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菜飯,常稱為雜飯,也寫作什飯,在新加坡也叫菜飯(新加坡式英語:cai png,源自福建話讀音),又因價格大眾化而稱為經濟飯(英語:economy rice),是一種大概在80年代早期起源於馬來西亞,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中式經濟型飲食方式,雖然不屬於新馬兩國的主流美食,但廣泛存在於這兩個國家的小販中心、路邊攤或食閣之中,且以價廉物美、方便快捷著稱。[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7月29日) |
雜菜飯類似於中國的蓋澆飯、日本的丼物、印尼什錦飯,通常在透明的玻璃展示櫃中陳列出10-15樣烹飪好的食物,包括有肉類、蔬菜、雞蛋和豆腐。顧客選擇自己中意的幾樣菜,與米飯一起盛放在一個大餐碟內享用。
起源
雜菜飯的菜色品種以中國菜為主,也會有少量當地常見的馬來菜、印度菜或西菜。許多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認為,雜菜飯就像是「住家飯」(家中煮的菜),因而午餐與晚餐都會食用,通常以米飯為基礎加上各類烹飪好的菜餚。雜菜飯是普通民眾外出就餐的一種既方便又經濟實惠的選擇,特別是如果食客僅僅選擇食用蔬菜和豆腐這類價格低廉的菜餚時,雜菜飯往往是小販中心內最廉價的正餐。[3]
常見的雜菜飯菜色包括了甜酸肉、咖喱雞、紅燒豆腐、紅燒捲心菜、燉蛋、炒蛋、炒各種時令蔬菜和各式炸魚。根據店家的中國祖籍背景,還會提供各種與其祖籍地相關的特色菜餚,如釀豆腐、炒蘇東、荔枝肉等.主食除了米飯外,有的店家還會提供炒米粉、炒粿條、蛋炒飯等。[3]
文化影響
馬來西亞新山獨立電影人戴敏非在2007年資籌拍攝了電影《雜菜飯》,於2008年以DVD方式在馬來西亞各大音像店上市。這部電影為輕喜劇,全程在新山、居鑾一帶取景,片中啟用了60名群眾演員,其中包括17位新山當地的華文記者。劇本邊拍邊寫、邊演邊改,演員隨來隨用,所有元素自然混雜,就像市民吃雜菜飯一樣,隨性自然。[4]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