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見曾(1690年—1768年11月7日),字抱孫,號澹園,又號雅雨山人山東德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康熙末進士,乾隆間累官兩淮鹽運使。清國史舘文苑傳有傳。[1]

Quick Facts 盧見曾, 籍貫 ...
盧見曾
Thumb
張珩、高鳳翰、葉芳林合繪《盧見曾出塞圖》
大明兩淮鹽運使
籍貫山東德州
字號字抱孫,號澹園,又號雅雨山人
出生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逝世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1768年11月7日)
親屬盧道悅
出身
  •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進士出身
Close

生平

盧道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盧見曾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2],形貌矮瘦,人謂之矮盧[3]。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康熙五十年舉人[4],康熙六十年中禮部試,賜進士出身[5],授四川洪雅縣知縣,當時地瘠民貧,稅目繁多,見曾「除雜派,清積牘,一以儉勤為治」[6]。雍正九年(1731年)補官江南亳州蒙城知縣,並協理州務;不久又授六安州知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任江寧府知府[7],歷官所至,多建書院[8]乾隆元年(1736年)初任兩淮鹽運使[9],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被參一十七款,共誣贓銀一千六十兩」,獲罪遠戍[10],往塞外軍台效力,謫戍塞外開始研究《易經》,他說:「餘年五十有一,遠投塞外,始學《易》。」[11]乾隆九年召還[12]。乾隆九年任灤州知州,十年任永平府知府[13]。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任兩淮鹽運使[14]。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老還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淮鹽政尤拔世索賄未遂,於是舉發鹽政嚴重虧空[15],諭旨江蘇巡撫彰寶會同尤拔世詳悉清查,鹽政高恆普福等皆得罪[16],盧見曾因曾長期任兩淮鹽運使亦被牽連下獄[17],待秋後處決[18],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768年11月7日),卒於蘇州[19] 此案中,盧見親家紀昀(紀曉嵐)曾私自告密,乾隆命大學士劉統勛、吏部尚書托恩多、侍郎英廉三人調查,紀昀因此受牽連。

成就

吳敬梓鄭板橋戴震等交往深厚,「極一時文酒之盛。金農、陳撰、厲鶚、惠棟、沈大成、陳章等,前後數十人,皆為上客」[20],「築蘇亭於使署,日與詩人相酬詠」,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全靠盧見曾支持。乾隆十九年,吳敬梓在揚州辭世,無以為殮,盧見曾慨然承擔一切喪葬費用,始得以歸葬金陵。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盧見曾補刻朱彝尊所撰《經義考》一書,次年竣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聘請惠棟沈大成等人校勘並刊刻《雅雨堂藏書》(《雅雨堂叢書》)。[21]惠棟對盧見曾所揭示「義理勝而家法亡」以及「末幅言通經之法」甚為推崇。[22]盧見曾還曾刻趙明誠夫妻所著之《金石錄》,並撰《重刊金石錄序》。

佚事

翰林院侍講學士紀昀(紀曉嵐)與盧見曾長子盧謙是親家。兩淮鹽引案爆發時,乾隆下令將盧抄家[23],紀昀第一時間獲知情報,私下做了一個暗號,在盒中放了少許茶葉,上為食鹽封口,盧意識到此為「鹽案虧空查抄」六字,於是開始轉移財產。後來和珅告發了紀昀,乾隆把紀昀謫戍烏魯木齊[24]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