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国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肯尼思·格雷厄姆(英語:Kenneth Grahame,1859年3月8日—1932年7月6日)是一位英國作家,以經典兒童文學《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 1908)而聞名於世。他在1898年創作的小說《難駕馭的龍》後來於1941年被改編為迪士尼電影《為我奏樂》(The Reluctant Dragon)。
肯尼思·格雷厄姆於1859年3月8日出生在蘇格蘭的愛丁堡。格雷厄姆1歲多時,他的父親成為蘇格蘭因弗雷地區(Inveraray)的代理警長,而格雷厄姆也很喜歡這裏的海岸。但是在他5歲時,母親因難產而離世,並導致他的父親開始酗酒。格雷厄姆與他的手足因此搬到祖母吉尼·英格爾位於南英格蘭伯克郡泰晤士河畔庫克漢姆村的家。傳記作家彼得·格林認為當地的田園風景、森林及泰晤士河對肯尼思·格雷厄姆影響很大,促使他創作出《柳林風聲》[1] 。
他後來進入牛津的聖愛德華中學學習,成為一位優秀的學生。他在聖愛德華中學時代可以自由探索老城區,造訪古色古香的商店、歷史建築與鵝卵石鋪成的街道。聖吉力詩節就在泰晤士河上游及附近的農村舉行[2]。
但當他提出想要進入牛津大學就讀時,被監護人以花費過於高昂而拒絕。1879年,格雷厄姆開始在英格蘭銀行工作。他在銀行擔任秘書,但是因為健康問題而在1908年退休[3]。除了健康問題,導致他退休的原因還有1903年一場可能含有政治因素的銀行槍擊事件,格雷厄姆在事件中被槍射擊了3次,但是全都打偏[4]。
1899年,格雷厄姆和埃爾斯佩思·托馬斯(Elspeth Thomson)完婚,但這次婚姻並不美滿。肯尼思·格雷厄姆結婚後回到童年時代待過的庫克漢姆村[5] 。他們唯一的兒子阿拉斯泰爾(Alastair)天生就有一隻眼睛失明,並在短暫的生命中備受病痛折磨。最終阿拉斯泰爾在他20歲生日的前兩天(1920年5月7日)選擇了臥軌自殺,而當時他還是一名牛津大學的學生[6] 。政府為了表示對格雷厄姆的尊敬,阿拉斯泰爾的死被官方記錄為一次意外事故。
1932年,格雷厄姆在伯克郡的潘伯尼(Pangbourne)逝世,被埋葬在牛津的侯威公墓(Holywell Cemetery),毗鄰美國流亡作家詹姆斯·普利許(James Blish)的墓穴。
格雷厄姆的表兄安東尼·霍伯(Anthony Hope)也是一位優秀作家,他為肯尼思·格雷厄姆撰寫了墓志銘:「埃爾斯佩思的丈夫和阿拉斯泰爾的父親-肯尼思·格雷厄姆的美好記憶在1932年7月6日越過了河流,童年時光和文學藉由他將永遠變得更加美好。[7]」
肯尼思·格雷厄姆年輕的時候,曾將一些小故事發表在倫敦的報章雜誌上,例如《聖詹姆斯報》(St James's Gazette)。這些故事在1893年被出版社搜集整理後,以《異教文案》(Pagan Papers)的名稱出版。《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在兩年(1895年)後出版。接着是1898年的《夢幻的日子》(Dream Days),其中包含了《為我奏樂》(The Reluctant Dragon)。
格雷厄姆的倒數第二本書籍與他的成名之作《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之間存在十年的創作斷層。在這十年中,格雷厄姆成為了一個父親。他的孩子擁有的任性、倔強個性被移植到了《柳林風聲》四大角色之一(大搖大擺的蛤蟆先生)身上。儘管《柳林風聲》大獲成功,他卻沒有繼續創作續集。在他過世後多年,威廉·霍伍德(William Horwood)於1990年代為小說創作了後續故事。
不管是書籍還是後來改編的電影,《柳林風聲》都在當時都曾引起了轟動,並長久地受到孩子與成人的喜愛。蛤蟆成為了書中最受歡迎的人物,他那種吵吵嚷嚷的個性同時吸引了孩子與成年人的目光[8]。《柳林風聲》於1958年贏得了路易斯·卡羅爾獎(Lewis Carroll Shelf Award)。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