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纈氨酸(英語:Valine)是二十種蛋白氨基酸中的其中一種。其英文名稱源自於纈草(Valerian),而中文名稱也因此稱為纈氨酸。
纈氨酸 | |
---|---|
IUPAC名 2-氨基-3-甲基丁酸 | |
縮寫 | Val, V |
識別 | |
CAS號 | 72-18-4(L-異構體) 516-06-3 640-68-6(D-異構體) |
PubChem | 1182 |
ChemSpider | 6050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KZSNJWFQEVHDMF-BYPYZUCNBW |
ChEBI | 57762 |
DrugBank | DB00161 |
KEGG | D00039 |
IUPHAR配體 | 4794 |
性質 | |
化學式 | C5H11NO2 |
摩爾質量 | 117.15 g·mol−1 |
密度 | 1.316 g/cm3 |
熔點 | 298 °C(571 K) |
溶解性(水) | 易溶 |
pKa | pKa1 = 2.29 (-COOH) pKa2 = 9.74 (-NH3+)[1] |
磁化率 | -74.3·10−6 cm3/mol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纈氨酸是一種必需氨基酸。它的密碼子是GUU、GUA、GUC和GUG。它是一種非極性氨基酸,因此纈氨酸是疏水性的。
纈氨酸是完全地電中性,當其側鏈也是中性,而且由其氨基和羧基所產生的電荷剛好平衡,這種分子稱為兩性離子。
在鐮刀型紅血球疾病裏,血紅蛋白內的纈氨酸替代了親水性氨基酸-穀氨酸(Glutamate):因為纈氨酸是疏水性的,血紅蛋白因此而無法正確折疊。
纈氨酸最早由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於1901年從酪蛋白中分離出來[2]。
纈氨酸對於動物是一種必需氨基酸。故動物須通過攝食來補充生理活動所需纈氨酸(通常是以蛋白質的形式)[3]。成人每天需攝入約4毫克/千克體重的纈氨酸[4] 。植物可以丙酮酸為原料經若干步驟合成纈氨酸。該合成路徑與白氨酸的合成路徑的頭幾步是相同的。合成路徑的最後一步則為中間產物α-酮異己酸與穀氨酸的轉氨作用。與上述合成路徑相關的酶有:[5]
以下代謝性疾病會影響纈氨酸的降解:
消旋纈氨酸可通過異戊酸的溴化和α-溴代產物的氨基化合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