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文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祥雲文廟,即雲南縣文廟,是明清時期大理府雲南縣(今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的縣學文廟。原址位於今祥城鎮文廟巷以西,現僅存倉聖閣及尊經閣。
文廟尊經閣、倉聖閣 | |
---|---|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祥雲縣祥城鎮 |
座標 | 25°28′49″N 100°33′28″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5-39 |
認定時間 | 2013年10月23日 |
雲南縣文廟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位於縣城南三里處[1]。成化五年(1469年)[2][1][3](另說弘治五年[1492年][4][5][6]、弘治七年[1494年][7]),移建於城內東街北邊。明萬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咸豐年間,多任知縣主持重修[6][1]。咸豐七年(1857年),杜文秀起義軍攻佔祥雲後,文廟大部分建築被拆毀,僅存大成殿及各坊表[6][3]。光緒二年(1876年),知縣鳴泰、教諭李隆、訓導姚士玉率鄉民重建,當年二月動工,四年(1878年)五月落成[6][註 1]。光緒九年(1884年)再次修葺[6]。
整個文廟建築群總面積約30畝,坐北向南,由五個大院構成。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開向東街)、照壁、木牌坊、泮池、櫺星門(左右各有禮門坊、義路坊)、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等。大成殿西邊通明倫堂,東邊通尊經閣;院內有東西廂房,東南角建有倉聖閣。崇聖祠(即後宮)位於最後一院,後宮東面為射圃。[3][8]另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的調查資料,祥雲文廟「後宮、正殿、東西廡,忠孝、名宦、興文、鄉賢各祠,並倉聖閣、明倫堂等地均規模闊大,近已接年增修,煥然一新 」[9]。
清末、民國時期,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子誕辰有祭孔儀式[3]。
文廟的大部分區域,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祥城小學校址,80年代起由祥城初級中學使用,現為祥城鎮第一中學校園[6]。射圃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左右被闢為操場[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廟的第一院及泮池改建為縣供銷社的門市部和辦公樓[3];1955年,泮池的石欄杆被拆去建西山烈士墓四周的圍欄[6][註 2];大成殿年久失修,並被改建為教室[3];崇聖祠在倒塌後被拆除[3]。
祥雲文廟目前僅存尊經閣、倉聖閣,兩閣相距約50米[6][11]。
尊經閣是文廟存放典籍的藏書樓,現位於祥城鎮一中內,曾作為縣教育局和文化局的辦公場所。尊經閣為重檐小青瓦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坐南朝北,基座呈方形,邊長11米,面闊3間。據樑上題記,尊經閣建於康熙十年(1671年)。[11]
倉聖閣用於供奉倉頡,現位於祥城鎮一中東南角外,面向文廟巷。清康熙年間重修文廟時始建[註 3],嘉慶十四年(1810年)重修,民國初年維修,六七十年代曾由城東生產隊使用,後無人管理而逐漸破敗,2003年由群眾出資維修,之後成立了倉聖閣文物管理組,由其管理使用[12][13][14]。倉聖閣為三重檐青瓦四角攢尖頂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基座呈方形,一層邊長11米,東西兩面各有一道券頂雙合門,門寬2.2米、高2.1米。一層內立4根20米餘米的立柱一直通向三層。二層牆外每邊有立柱四棵,四面開窗。三層牆外每邊有立柱二棵。有陶質葫蘆頂。[12][11]
2001年8月20日,倉聖閣被公佈為第四批祥雲縣文物保護單位[12]。2005年11月28日,尊經閣被公佈為第五批祥雲縣文物保護單位[15]。2013年10月23日,文廟尊經閣、倉聖閣被公佈為第五批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