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意大利戏剧家、小说家(1867-193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伊吉·皮藍德羅[1](意大利語:Luigi Pirandello,1867年6月28日—1936年12月10日),意大利劇作家、小說家,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皮藍德羅出生在西西里島的一個富裕家庭,曾就讀與巴勒莫大學和羅馬大學文學系,後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1892年,皮藍德羅回國定居於羅馬。1897年到1922年,他在羅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25年,他組織成立了「羅馬藝術劇團」,並且擔任藝術指導。1926年到1936年他帶領劇團在歐美各國巡迴演出。
皮藍德羅的創作極為豐富,一生有短篇小說三百餘篇,後結集為兩卷本《一年裏的故事》(1937年),另長篇小說七部,劇本四十多部,以及詩集七卷。在二十世紀初期他的小說,使他蜚聲文壇。然而,在戲劇方面的表現似乎更勝一籌。皮蘭德婁的戲劇,所揭示的人與社會的衝突,還有人的自我衝突主題,引人思考;在戲劇藝術形式方面的探索,則為現代主義戲劇開啟了先河,被不少人視為能與契訶夫、斯特林堡、易卜生比肩的世紀初戲劇大師。至於作家整體的創作風格,孟憲忠認為:皮蘭德婁是一位獨創性的藝術家,不刻意追求情節曲折、事件離奇,而是直逼人的內心衝突。[2]
1886年秋天到1891年春天是皮藍德羅的大學時期,在這期間他曾兩次轉學。第一次是因為戀愛失敗而離開了僅僅入學一年的巴勒莫大學,於1887年轉至自己嚮往的羅馬大學文學系。1889年夏,由於自己在拉丁文課堂上頂撞校長而被開除學籍,被迫第二次轉學。根據一位老師的意見,他赴德國波恩大學就讀拉丁語系語言學專業,以一篇研究阿格利琴托方言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青年時代的皮藍德羅以寫詩開始了文學創作,但由於其模仿古典詩人寫抒情短詩並沒有獲得他人的認可。皮藍德羅在詩歌創作成績不佳後,很快就開始從事小說的創作。因而,他早期的小說受真實主義的影響很大。他的第一部屬於真實主義的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年)是他的成名作。從1904年的《已故的巴斯加爾》開始,他的創作主題發生了變化。諸如之後的《老人與青年》(1913年)、《一個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萬人》(1925年),他着力刻畫了一個荒誕不可知的外部世界和一個充滿種種焦慮的內心世界,以及這兩者之間的衝突。皮藍德羅因此成為現代主義的先驅。
1910年以後他轉入戲劇的創作,他的全部劇作收錄在戲劇集《赤裸的面具》(1925-1935年)之中。
1925年,皮藍德羅與其他藝術家一起建立藝術團時曾接受墨索里尼50萬里拉的政府資助。但是法西斯政府的倒行逆施很快的就令他失望,1927年發生了他與法西斯政府的直接衝突。
1929年3月,皮藍德羅當選為意大利科學院的第一批院士。
繁體本:
簡體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