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是一維空間的度量,是國際單位制的七種基礎度量之一[1]。
概述
在幾何體中長度通常指最長的一維。通常在量度二維空間中量度直線邊長時,稱呼長度數值較大的為長,不比其值大或者在「側邊」的為寬,而表達方式通常為長乘寬。所以寬度其實也是長度量度的一種,故此在三維空間中量度「垂直長度」的高都是長度。
在字典中,長度被解釋為「兩端之間的距離」[2]。這個距離既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既可以在平面上,也可以在三維空間中。
在廣義的長度中,人們也用「長度」這一更形象的度量來表示其他抽象的度量(尤其是時間度量),但一般只用到長度相關的形容詞而不會用長度度量的單位。如時間的長度、壽命長度等等[3]。
長度的描述
通常,用「長」和「短」來大致形容長度的大小,如「長木棒」/「短木棒」。在特定範圍也會用特定的形容詞來表述,如表示地理距離用「遠」和「近」,描述人的身高用「高」和「矮」,還有紙張厚度等等。本質上這些均為長度。同樣其他度量用長度來表示也可以使用對應的形容詞,如時間的長短等。[3]
用形容詞來描述長度均有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哪個形容長度的詞語是不成對出現的。有長才有短,有高就有矮。一個人跟某些人比可以稱作高,但跟另一些人比可能又變為「矮」。用古語的話說,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然此成語已不局限於字面意義[4]。
長度的單位
單位化的長度可以作為絕對的度量。作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度量之一,長度的度量單位有很多種。
最新一米定義於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重新制定,此次定義時使用了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光,並且在70年代光速的測定已非常精確,所以最終定義為光在真空中行進299 792 458分之1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故此,一旦光速得到更精準的量度,改變的數值會是米而非光速。
與米相關的單位有很多,從相當於10-30m的坤米(ym)到公里(km)乃至京米(Gm)均有各自的單位和換算方式。常用的長度單位則有:公里、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早期的哩、呎不與公制單位掛鈎而是有另一套標準[5],但為了精確起見現已經將英制單位與公制掛鈎了。另外,航海中常用海里,現已經改與公制掛鈎,1海里為1.852公里。
漢語中,同樣一個單位可能有不同的稱呼,如中文公尺就是米,公分就是厘米,這些稱呼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常見[6][7]。
- 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
- 秒差距,1秒差距= 3.2616 光年。
在台灣,「公分」等於厘米,即一百分之一米,而非「分」傳統意義的十分之一,原因是借用舊制的排列次序:里>引>丈>尺>寸>分>釐
單位 | 長度 | 備註 |
---|---|---|
普朗克長度 | 1.6 x 10−35 m | 光在真空傳播一個普朗克時間中走過的距離,理論上為長度最小可測量量,無法再分割。 |
坤米(qm) | 10-30m | |
容米(rm) | 10-27m | |
么米(ym) | 10-24m | |
仄米(zm) | 10-21m | |
阿米(am) | 10-18m | 用於測量夸克的單位 |
飛米(fm) | 10-15m | |
皮米(pm) | 10-12m | 有時在原子物理學中稱為微微米 |
納米(nm) | 10-9m | 相當於一億分之一米 |
微米(µm) | 10-6m | 紅外線波長、細胞大小、細菌大小等的數量級 |
忽米(cmm) | 10-5m | 頭髮的厚度是5忽米;人類肉眼可觀察的最小物體長度為10忽米 |
毫米(mm) | 10-3m | 人類肉眼可觀察的最小物體長度為0.1微米 |
厘米(cm) | 10-2m | |
分米(dm) | 10-1m | 標準 CD 的直徑為1.2分米。 |
米(m) | 100m (1m) | 光在真空中行進299 792 458分之1秒的距離 |
相對論中的長度
在人們主觀意識中,在任何環境下同一個物體長度應該是不變的。但是在相對論理論體系中,長度與質量、時間等一樣,具有相對性,取決於速度、位置等因素。
參考文獻
參閱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