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鄧青雲(英語:Ching W. Tang,1947年7月23日—),華裔美國物理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國際信息顯示學會會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羅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系、化學系及物理與天文學系榮譽退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1]。鄧青雲是首位榮膺沃爾夫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2]。
鄧青雲 | |
---|---|
出生 | 英屬香港 | 1947年7月23日
居住地 |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元朗商會小學 元朗公立中學 英皇書院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康奈爾大學 |
知名於 | 有機發光二極管 異質接面有機太陽能電池 |
獎項 | 國際信息顯示學會Jan Rajchman獎 (2001) 美國化學會Carothers獎 (2001) 洪堡研究獎 (2005) 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Daniel E. Noble獎 (2007) 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沃爾夫化學獎 (2011) 德國愛德華瑞恩基金會愛德華瑞恩獎 (2013) 美國光學研究會尼克·何倫亞克獎 (2014) IEEE西澤潤一獎 (2017)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有機化學 |
機構 | 香港科技大學 羅徹斯特大學 伊士曼柯達公司 |
鄧青雲的學術貢獻主要在於發現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和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BHJSC),發展有機發光半導體顯示技術。他在有機半導體材料和有機電子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研究得到了業界的廣泛承認和肯定[3]。2006年,鄧青雲因「其發明的有機發光半導體和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奠定了現代有機光電子學的基礎」而獲遴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鄧青雲與芝加哥大學的斯圖爾特·賴斯教授、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斯基共同獲得了沃爾夫基金會頒發的沃爾夫化學獎[4],基金會對他們的部分評價是「在化學合成及屬性領域所作的深入、創造性的貢獻,以及對有機材料的理解」。
鄧青雲是華裔,1947年生於香港元朗,祖籍廣東惠州,1959年畢業於元朗商會小學小六年級[5],初中於元朗公立中學就讀,高中畢業於英皇書院。鄧後於1970年獲得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理學學士銜;於1975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在1975年-2006年,鄧分別擔任伊士曼柯達公司研究科學家、高級研究科學家、助理研究員、高級助理研究員和資深研究員[6]。2006年,鄧受聘羅徹斯特大學,擔任化學工程系,化學系、及物理和天文學系教授[7]。2013年11月,鄧被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聘請為Bank of East Asia 教授[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