13日,魯爾區發生了第一批反對政變的示威活動。例如,在波鴻有20,000人參加了示威。當卡普政變在柏林進行時,1920年3月14日,在愛爾伯福英語Elberfeld舉行了德國共產黨、獨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社民黨的代表會議。左翼工人政黨決定結成自發聯盟反對政變者,三個政黨起草了一份「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奪取政治權力」的聯合呼籲。

作為這一呼籲的結果,在大罷工的背景下,一些工人組織試圖在區域範圍內奪取國家權力。在整個魯爾區,自發形成的地方「執行委員會」接管了政治權力。這些執行委員會主要由USPD主導,德國共產黨也參與其中,無政府工團主義德國自由工人同盟英語Free Workers' Union of Germany(FAUD)也派代表出席。工人組成的士兵被部署,對城市進行控制。

從後來被沒收的步槍數量來看,魯爾紅軍的兵力估計約為50,000人,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戰勝了該地區的政府軍。

1920年3月17日,韋特爾附近的魯爾紅軍部隊襲擊了豪普特曼·哈森克雷弗(Hauptmann Hasenclever)所統利希特施拉克部英語Freikorps Lichtschlag的先遣隊。工人們繳了敵軍的武器,俘虜600名自由軍團士兵,並佔領了多特蒙德[5]。1920年3月20日,工人委員會的中央委員會(Zentralrat)在埃森成立,後者正在魯爾區的部分地區奪取政權[5]。另一個中央機關在哈根。儘管將重要工業的所有權移交給工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起義沒有共同的領導,也沒有共同的政治綱領。[6]

擊敗卡普政變後

Thumb
魯爾紅軍的成員,多特蒙德

3月22日,在總理古斯塔夫·鮑爾的政府做出額外的讓步後,工會(ADGB)、獨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產黨正式宣佈大罷工結束。這些讓步包括解除國防部長諾斯克的職務,以及對社會和經濟政策的改革。萊因哈特將軍也辭職了。奧托·格斯勒(DDP)接替了諾斯克;馮·塞克特成為國防部長。USPD要求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工人政府以防止德國繼續右傾,但遭到拒絕。許多失望的USPD成員隨後與KPD的支持者一起試圖通過三月起義將總罷工擴大為革命起義[3][5]

儘管總罷工委員會呼籲復工,但大部分時間內人們並沒有去工作。剛回到柏林的合法政府於3月24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工人委員會在3月30日前 (後來延長到4月2日)結束罷工和起義;工人委員會沒有遵守這一要求。3月25日,古斯塔夫·鮑爾的政府辭職,3月26日,帝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任命赫爾曼·穆勒為新總理[5]

工人委員會與政府試圖在《比勒菲爾德方案英語Bielefeld Agreement》的談判桌上解決衝突的努力失敗了,這是由地區軍事指揮官奧斯卡·馮·瓦特英語Oskar von Watter未被授權的軍事行動導致的。談判破裂的結果是工人委員會宣佈再次舉行大罷工。超過30萬名礦工參加了罷工(他們約佔採礦業勞動力的75%)。共產主義起義使杜塞爾多夫和愛爾伯福落入共產黨人手中。到3月底,整個魯爾區都被佔領。

參加起義的人往往是一戰中的老兵,他們從工人委員會領取工資。他們經常以小團體的形式行動,騎着自行車機動。他們於3月24日進攻了韋塞爾要塞英語Wesel citadel,但魯爾紅軍在這裏遭遇了第一次失敗。

魯爾紅軍的組織結構,就像不同工人委員會的政治要求和立場一樣,具有非常大的異質性,並經常發生變化。一般來說,東部和西部的工人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由USPD主導的魯爾東部地區較早組織和武裝起來,但它不支持繼續對新恢復的聯邦政府採取武裝行動。另一方面,在由工會主導的魯爾西部地區,動員速度較慢,但繼續發生的起義後期在這裏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1920年4月2日,政府的國防軍部隊開進魯爾區,鎮壓起義[5]。 這支部隊還包括幾天前支持政變的部隊,如艾爾哈特海軍旅與馮·勒文費爾德海軍旅[4]

血腥鎮壓

Thumb
1920年4月2日,杜伊斯堡附近Möllen英語Möllen地區,魏瑪國防軍與被處決的魯爾紅軍的屍體

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起義被從北方趕來的馮·瓦特將軍鎮壓。他的參謀部設在明斯特,指揮了魯爾地區的內戰。國防軍和自由軍團的部隊成功鎮壓了魯爾紅軍。

戰鬥結束後進行了死刑判決和大規模處決。那些在被捕時被發現攜帶武器的人被槍決,包括傷員。1920年4月3日,帝國總統艾伯特禁止了這些就地處決。1920年4月12日,馮·瓦特將軍禁止其士兵從事「非法行為」。雙方在戰鬥中的行為被描述為表現出了「最大的殘忍」[6]

4月5日,魯爾紅軍的一大部分在國防軍面前逃到了被法軍佔領的地區。為了回應國防軍在魯爾地區的存在(這違反了《凡爾賽條約》),法國人於4月6日佔領了法蘭克福哈瑙達姆施塔特等城鎮,英國佔領軍威脅要佔領貝吉舍斯蘭地區。國防軍最終只在魯爾河邊停了下來[5]。到4月8日,國防軍控制了魯爾區北部的全部地區[5]

到戰鬥結束時,國防軍已有208人死亡、123人失蹤,自由軍團約有273人死亡,起義者方面有遠遠超過1,000名工人死亡[7];而陣亡的起義者從沒有得到過準確統計,大多數在戰鬥中喪生的起義者都被埋在萬人坑中[8]。 後來人們在哈根樹起了一座魯爾起義紀念碑。

政治影響

1920年10月,社會主義者內部發生分裂,大部分左翼獨立社會民主黨黨員加入了德國共產黨。在獨立社會民主黨的分裂大會上,左翼有237個代表,而右翼有156個。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黨也分裂了:很大一部分激進分子隨後離開了該組織,成立了德國工人總聯合會-統一組織英語Allgemeine Arbeiter-Union – Einheitsorganisation(AAUD-E)。而1922年,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黨又分裂成了埃森派(與共產主義工人國際有關)和柏林派;這些分裂困擾着這個現在只有5,000名激進分子的年輕政黨。另一方面,USPD和德國共產黨的共產主義者在1920年6月的議會選舉中獲得了88個席位,而社民黨有102個席位,德國國家人民黨(DNVP)有71個席位。

引用資料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