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狀蕨藻(學名:Caulerpa racemosa)是蕨藻屬下的一個種,常稱海葡萄。在世界各地的淺海海域都有分佈,這種蕨藻有很多變種,1990年,總狀蕨藻被報導入侵地中海。
總狀蕨藻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門: | 綠藻門 Chlorophyta |
綱: | 石蓴綱 Ulvophyceae |
目: | 羽藻目 Bryopsidales |
科: | 蕨藻科 Caulerpaceae |
屬: | 蕨藻屬 Caulerpa |
種: | 總狀蕨藻 C. racemosa
|
二名法 | |
Caulerpa racemosa | |
異名 | |
|
分類學
蕨藻屬下的很多物種都呈現出多態性,因此互相很難區別,總狀蕨藻則和Caulerpa laetevirens及Caulerpa peltata形成了復合種。雖然其各種形式和變種都已被列明,但是具體的種系發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1][2]
描述
一株總狀蕨藻有許多固着在砂質基質上、連接着生殖根的分枝。其分枝單個只有幾釐米長,但整體可以長到30厘米(12英寸)。[3]像羽藻目的其他物種一樣,總狀蕨藻有含許多細胞核的單個細胞。其葉綠體可以在組織內自由移動。[4]
分佈
總狀蕨藻廣泛分佈於熱帶和溫帶淺海,1926年總狀蕨藻的一個新形態出現於突尼斯,可能該物種是從紅海遷徙到此地的,隨後便分佈到了東地中海大部份海域。1990年,一個更大形態的總狀蕨藻出現在利比亞附近,據估計其速度比杉狀蕨藻還快,這個形態稱作C. racemosa var. cylindracea,可能是來自澳大利亞。[5]
生物學
地中海地區的總狀蕨藻在四月份開始生長,並生出新的生殖根和分枝,十二月份生長停止,開始休眠。[6]
總狀蕨藻是通過其碎片來進行無性繁殖的,不過在很多碎片中只有一小部份可以成功。[7]
總狀蕨藻也可用以進行有性繁殖,此時其細胞質會在生成配子的過程中全部耗損,只留下一個空的外殼。因為雌雄同株的緣故,單個的總狀蕨藻就可以進行繁殖,之後五周就可以長出萌發管幷發展成新個體。[8]加勒比海的總狀蕨藻有時會大規模進行有性繁殖,時間一般在凌晨。在125天之內它們可進行39次這樣的行為,而且看不出與太陰周及潮汐有何關係。[9]配子的活力可維持60分鐘,大的規模也有助於提高受精率,繁殖產生的大量綠色配子可以將周圍海域的能見度降到一米之內。[10]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地中海。[11]
生態學
總狀蕨藻的次生代謝物有細胞毒性,因此可以防止其他生物的襲擊。在地中海的一項研究顯示,牛眼鯛和叉牙鯛會以總狀蕨藻為食,雖然一些別的生物偶然也會以其為食,但是並不足以抑制其生長速度。[6]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