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其字而不用,用音近或音同的字作为代替而写的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假字是中國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非等同六書中的「假借」)」,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主要原因之一。現代官方審定標準用字時,有時也會不採納本字,而把特定的通假字當作標準用字。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2月14日) |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稱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的成因多種多樣。很多情況下有某一程度的語言規律,不能僅僅理解為古人之訛誤。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製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係,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