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共和國每兩年會舉行一次立法機構選舉,自1995年以來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以前每六年舉行一次)。阿根廷憲法的第一條規定,該國實行「代議、共和和聯邦制」的政府體制。[1]由於是聯邦制國家,所以阿根廷定期舉行兩種主要類型的選舉:
各地市政選舉受各省的法律和程序管轄定期舉行。
有時候會舉行常規選舉以組建制憲會議用以修改憲法,分別在1853年、1860年、1866年、1898年、1949年、1957年和1994年出現過。[2]
任何16歲以上的公民,投票是普遍、匿名和強制性。[3][4]對於18歲以下和70歲以上的,不投票並不處罰。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定居的外國人投票。2012年11月,通過的一項法律允許16至18歲的年輕人選擇投票。[5]
總統和副總統通過直接普選,採用兩輪制,投票選出,任期四年。如果沒有正副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45%的贊成票或者也沒有得到超過40%的贊成票與排名第二的正副總統候選人的贊成票相差10個百分點,則必須進行第二輪投票[6]。得票率前兩名的正副總統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第二輪得票數高者當選。[7]
國會有兩個議院組成:
歷史
1912年以羅克·薩恩斯·培尼亞總統命名的《薩恩斯·培尼亞法》保障了對阿根廷男性公民的普遍、匿名和強制投票。使用薩恩斯·培尼亞法的第一次選舉是在1916年阿根廷大選中。[8]直到1947年,在胡安·多明哥·貝隆政府批准了第13,010號法《伊娃法》之前,婦女在阿根廷沒有投票權。[9]婦女在1951年的全國選舉中首次投票。
在整個20世紀,投票權受到阿根廷眾多獨裁政權的壓制。[10]荷西·費利克斯·烏里布魯(1930年-1932年)和所謂的解放革命和阿根廷革命等獨裁政權,以及最後的軍事獨裁政權(1976年-1983年),都完全壓制了投票權。此外,在「臭名昭著的十年」的歷屆政府中,選舉舞弊現象十分普遍。[11]自1983年恢復民主以來,阿根廷的選舉被普遍認為是自由、公平和透明,[12]參與率很高,截至2019年平均為70.24%。[13]
阿根廷的選舉制度隨着事件的變化而出現過一下的選舉方式:
- 領先者當選:票數最多的候選人當選。
- 多議席多票制:獲得票數最多的政黨,全部候選人當選。
- 不完整選單:得票最多的政黨贏得三分之二的席位,得票第二多的政黨贏得剩餘的三分之一席位。
- 比例代表制:席位按各黨派獲得的票數按比例分配。
- 兩輪選舉制:獲得50%以上票數的候選人當選。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50%的選票,則在獲得15%以上選票的候選人中進行第二輪投票。
- 選票差異:獲得票數超過45%的候選人獲勝或超過40%的選票與第二名相差10個百分點以上。如果未達到百分比,則在兩名得票最多的候選人之間進行第二輪投票。
- 帶選票的不完整選單:獲得超過50%選票的政黨贏得兩個席位,得票第二多的政黨贏得一個席位。如果沒有政黨獲得50%的選票,則在兩個得票最多的政黨之間進行第二輪投票。
- 選舉人團:間接選舉,由選民投票給選舉人,然後選舉人投票給候選人。
- 立法機關任命:候選人由省級立法機關任命。
年份 | 省份 | 聯邦首都 | 國家領土 |
---|---|---|---|
1854年至1880年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不存在 | 無權選舉 |
1886年至1910年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16年至1931年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無權選舉 |
1937年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46年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51年 | 領先者當選 | ||
1958年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
1963年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
1973年3月 | 兩輪選舉制 | ||
1973年9月 | 兩輪選舉制 | ||
1983年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1989年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1995年至今 | 選票差異制 | 建制取消 |
年份 | 省份 | 聯邦首都 | 國家領土 |
---|---|---|---|
1854年至1880年 | 多議席多票制 | 不存在 | 無權選舉 |
1882年至1902年 | 多議席多票制 | 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04年 | 領先者當選 | 領先者當選 | 無權選舉 |
1906年至1910年 | 多議席多票制 | 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12年至1948年 | 不完整選單 | 不完整選單 | 無權選舉 |
1951年 | 領先者當選 | 領先者當選 | 無權選舉 |
1954年 | 領先者當選 | 領先者當選 | 無權選舉 |
1958年至1962年 | 不完整選單 | 不完整選單 | 無權選舉 |
1963年 | 比例代表制 | 比例代表制 | 無權選舉 |
1965年 | 比例代表制 | 比例代表制 | 無權選舉 |
1973年至1989年 | 比例代表制 | 比例代表制 | 比例代表制 |
1991年至今 | 比例代表制 | 比例代表制 | 建制取消 |
年份 | 省份 | 聯邦首都 | 國家領土 |
---|---|---|---|
1854年至1880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不存在 | 無權選舉 |
1882年至1910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13年至1935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無權選舉 |
1938年至1949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51年 | 多議席多票制 | 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54年 | 領先者當選 | 多議席多票制 | 無權選舉 |
1958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無權選舉 |
1961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不完整名單 | 無權選舉 |
1963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比例 | 無權選舉 |
1966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不選舉 | 無權選舉 |
1973年 | 帶選票的不完整選單 | 帶選票的不完整選單 | 無權選舉 |
1983年至1989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無權選舉 |
1992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選舉人團,比例代表制 | 建制取消 |
1995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領先者當選 | 建制取消 |
1998年 | 由立法機關任命 | 不選舉 | 建制取消 |
2001年至今 | 不完整選單 | 不完整選單 | 建制取消 |
投票資格
阿根廷憲法第37條規定了投票權,並在《國家選舉法典》中進一步詳細說明。[15]所有自然出生阿根廷公民以及公民後裔,凡滿16歲以上者皆有投票權,而歸化公民則可以從18歲開始投票(參見阿根廷國籍法)。擁有永久居留權的非阿根廷公民無權投票國家選舉,但可以根據省級法律規定投票地方選舉。
投票權使用到:
- 精神不健全者(經審判確認)
- 因故意犯罪而定罪的人
- 犯非法賭博罪的人(僅三年,累犯的情況下為六年)
- 因符合逃兵條件而受到受刑的人
- 因刑事原因被宣佈叛亂的人,直到叛亂停止或另行規定
- 受《政黨組織法》規定限制的人
- 被宣佈為不能行使政治權利的人
所有阿根廷公民都會自動登記在全國選民名冊中,該選民名冊每兩年更新一次。[16]對於18歲到70歲公民來講投票是強制性。但18歲至70歲的合格選民如果符合以下條件,則可以豁免投票:
- 在選舉期間必須留在其辦公室的現任法官及其輔助人員
- 距離指定的投票地點超過500公里,並且通過當地警察出具的證明有理由證明的人
- 國家、省或市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生或私人醫生(如果上述所有條件均不可用)的充分證明
居住在海外的阿根廷公民可以在阿根廷大使館和領事館投票。[17]
省級選舉
由省級立法機關制定的省級法律和省憲法規定了省級和地方級的選舉方式。由於分權適用於各省以及聯邦政府,省級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省長)分別通過選舉產生。省長由該省選舉產生。
為了方便和節省成本,許多省和地方的選舉與聯邦總統選舉同時舉行。然而,有少數幾個省份分別舉行選舉。
近期選舉表
職務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
類型 | 阿根廷初選[註 1](八月) 總統選舉(十月) 參議院選舉(十月) 眾議院選舉(十月) 省份選舉(三月至十月) 基層政權 (三月至十月) |
基層政權 (無數據) |
阿根廷初選(八月) 參議院選舉(十月) 眾議院選舉(十月) 省份選舉 基層政權 |
基層政權 (無數據) |
阿根廷初選(八月) 總統選舉(十月) 參議院選舉(十月) 眾議院選舉(十月) 省份選舉 (三月至十月) 基層政權 (三月至十月) |
總統和副總統 | 總統與副總統選舉 | 無 | 總統與副總統選舉 | ||
國家參議院 | 三分之一輪替[註 2] | 無 | 三分之一輪替[註 3] | 無 | 三分之一輪替[註 4] |
眾議院 | 半數輪替[註 5] | 無 | 半數輪替 | 無 | 半數輪替 |
省份(省長和立法機構) | 22個省長[註 6] 23個議會[註 7] |
無 | 2個省長[註 8] 13個議會[註 9] |
無 | 22個省長[註 10] 23個議會[註 11] |
基層政權(市長和議會) | (無數據) | (無數據) | (無數據) | (無數據) | (無數據) |
參見
註解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