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依據粒子被發現年份的先後順序來進行排序的列表。如想找到更詳細的列表,請參看粒子列表。
- 1897:電子被約瑟夫·湯姆生發現[1]
- 1919:質子被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2]
- 1932:中子被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3]
- 1932:反電子(或正電子) 美國物理學家卡爾·戴維·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它[4]
- 1937:發現緲子[5]
- 1947:發現π介子,1935年湯川秀樹預測了介子的存在[6]
- 1947:K介子由曼徹斯特大學G·D·羅徹斯特和克里福德·查理斯·巴特勒發現[7]
- 1955:反質子由埃米利奧·塞格雷和歐文·張伯倫發現[8]
- 1956:發現電微中子,華夫岡·鮑利在1930年預言到它的存在,克萊德·科溫、弗雷德里克·萊因斯等人在實驗中證實了鮑利的預言[9]
- 1962:μ微中子被利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和傑克·施泰因貝格爾發現[10]
- 1974:兩個互相之間獨立的研究組分別首次發現J/ψ介子其中一個組是伯頓·里克特領導的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另一個組是麻省理工學院丁肇中領導的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11][12]
- 1975:陶子由馬丁·佩爾1977年發現[13]
- 1983:發現W和Z玻色子[14][15]
- 1995:費米實驗室的CDF和DØ兩個研究團隊發現了頂夸克[16][17]
- 2000:費米實驗室首次發現τ微中子[18]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