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琵琶、古琴演奏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衛仲樂(1909年3月21日—1997年4月7日[1][2]),原名秉濤、又名崇福,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家,擅琵琶,被稱爲「琵琶大王」,此外還通古琴、二胡、簫、笛、京胡、月琴、三弦、瑟(大同樂會仿製),也工於小提琴、鋼琴、指揮。[3]曾擔任二至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衛仲樂於宣統元年二月廿一(1909年3月21日)出生於上海,生父姓殷,是一名碼頭工人。他是父親九個子女中的老么,因家境貧寒,其生父將他賣給了一名姓衛的寡婦,因而隨母姓。後者給他取名秉濤、又名崇福。衛家亦不富庶,因而自小就被送出去當學徒。然而即使在這種境地中,衛秉濤依然堅持在夜間抽空自學簫和笛。[2]
1929年上海大同樂會招收成員,衛秉濤被選中。在大同樂會中,他向鄭覲文、汪昱庭、吳劍嵐、周空明、蘇少卿、柳堯章等人學習古琴、琵琶、瑟、二胡、小提琴等樂器。後來他得到樂務主任鄭覲文的賞識,爲他改名仲樂。[4]1933年在上海商會籌資、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紀錄片中以琵琶演奏《十面埋伏》,[5]又以琵琶領奏《春江花月夜》。同年5月21日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開幕晚會上,再次琵琶獨奏《十面埋伏》。1935年2月,鄭覲文逝世,衛仲樂以副主任之職接任大同樂會樂務主任。[6]同年加入沈知白等建立的中國音樂研究會。[7][2]
其1934年3月在百代唱片公司錄製的專輯《醉漁唱晚》為最早的古琴唱片,1939年又在美國Musicraft公司錄製《中國古典音樂》(Chinese Classical Music)四張唱片(共八面), 為最早在海外發行的古琴唱片,亦曾受邀在紐約的電視節目上介紹中國音樂。[8]
抗日戰爭爆發後,衛仲樂在1938年7月受香港婦女救濟兵災會邀請,與許光毅、羅松泉等一起到香港義演,8月6日至7日連續演出兩場,所得款項皆賑濟災民。次年10月應國際紅十字會成員譚靄芙之邀加入中國文化劇團,與孫裕德、許光毅一起前往美國義演,籌集善款以賑濟中國災民。歸國之前曾在紐約電臺演奏古琴,並由Musioaff公司錄製了四張八首琵琶曲,在美國發行。[2][9]
1940年2月下旬回國,通過沈知白的介紹,衛仲樂成爲滬江大學國樂教授。此時大同樂會因鄭覲文之子鄭玉蓀和戰爭干擾,已不復存在,因而衛仲樂在其原址建起「仲樂音樂館」。1941年與金祖禮、許光毅等人一起成立中國管絃樂隊。1949年成爲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56年成爲該校民樂系副主任,後來又成為主任[2]。1962年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上海分會的副主席[7]。另曾多次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行音樂會。[10][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