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血幅(英語:Blood chit)是飛行員所使用的身份證明,以在被擊落的情況下向外國平民傳達資訊並請求他們的協助,有時也被稱作「人物證明書」。英文中「Chit」一詞來自於18世紀的英式英語,起源自印地語「Citthi」。[1]
血幅最初在1793年法國熱氣球飛行員讓·皮埃爾·布朗夏爾在美國演示熱氣球時使用,由於他不會說英語,且他無法控制熱氣球的着陸地點,因此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寫了一封信給他,內容為請求所有遇到他的美國公民協助他返回費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往印度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英國皇家飛行隊飛行員攜帶了一張寫用四種當地語言印製的「goolie chit」,上面寫有會承諾獎勵任何將一名毫髮無傷的英國飛行員帶回英國戰線的人。英國軍官約翰·馬斯特斯在自傳中記載,英阿戰爭期間,英屬印度西北邊境省(1901-1955)(現為巴基斯坦)的帕坦族婦女會斬首並閹割被俘的非穆斯林士兵,比方說英國人和錫克教徒。[2]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的成員隨身攜帶着帶有中文的血幅,以告知中國民眾該外國飛行員是在中國一方作戰,並請他們協助他。[3] 以下是一個例子:
「我是一個美國飛行員,我的飛機被摧毀了。我不會說你們的語言,我是日本人的敵人。請給我食物,並將我帶到最近的盟軍軍營,你會得到獎賞。」
在1941年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後,美軍機組成員的救生包中帶有50種不同語言的血幅,承諾協助者將會得到獎賞,並繪有美國國旗以供識別。在亞洲作戰的美軍飛行員通常將血幅縫在他們的飛行員夾克上。有些特定的部隊的飛行服上亦帶有血幅。
到了韓戰時期,來到韓國的聯合國士兵們也會攜帶寫有中文、韓文、日文和英文的血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