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英語:marathon)是一項考驗耐力的長跑運動,一般指全程馬拉松,簡稱全馬。這項運動的名稱來自公元前490年古希臘時代雅典與波斯之間的馬拉松戰役。相傳希臘在這場戰役中擊敗波斯軍隊,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為了傳達獲勝訊息,由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報捷,隨後力竭而死[1]。馬拉松在1896年的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已列為正式競賽項目之一,但長度並沒有精確固定。前幾屆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長度大約是40公里(25哩),大致是從馬拉松到雅典的距離。直到1921年,馬拉松的長度才被嚴格規定為42公里195米或26哩385碼,而這個標準一直沿用至現在[2]。現時全世界每年舉行的馬拉松比賽超過八百場。[3]
歷史
馬拉松運動和傳奇是分不開的,同時馬拉松的歷史也是有爭論的[4][5]。
馬拉松的傳說首次被記載於公元1世紀時普魯塔克的雜文On the Glory of Athens,他引用了赫拉克利德斯(希臘語:Ἡρακλείδης ὁ Ποντικός)失傳的作品,給那名傳信的士兵取名為Thersipus of Erchius或 Eucles,該希臘士兵傳勝利消息需先跑過平原名馬拉松平原,[6]且在跑完全程傳遞完消息後死去。[7]
在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設立馬拉松比賽的想法,來自於法國語言學家米歇爾·布雷亞爾(法語:Michel Bréal)。這個想法得到了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顧拜旦的大力支持。希臘人斯皮里宗·路易斯(Σπυρίδων "Σπύρος" Λούης)以2小時58分50秒贏得了第一屆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冠軍。[8]
從第一屆現代奧運會開始,把男子馬拉松比賽放在最後進行就成為了一項傳統,而且終點都設在主體育場內。在最初4屆奧運會的馬拉松賽比賽當中,其距離都是由組織者隨意制定的。1896年雅典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距離不足40公里;1900年巴黎奧運會,距離大約是40公里;1904年聖·路易斯奧運會,距離大約是41公里。直到1908年倫敦奧運會,這屆馬拉松的起點設在溫莎城堡,終點設在白城市(White City)運動場內。賽道全長42.195公里,此後的奧運馬拉松賽事均以此長度為標準。
2004年夏季奧運會馬拉松比賽重新還原了第一屆奧運會的路線,從馬拉松鎮到雅典,終點在帕那辛納克體育場(Παναθηναϊκό στάδιο),並把頒獎儀式安排在閉幕式上舉行。[9]
波士頓馬拉松創始於1897年4月19日,其靈感來自於1896年夏季奧運會首次馬拉松比賽的成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年度馬拉松賽事,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公路賽跑賽事之一。它的路線從米德爾塞克斯縣南部的霍普金頓到波士頓的科普利廣場。約翰尼·海斯在1908年夏季奧運會上的勝利也促進了美國長跑和馬拉松運動的早期發展。[10][11]那年晚些時候,包括1909 年元旦在紐約州揚克斯舉行的帝國城馬拉松在內的假期比賽標誌着早期的跑步熱潮,稱為「馬拉松狂熱」。[12]1908年奧運會之後,紐約市的前五場業餘馬拉松比賽在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舉行:感恩節、聖誕節後的第二天、元旦、華盛頓生日和林肯生日。[13]
2014年,估計有550,600人次在美國完成馬拉松賽事。[14]這可以與1980年的143,000人次進行比較。今天,馬拉松比賽幾乎每週在世界各地舉行。[15]
女子馬拉松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是在洛杉磯的1984年夏季奧運會。美國的瓊·班瓦(Joan Benoit)贏得了比賽,成為現代奧運會中第一個女子馬拉松冠軍。她的用時是2小時24分52秒。[16]
賽制
年份 | 距離 (公里) |
距離 (哩) |
---|---|---|
1896 | 40 | 24.85 |
1900 | 40.26 | 25.02 |
1904 | 40 | 24.85 |
1906 | 41.86 | 26.01 |
1908 | 42.195 | 26.22 |
1912 | 40.2 | 24.98 |
1920 | 42.75 | 26.56 |
1924 以後 | 42.195 | 26.22 |
馬拉松比賽的標準長度由國際田聯在1921年正式確立,為42公里195米或26哩385碼[17]。
1980年代後,半程馬拉松(約21公里)在民間興起。
由於馬拉松比賽在公路上進行,賽道情況不同,因而有很長的一段時期沒有設立「世界記錄」,而只有「世界最佳成績」(或「最佳時間」)作為跑手的成績紀錄。直到2004年,國際田聯正式採用馬拉松世界紀錄,告別只有世界最好成績的時代。
男子馬拉松國際田聯賽事世界紀錄是2小時00分35秒,由肯雅選手凱爾文·基普圖姆(Kelvin Kiptum)在2023年芝加哥馬拉松上創造。非國際田聯比賽記錄為埃利烏德·基普喬蓋在2019年10月進行的英力士1:59挑戰賽中創造,時間為1小時59分40秒,這是人類首次馬拉松跑進2小時以內,但由於此次比賽為突破人類極限而精心設計過,是場無其他競爭者的非正式比賽,加之配速團的陪跑未符合田徑規則,故此次成績不會列入國際田徑聯會紀錄。[18][19]。
女子馬拉松的世界紀錄是2小時9分56秒,由肯雅選手切帕蒂奇(Ruth Chepngetich)在2024年芝加哥馬拉松上創造。
世界歷年前25名(取個人最佳成績)
肯雅運動員埃利烏德·基普喬蓋曾於2019年10月在英力士1:59挑戰賽跑出1:59:40.2的成績,但由於這場挑戰賽為挑戰人類極限增設了幾條例行比賽不會出現的要素(如無其他競爭者、增加配速團陪跑等)不符合田徑規則,故此次成績不會被列入國際田徑聯會紀錄[20]。
# | 成績 | 姓名 | 國籍 | 締造日期 | 締造地點 |
---|---|---|---|---|---|
1 | 2:00:35 | 凱爾文·基普圖姆 | 肯雅 | 2023年10月8日 | 芝加哥 |
2 | 2:01:09 | 埃利烏德·基普喬蓋 | 肯雅 | 2022年9月25日 | 柏林 |
3 | 2:01:41 | 肯納尼薩·貝可勒爾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9月29日 | 柏林 |
4 | 2:02:48 | 畢哈努·勒格斯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9月29日 | 柏林 |
5 | 2:02:55 | 莫西內特·傑瑞姆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4月28日 | 倫敦 |
6 | 2:02:57 | 丹尼斯·基普魯托·基梅托 | 肯雅 | 2014年9月28日 | 柏林 |
提圖斯·埃基魯 | 肯雅 | 2021年5月16日 | 米蘭 | ||
8 | 2:03:00 | 埃文斯·切貝特 | 肯雅 | 2020年12月6日 | 華倫西亞 |
加布里埃爾·熱艾 | 坦桑尼亞 | 2022年12月4日 | 華倫西亞 | ||
9 | 2:03:04 | 勞倫斯·切羅諾 | 肯雅 | 2020年12月6日 | 華倫西亞 |
11 | 2:03:13 | 伊曼紐爾·基普車車·穆泰 | 肯雅 | 2014年9月28日 | 柏林 |
威爾森·克伊普 | 肯雅 | 2016年9月25日 | 柏林 | ||
阿莫斯·基普魯托 | 肯雅 | 2022年3月6日 | 東京 | ||
文森特·基普凱莫伊 | 肯雅 | 2023年9月24日 | 柏林 | ||
15 | 2:03:16 | 穆勒·瓦西洪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4月28日 | 倫敦 |
16 | 2:03:24 | 塔德塞·塔凱萊 | 埃塞俄比亞 | 2023年9月24日 | 柏林 |
17 | 2:03:29 | 亞歷山大·穆蒂索 | 肯雅 | 2022年12月4日 | 華倫西亞 |
18 | 2:03:34 | 蓋塔內·莫拉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1月25日 | 杜拜 |
19 | 2:03:36 | 西賽·萊馬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9月29日 | 柏林 |
巴希爾·阿卜迪 | 比利時 | 2021年10月24日 | 鹿特丹 | ||
21 | 2:03:38 | 帕特里克·馬卡烏·穆斯約基 | 肯雅 | 2011年9月25日 | 柏林 |
22 | 2:03:39 | 塔米拉特·托拉 | 埃塞俄比亞 | 2021年10月17日 | 阿姆斯特丹 |
23 | 2:03:40 | 赫帕薩·內加沙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1月25日 | 杜拜 |
24 | 2:03:46 | 古耶·阿朵拉 | 埃塞俄比亞 | 2017年9月24日 | 柏林 |
25 | 2:03:50 | 蒂莫西·基普拉加特 | 肯雅 | 2023年4月16日 | 鹿特丹 |
# | 成績 | 姓名 | 國籍 | 締造日期 | 締造地點 |
---|---|---|---|---|---|
1 | 2:11:53 | 提格斯特·阿塞法 | 埃塞俄比亞 | 2023年9月24日 | 柏林 |
2 | 2:13:44 | 西凡·哈桑 | 荷蘭 | 2023年10月8日 | 芝加哥 |
3 | 2:14:04 | 布里吉德·科斯蓋 | 肯雅 | 2019年10月13日 | 芝加哥 |
4 | 2:14:18 | 露絲·切普恩傑蒂奇 | 肯雅 | 2022年10月9日 | 芝加哥 |
5 | 2:14:58 | 阿曼·貝里索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12月4日 | 華倫西亞 |
6 | 2:15:25 | 寶拉·拉德克利夫 | 英國 | 2003年4月13日 | 倫敦 |
7 | 2:16:28 | 羅斯瑪麗·萬吉魯 | 肯雅 | 2023年3月5日 | 東京 |
8 | 2:16:49 | 萊特森貝特·吉迪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12月4日 | 華倫西亞 |
9 | 2:16:56 | 澤哈伊·格梅丘 | 埃塞俄比亞 | 2023年3月5日 | 東京 |
10 | 2:17:01 | 瑪麗·凱塔尼 | 肯雅 | 2017年4月23日 | 倫敦 |
11 | 2:17:09 | Megertu Alemu | 埃塞俄比亞 | 2023年10月8日 | 芝加哥 |
12 | 2:17:16 | 佩雷斯·傑普契奇爾 | 肯雅 | 2020年12月6日 | 華倫西亞 |
13 | 2:17:20 | 阿爾馬茲·阿亞納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10月16日 | 阿姆斯特丹 |
14 | 2:17:23 | Yalemzerf Yehualaw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4月24日 | 漢堡 |
Joyciline_Jepkosgei | 肯雅 | 2023年10月8日 | 芝加哥 | ||
16 | 2:17:29 | Sheila Chepkirui | 肯雅 | 2022年12月4日 | 華倫西亞 |
17 | 2:17:36 | Tedu Teshome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12月4日 | 華倫西亞 |
18 | 2:17:41 | 沃克內什·德格法 | 埃塞俄比亞 | 2019年1月25日 | 杜拜 |
19 | 2:17:45 | 洛娜赫·切姆泰·薩爾皮特 | 以色列 | 2020年3月1日 | 東京 |
20 | 2:17:56 | 蒂魯內什·迪巴巴 | 埃塞俄比亞 | 2017年4月23日 | 倫敦 |
21 | 2:17:57 | Angela Tanui | 肯雅 | 2021年10月17日 | 阿姆斯特丹 |
22 | 2:17:58 | Degitu Azmeraw | 埃塞俄比亞 | 2021年10月3日 | 倫敦 |
Ashete Bekere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3月6日 | 東京 | ||
24 | 2:18:03 | Tigist Abayechew | 埃塞俄比亞 | 2022年9月25日 | 柏林 |
25 | 2:18:04 | Joan Chelimo | 羅馬尼亞 | 2022年4月17日 | 首爾 |
歷屆奧運會獎牌榜
屆數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1896年雅典 (詳細) |
斯皮里宗·路易斯 希臘(GRE) |
卡里勞斯·瓦西拉科斯 希臘(GRE) |
克爾納·久洛 匈牙利(HUN) |
1900年巴黎 (詳細) |
米歇爾·泰阿托 法國(FRA)[21] |
埃米爾·尚皮翁 法國(FRA) |
恩斯特·法斯特 瑞典(SWE) |
1904年聖路易 (詳細) |
托馬斯·希克斯 美國(USA) |
阿爾貝·科雷 美國(USA)[22] |
亞瑟·牛頓 美國(USA) |
1908年倫敦 (詳細) |
約翰尼·海斯 美國(USA) |
查爾斯·赫弗倫 南非(RSA) |
約瑟夫·福肖 美國(USA) |
1912年斯德哥爾摩 (詳細) |
肯·麥克阿瑟 南非(RSA) |
克里斯蒂安·吉徹姆 南非(RSA) |
加斯頓·斯特羅賓諾 美國(USA) |
1920年安特衛普 (詳細) |
漢內斯·科萊赫邁寧 芬蘭(FIN) |
尤里·洛斯曼 愛沙尼亞(EST) |
瓦萊里奧·阿里 意大利(ITA) |
1924年巴黎 (詳細) |
阿爾賓·斯滕羅斯 芬蘭(FIN) |
羅密歐·貝爾蒂尼 意大利(ITA) |
克拉倫斯·德馬爾 美國(USA) |
1928年阿姆斯特丹 (詳細) |
布吉拉·艾爾·歐菲 法國(FRA) |
曼努埃爾·普拉薩 智利(CHI) |
馬爾蒂·馬泰林 芬蘭(FIN) |
1932年洛杉磯 (詳細) |
胡安·卡洛斯·薩瓦拉 阿根廷(ARG) |
薩姆·費里斯 英國(GBR) |
阿馬斯·托伊沃寧 芬蘭(FIN) |
1936年柏林 (詳細) |
孫基禎 日本(JPN)[23] |
厄尼·哈珀 英國(GBR) |
南昇龍 日本(JPN)[23] |
1948年倫敦 (詳細) |
德爾福·卡夫雷拉 阿根廷(ARG) |
湯姆·理查茲 英國(GBR) |
艾蒂安·蓋莉 比利時(BEL) |
1952年赫爾辛基 (詳細) |
埃米爾·扎托佩克 捷克斯洛伐克(TCH) |
雷納爾多·戈諾 阿根廷(ARG) |
古斯塔夫·揚松 瑞典(SWE) |
1956年墨爾本 (詳細) |
阿蘭·米蒙 法國(FRA) |
弗拉尼奧·米哈利奇 南斯拉夫(YUG) |
韋科·卡爾沃寧 芬蘭(FIN) |
1960年羅馬 (詳細) |
阿比比·比基拉 埃塞俄比亞(ETH) |
拉哈迪·班·阿布德斯蘭 摩洛哥(MAR) |
貝瑞·馬吉 紐西蘭(NZL) |
1964年東京 (詳細) |
阿比比·比基拉 埃塞俄比亞(ETH) |
巴茲爾·希特利 英國(GBR) |
圓谷幸吉 日本(JPN) |
1968年墨西哥城 (詳細) |
馬莫·沃爾德 埃塞俄比亞(ETH) |
君原健二 日本(JPN) |
邁克·瑞安 紐西蘭(NZL) |
1972年慕尼黑 (詳細) |
弗蘭克·肖特 美國(USA) |
卡雷爾·利斯蒙特 比利時(BEL) |
馬莫·沃爾德 埃塞俄比亞(ETH) |
1976年滿地可 (詳細) |
瓦爾德馬·切爾平斯基 東德(GDR) |
弗蘭克·肖特 美國(USA) |
卡雷爾·利斯蒙特 比利時(BEL) |
1980年莫斯科 (詳細) |
瓦爾德馬·切爾平斯基 東德(GDR) |
赫拉德·奈布爾 荷蘭(NED) |
薩蒂姆庫爾·朱馬納扎羅夫 蘇聯(URS) |
1984年洛杉磯 (詳細) |
卡洛斯·洛佩斯 葡萄牙(POR) |
約翰·特里西 愛爾蘭(IRL) |
查利·斯佩丁 英國(GBR) |
1988年漢城 (詳細) |
傑林多·博爾丁 意大利(ITA) |
道格拉斯·瓦基於里 肯雅(KEN) |
艾哈邁德·薩拉赫 吉布提(DJI) |
1992年巴塞羅那 (詳細) |
黃永祚 韓國(KOR) |
森下廣一 日本(JPN) |
斯特凡·弗賴岡 德國(GER) |
1996年亞特蘭大 (詳細) |
喬西亞·圖格萬 南非(RSA) |
李鳳柱 韓國(KOR) |
埃里克·瓦伊納納 肯雅(KEN) |
2000年悉尼 (詳細) |
格薩赫涅·阿貝拉 埃塞俄比亞(ETH) |
埃里克·瓦伊納納 肯雅(KEN) |
泰斯法耶·托拉 埃塞俄比亞(ETH) |
2004年雅典 (詳細) |
斯特凡諾·巴爾迪尼 意大利(ITA) |
梅布·科弗雷茲基 美國(USA) |
萬德雷·科代羅·利馬 巴西(BRA) |
2008年北京 (詳細) |
森美爾·溫積路 肯雅(KEN) |
祖奧特·加列布 摩洛哥(MAR) |
謝斯基·基比迪 埃塞俄比亞(ETH) |
2012年倫敦 (詳細) |
史提芬·基普若蒂奇 烏干達(UGA) |
阿貝爾·齊魯伊 肯雅(KEN) |
威爾森·基普桑 肯雅(KEN) |
2016年里約熱內盧 (詳細) |
埃利烏德·基普喬蓋 肯雅(KEN) |
費伊薩·利勒沙 埃塞俄比亞(ETH) |
蓋倫·魯普 美國(USA) |
屆數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1984年洛杉磯 (詳細) |
瓊·班諾特 美國(USA) |
格蕾特·威茲 挪威(NOR) |
羅莎·莫塔 葡萄牙(POR) |
1988年漢城 (詳細) |
羅莎·莫塔 葡萄牙(POR) |
莉薩·馬丁 澳洲(AUS) |
卡特琳·德雷 東德(GDR) |
1992年巴塞羅那 (詳細) |
瓦倫蒂娜·葉戈羅娃 獨聯體(EUN) |
有森裕子 日本(JPN) |
洛蘭·莫勒 紐西蘭(NZL) |
1996年亞特蘭大 (詳細) |
法圖瑪·羅巴 埃塞俄比亞(ETH) |
瓦倫蒂娜·葉戈羅娃 俄羅斯(RUS) |
有森裕子 日本(JPN) |
2000年悉尼 (詳細) |
高橋尚子 日本(JPN) |
利迪婭·希蒙 羅馬尼亞(ROU) |
喬伊絲·切普春巴 肯雅(KEN) |
2004年雅典 (詳細) |
野口水木 日本(JPN) |
凱瑟琳·恩德雷巴 肯雅(KEN) |
迪娜·卡斯特 美國(USA) |
2008年北京 (詳細) |
康斯坦丁娜·托梅斯庫 羅馬尼亞(ROU) |
凱瑟琳·恩德雷巴 肯雅(KEN) |
周春秀 中國(CHN) |
2012年倫敦 (詳細) |
蒂基·格拉納 埃塞俄比亞(ETH) |
普瑞斯卡·吉普圖 肯雅(KEN) |
塔季揚娜·彼得羅娃·阿爾希波娃 俄羅斯(RUS) |
2016年里約熱內盧 (詳細) |
潔米瑪·蘇姆恭 肯雅(KEN) |
尤妮斯·基爾瓦 巴林(BRN) |
瑪蕾·迪巴巴 埃塞俄比亞(ETH) |
技巧和策略
馬拉松比賽更多的強調重在參與。[來源請求]大多數參賽者關注的是其個人紀錄(俗稱PB)和在年齡組裏的名次,還有一些人的目標只為了完成比賽。
馬拉松賽跑的戰術包括全程跑和走-跑戰術[24],還有一種介於中間的方法是從一個供水站跑到另一個供水站,在飲水區則步行,以確保把水喝完而不會灑掉。2007年美國的馬拉松平均完成時間為:男子4小時29分52秒,女子4小時59分28秒。[25]
變速跑戰術是一種較為另類跑法,這種戰術不是為了創造個人最佳紀錄,而是一種擾亂對手、消耗對手體力的手段。
參賽者們的另一個目的是跑進一定的時間段。例如第一次參賽者往往試圖跑進4小時範圍內,競技運動員則可能嘗試在3小時內跑完[26]。其它的參照標準可以是重大賽事的參賽資格時間:波士頓馬拉松是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要求有認證的資格時間方可參加比賽;波士頓馬拉松18-34歲年齡組規定的資格時間為男子3小時05分,女子3小時35分;即最近一年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次波士頓馬拉松組委會認可的賽事,才能獲得參賽資格[27]。紐約馬拉松規定的資格時間比波士頓的還要短10分鐘[28]。這兩個賽事規定時間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限制人數和保證足夠的場地,大多數的比賽並不要求資格時間。
很多教練認為馬拉松訓練的重點是長距離跑[29]。業餘選手通常會在每周最長的一次訓練中跑20哩(32公里),每周總里程數達到40哩(64公里)。里程數是從少到多慢慢增加的,這也是量力而為的,有經驗的跑手可能會跑更多。大量的長跑訓練能夠獲得良好的耐力和比賽成績,但同時也帶來了運動傷害的風險[30]。職業運動員的每周訓練里程數超過100哩(160公里)[31]。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訓練方法,而 80/20 法則亦被視為最受歡迎的訓練之一。依照此法則,每週訓練內容有 80% 應該是中低程度,而約 20% 則是中高強度。大部份傑出的跑者、單車運動員、游泳好手、三項鐵人等運動員都會按照這項法則練習,同時很多的業餘運動愛好人士亦會參照這方式提升自我。[32]
很多馬拉松訓練計劃至少持續五個月,開始逐漸增加訓練量(每兩周),最後到比賽前的1-3周為休整期,為恢復充分的體力而減量。對於只希望能完成比賽的新手,建議訓練時間為每周4天,最少持續4個月[33]。很多教練建議每周增加跑步里程數不要超過10%[34],他們也建議在開始馬拉松專項訓練前有過6周以上的跑步經驗,以讓身體適應新的節奏。
速度訓練屬於專項訓練,能使跑步者適應比賽時的配速,以自己的目標時間完成比賽。常見的訓練法有:法特萊克跑(Fartlek,又稱「變速跑」)、間歇跑、山坡跑,和乳酸閾(lactate threshold)訓練(或稱「無氧訓練」)等等。[35]
力量訓練有助於提高速度,核心力量的訓練(Core Training)是最重要的部分,強壯的核心能夠有效預防受傷[36]。馬拉松運動員的身體核心主要是軀幹,臀部和腰腹部。[37]
交叉訓練(Cross-training)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種積極的恢復法或輔助訓練法,即通過參加其它的有氧運動(如游泳、自行車、登山等),減少重複跑步的乏味感,並鍛煉不同肌群。[38]
過度訓練是指身體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無法從緊張訓練中恢復的結果。過量的訓練會導致適得其反,而且受傷的可能性會更高。[39]
賽前準備
在賽前的2-3周,跑手們通常會把每周的訓練量減少到比以前的要少50%-75%,並且至少完全休息幾天,讓身體從高強度訓練中恢復。長距離跑應在比賽前兩周停止。[40]
很多跑手在賽前幾天會進行能量儲備(Carbohydrate loading),即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讓體內貯存更多的糖原。含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麵條、米飯、烤馬鈴薯、蔬菜和水果等。賽前兩天碳水化合物的比重甚至可以增加到進食總量的70%-90%;同時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防止身體脫水[41][42]。
心臟風險
一份1996年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43],在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中,發生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幾率大約為1/50,000[44];這被研究者們認為是非常小的概率。根據這項結果,報告還表示,為參加馬拉松比賽而做心臟檢查是沒有必要的。但是,這個研究報告並沒有評估馬拉松對心臟健康的總體影響。
2006年,在一次對60名業餘馬拉松參與者的研究中,測驗了跑完馬拉松後他們體內的一些肌鈣蛋白(能檢驗出心臟損傷或心臟系統紊亂),並且在賽前和賽後都為他們做了超聲波掃描。結果顯示:在這60人的測試樣本裏面,賽前每周跑步少於35哩(約56公里)的,很有可能存在心臟損傷或心臟系統紊亂;然而每周跑步多於45哩(約72公里)的,卻很少或者沒有檢測出心臟問題。[45]
需要強調的是:「經常性的跑步對健康非常有益」,包括能降低50%的心肌梗死風險[46]。此外,這些研究只涉及到了馬拉松,和其他形式的跑步無關。而馬拉松被認為是一項對耐力的考驗,它對心臟的壓力比其它更短的跑步活動要大,所以這可能是對那些研究結果的解釋。還有一項研究調查了在鍛煉時發生心肌梗死的個體,指出長期缺乏鍛煉的人在運動時發生心肌梗死的機率比經常鍛煉的人要高50倍[47]。
2007年,28歲的馬拉松名將瑞安·謝伊(Ryan Shay),在早前的美國奧運選拔賽中突然暈倒,後經搶救無效死亡[48]。他的死被報告為可能是由於先天性心臟異常,或心臟結構上的缺陷引起的[49][50]。
超級馬拉松
超級馬拉松(Ultramarathon),簡稱「超馬」,是距離超過42公里的長跑比賽或者是耐力賽。超級馬拉松自1980年代興起,知名賽事如1983年起的斯巴達超馬(Spartathlon)、撒哈拉超馬(Marathon des Sables)均已有30多年歷史。
2006年8月19日,來自美國的世界超級馬拉松之王——迪安·卡納澤斯(Dean Karnazes)為了挑戰體能極限,在連續50天內,每天跑一次約40公里長的馬拉松,完成路程共計超過2000公里。
2006年9月6日,法國馬拉松選手賽茲·吉拉爾(Serge Girard)以連續276天由巴黎跑至東京都,完成1.9萬公里路程,打破不停站馬拉松紀錄,成為史上首名跑越5個洲的人。
超級馬拉松唯一的瓶頸,就是選手體能,選手必須維持在一定狀態,因為當時間越久,體力會漸漸流失,唯一完成比賽的力量就是意志力,所以比賽資格都會要求必須是國際賽經驗豐富的選手才能參與,以免發生意外。
各大賽事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0個馬拉松比賽,六個最大的賽事分別是: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和東京馬拉松。這六個賽事組成了一年兩次的世界馬拉松系列賽(World Marathon Majors,又稱世界馬拉松大滿貫)。每年系列賽總排名第一的男女運動員將各獲得50萬美元的獎金[51]。
國際田徑聯會從2008年推出路跑標牌賽事標準(IAAF Label Road Race),將重要的馬拉松賽事劃分為金、銀、銅三個等級,世界馬拉松系列賽的六個也包括在內。從2020年開始,國際田聯路跑標牌賽事將增設白金標級別。
賽事 | 舉辦城市 | 創辦年份 | |
---|---|---|---|
亞洲 | 首爾國際馬拉松 | 首爾 | 1931 |
琵琶湖馬拉松 | 大津 | 1946 | |
名古屋女子馬拉松 | 名古屋 | 1980 | |
北京馬拉松[52] | 北京 | 1981 | |
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 | 大阪 | 1982 | |
上海國際馬拉松[53] | 上海 | 1996 | |
渣打香港馬拉松[54] | 香港 | 1997 | |
杜拜馬拉松 | 杜拜 | 2000 | |
廈門國際馬拉松[55] | 廈門 | 2003 | |
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 | 揚州 | 2006 | |
東京馬拉松 | 東京 | 2007 | |
重慶國際馬拉松 | 重慶 | ||
岐阜清流半程馬拉松 | 岐阜 | ||
福岡國際馬拉松公開賽 | 福岡 | ||
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 | 東營 | 2008 | |
班加羅爾馬拉松 | 班加羅爾 | ||
渣打孟買馬拉松 | 孟買 | ||
新德里半程馬拉松 | 新德里 | ||
蘭州國際馬拉松 | 蘭州 | 2011 | |
廣州馬拉松 | 廣州 | 2012 | |
渣打新加坡馬拉松 | 新加坡 | ||
歐洲 | 雅典經典馬拉松 | 雅典 | 1972 |
巴塞羅那半程馬拉松 | 巴塞羅那 | ||
蘇黎世馬拉松 | 蘇黎世 | ||
羅馬-奧斯提亞半程馬拉松 | 羅馬 | 1974 | |
里斯本半程馬拉松 | 里斯本 | ||
阿姆斯特丹馬拉松 | 阿姆斯特丹 | ||
布拉格半程馬拉松 | 布拉格 | 1999 | |
法蘭克福馬拉松 | 法蘭克福 | ||
伊斯坦堡半程馬拉松 | 伊斯坦堡 | ||
伊斯坦堡馬拉松 | 伊斯坦堡 | ||
巴黎馬拉松[56] | 巴黎 | ||
倫敦馬拉松 | 倫敦 | 1981 | |
鹿特丹馬拉松 | 鹿特丹 | ||
維也納城市馬拉松 | 維也納 | ||
馬德里搖滾馬拉松 | 馬德里 | ||
瓦倫西亞馬拉松 | 瓦倫西亞 | 1981 | |
布拉格馬拉松 | 布拉格 | 1995 | |
卡羅維瓦利半程馬拉松 | 卡羅維瓦利 | 2012 | |
布傑約維采半程馬拉松 | 布傑約維采 | 2012 | |
奧洛穆克半程馬拉松 | 奧洛穆克 | ||
拉貝河畔烏斯季半程馬拉松 | 拉貝河畔烏斯季 | ||
柏林馬拉松 | 柏林 | 1974 | |
哥本哈根半程馬拉松 | 哥本哈根 | ||
美洲 | 波士頓馬拉松[57] | 波士頓 | 1897 |
紐約馬拉松 | 紐約 | 1970 | |
芝加哥馬拉松 | 芝加哥 | 1977 | |
休斯頓半程馬拉松 | 侯斯頓 | 2002 | |
渥太華馬拉松 | 渥太華 | ||
波哥大半程馬拉松 | 波哥大 | ||
多倫多海濱馬拉松 | 多倫多 | ||
大洋洲 | 悉尼馬拉松 | 悉尼 | |
黃金海岸機場馬拉松 | 黃金海岸 | 1979 | |
非洲 | 開普敦馬拉松 | 開普敦 |
- ING國際馬拉松系列[58]
- ING紐約馬拉松
- ING邁阿密馬拉松
- ING阿姆斯特丹馬拉松
- ING台北國際馬拉松(2009年起不再屬於ING系列)[59]
- 渣打馬拉松系列
- 中國大陸賽事
-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60]
- 廈門國際馬拉松[61]
- 上海馬拉松[53]
- 西藏半程馬拉松[62]
- 大連國際馬拉松[63]
- 杭州國際馬拉松[64]
- 廣州國際馬拉松[65]
- 珠海半程馬拉松[66]
- 深圳國際馬拉松[67]
- 長沙國際馬拉松[68]
- 天津國際馬拉松
- 重慶國際馬拉松
- 深圳國際馬拉松
- 武漢馬拉松
- 成都雙遺馬拉松
- 南京國際馬拉松
- 寧波國際馬拉松
- 南昌國際馬拉松
- 蘭州國際馬拉松
- 太原國際馬拉松
- 中山國際馬拉松
- 福州國際馬拉松
- 貴陽國際馬拉松
- 無錫國際馬拉松
- 海南國際馬拉松
- 合肥國際馬拉松
- 泰山國際馬拉松
- 千島湖馬拉松
- 唐山國際馬拉松[69]
- 衡水湖國際馬拉松
- 秦皇島國際馬拉松
- 黃河口國際馬拉松
- 六盤水國際馬拉松
- 昆明高原國際半程馬拉松
- 上合昆明國際馬拉松
- 大理國際馬拉松
- 騰衝國際馬拉松
- 東莞松山湖國際馬拉松
- 清遠國際馬拉松
- 江門健走馬拉松
- 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
- 長城馬拉松
- 香港賽事
- 台灣
- 澳門賽事
參見
- 卡洛·艾羅迪 (Carlo Airoldi)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