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巴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巴克(印尼語:Subak)是印度尼西亞峇里省境內的一整套稻田水利管理系統,發展於公元9世紀。對於島上居民而言,這項由來已久的工程不僅僅為農作物提供了灌溉的功能,同時也構建了一套複雜的人造生態系統。[1]整個系統由佔地近20000公頃(49000英畝)的水稻梯田以及宗教寺廟組成。最初,「蘇巴克」這個名稱指的就是處於這套協作型水利系統中最顯眼位置上的廟宇。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 Province: the Subak System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英文) Paysage culturel de la province de Bali : le système des subak en tant que manifestation de la philosophie du Tri Hita Karana(法文) |
位置 | 印度尼西亞(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ii)(v)(vi) |
參考編碼 | 1194 |
登錄年份 | 2012年(第36屆會議) |
面積 | 19,519.9 公頃 |
緩衝區 | 1,454.8 公頃 |
宗教背景
作為一套區域內可持續性的生態灌溉系統,蘇巴克的核心在於村落組織中心以及相關的廟宇,並發揮着將峇里島上農業社會緊密在一起的作用。[2]水利管理的權威掌握在廟宇內的神職人員手中,這些祭司篤信着「三界和諧」的哲學。通過這種信仰,這裏的人們試圖能夠闡釋人類同土地、諸神三者之間的關係。整個蘇巴克系統即是當地人踐行「三界和諧」信仰的一個例證,透過它展現出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關係,而收穫的稻米作物則被當地人視為神靈賜予的禮物。
系統
蘇巴克由諸多部分組成:起到保護水土作用的森林、水稻梯田景觀、連接稻田的運河、暗道、堤堰,以及各式規模和作用的廟宇。在逾千年的歷史中,這套系統收集着來自於運河和泉中之水,並將其引入綿延的稻田進行灌溉。在眾多的景觀中,有五處地點最能體現傳統中的自然、宗教、人文相得益彰的意境,包括被視作所有山泉與河川的源頭巴都爾山的火山湖、坐落在火山湖口邊緣的巴都爾神廟、迄今發現島上最早被開發為灌溉系統的帕克努薩分水嶺景觀、有現存最早的峇里島廟宇建築並且在銘文中得到記載的克特安格巴特克努區域梯田(公元10世紀)景觀、存世最大同時也是最具建築獨特性的皇家廟宇塔曼阿尤寺,塔曼阿尤寺也代表着19世紀峇里人所建立的王國對蘇巴克系統極致性的開發。在這些人類遺蹟中可以看到印度教、佛教密宗以及南島民族原始宗教等不同文化的影子。
世界遺產
2012年7月6日,蘇巴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3]登錄名稱為「峇里省文化景觀:以蘇巴克為三界和諧哲學的載體」,登錄範圍包含巴都爾山與巴都爾神廟、帕克努薩分水嶺蘇巴克景觀、克特安格巴特克努蘇巴克景觀、塔曼阿尤寺。
圖片
參考資料
外部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